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之维
字数: 400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作者: 颜晓峰
出版日期: 2018-05-01
商品条码: 9787229142995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476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
¥7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优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系统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理论支持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丛书”,作为一套开放式的研究丛书,围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点理论和实践问题,分专题分批次,组织力量、研究撰写,由点而面、展开推进,传播成果、交流思想,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的著作出版重要平台,力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理论贡献。 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文化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分量越来越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之维》一书全面阐述了文化发展的历程(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内容丰富而有系统,使读者清晰了解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增强文化自信,是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推荐阅读的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系统布局着眼,研究这一进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书阐述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现代化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人类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的关系、文化建设各个领域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现代化的规律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等问题,是党的十九大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后研究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成果。
作者简介
颜晓峰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原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研究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兼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会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
目录
目录 总序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之维 第一章 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释义文化/2 二、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6 三、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16 第二章 文化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内在关系 一、国家现代化内在地包含着文化现代化/26 二、文化现代化是推动国家现代化的深层力量/32 三、文化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根本标准/38 第三章 文化现代化的主要内涵 一、文化现代化的概念/46 二、文化现代化的内容及衡量标准/50 三、文化现代化的进程、特征与动力/54 第四章 社会主义优选文化的基本属性和文化自信 一、 坚定文化自信,根源于社会主义优选文化的科学性/66 二、 坚定文化自信,取决于社会主义优选文化的创新性/72 三、 坚定文化自信,体现于社会主义优选文化的价值性/76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一、开辟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道路/84 二、彰显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特色/89 三、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文化力量/97 四、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经验/105 第六章 文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 一、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112 二、 文化贯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布局/117 三、文化建设是各个领域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122 第七章 文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支撑 一、国家强盛的战略支撑/130 二、重塑世界文化格局的战略举措/141 三、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保障/147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标识 一、“新时代”是文化现代化的标志方位/156 二、“中国特色”是文化现代化的精神标识/159 三、“社会主义”是文化现代化的本质规定/168 第九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现代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174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现实挑战/182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路径选择/190 第十章 革命文化与文化现代化 一、革命文化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价值作用/208 二、革命文化为中国文化现代化提供方法指导/212 三、弘扬革命文化传统助推中国文化现代化实现/217 第十一章 人类文化优秀成果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 一、 人类文化优秀成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224 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宝库的近期新成果/230 三、 借鉴人类文化优秀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235 第十二章 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文化现代化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40 二、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248 三、积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255 第十三章 发扬伟大民族精神与文化现代化 一、 民族精神方面的发展进步是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66 二、 新时代伟大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内核所在/270 三、以新时代伟大民族精神助力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275 第十四章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现代化的灵魂/280 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现代化的基础工程/286 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293 第十五章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文化现代化 一、文化现代化趋势下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特征/304 二、文化现代化背景下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趋势/311 三、文化现代化进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转型难点/318 第十六章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与文化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文艺是社会主义优选文化的重要组成/324 二、社会主义文艺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现代化的繁荣/328 三、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应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334 第十七章 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现代化 一、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340 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348 三、努力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354 第十八章 新媒体发展与文化现代化 一、文化现代化趋势下新媒体的基本特征/362 二、文化现代化背景下新媒体的发展趋势/366 三、文化现代化进程中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力/373 第十九章 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现代化 一、文化体制改革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价值作用/382 二、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动力分析/387 三、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393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助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实现/400 第二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现代化的重要规律 一、以党的领导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现代化/406 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中推进文化建设/409 三、建设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12 四、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415 五、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和文化繁荣兴盛/419 第二十一章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文化强国建设/424 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强国建设/430 三、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文化强国建设/436 结语/443 后记/452
摘要
三、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国文化起源甚早,发展过程却不是一帆风顺的,时常面临边疆民族的侵扰和威胁,同时也受到来自异域文化的挑战,但仍得以传承下来。中国历史上虽数度出现边疆民族入主中原的情况,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结果都是游牧文明在学习农耕文明的过程中融合进了农耕文明。北魏、辽、金、元和清等政权都在政局稳定后加快学习中原文化,向农耕文明靠拢。除了游牧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也有过碰撞冲突。中国文化目前早期出现的如佛教的传入,后期的西学东渐、资产阶级思想的广泛传播,最终都实现了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及文化的重新整合,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开放能力和吸收能力。 (一)中国古代文化 1. 萌芽时期: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在进入文明阶段前,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和湖北郧县人等遗址的发现证明中国是人类发源的重要地区,也向世人证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源于中华大地。这一时期原始艺术开始萌芽,原始宗教开始产生。 从金石并用时代到铁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农业方面从锄耕变为犁耕,从使用木犁或石犁到使用金属犁,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农业开始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农耕文明。这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走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业和畜牧业分工后,出现了纺织、制陶和酿酒等活动,同时由于金属冶炼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出现。手工业使人类在生产工具的制造上获得了重大进步,从而推动了我国向文明时期的转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交换范围的扩大,私有制日益发展和巩固,开始出现炎黄、东夷和苗蛮三大主要部落,形成最初的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国家雏形。 2. 初具规模时期:夏商周时期 这是我国的奴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初创的文化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了文明时代,国家开始有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制定了刑法。商朝康丁以后,嫡长子继承制逐步确立。国家机构不断完善和加强,统治地区逐渐扩大,周朝实行井田制和分封制。这一时期确立的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朝是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时期,制作技艺高超,生产技术发达,作坊规模巨大,因此商朝也被称为“青铜时代”。这一时期青铜器多被用作礼器和战争,在生产上也有所应用。西周青铜器的数量远超商代,工匠已经掌握了锻打和铸接铜与铁的技术。青铜器的发展艺术颇具特色,造型与纹饰表明其雕塑造型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制造工艺的高度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技术进步的反映和表现。 原始社会晚期各地遗址中普遍发现记事性质的刻画符号。现在根据商朝已有较成熟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来推测,夏代可能已有文字和文献记载。商代的文字有陶文、玉石文、金文和甲骨文,以晚商的甲骨文最为丰富。西周流传下来的青铜器铭文,与商代基本相同。由于西周时期出土的器物较多,铭文篇幅也较长,所以成为金文的主要部分。这一时期的文字为汉字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此时期的敬天保民思想的形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萌芽,对后世哲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周代为了维系周王室的万世一家、世卿世禄制和政权的稳定,非常重视贵族子弟教育,从小开始就开始教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和数在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周代的礼乐制度对后世的中华文明有重要影响。 3. 框架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形成期,诸子百家的出现标志封建文化框架的形成。 周平王东迁后,诸侯国的争霸战争持续了几个世纪,当时的文化却出现了一次大繁荣。各个学派著书立说,争鸣学术,议论政治,此即为有名的百家争鸣,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社会上形成的众多学派,观点各异。如道家主观唯心论与绝对相对论相结合的思想。儒家“反映了中国人关于世界的基本上积极而现实的观点”[1]:孔子提出推崇周礼,提倡“克己复礼为仁”;孟子主张“仁政”“性善说”“民贵君轻”;荀子主张“礼治”与“法治”结合。儒家思想初步形成后被历代的统治者和儒家学者不断改造,成为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正统思想,它所主张的“和”,提倡的中庸思想,对东亚文化圈的诸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墨家提出“节用”“兼爱”“尚贤”和“非公”观点,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等。 春秋以来,自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学在官府的教育局面被打破。孔子所整理修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达数千年之久,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推广私人讲学的教学模式,为战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也为后来的封建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这些人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4. 稳定充实时期:秦汉 秦朝和汉朝所采取的政治制度成为封建政权组织和统治机构的范本,实行的文化政策对后世更是影响深远。 秦朝首次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之下,设置了一整套官僚系统,制定了一部比较完善的封建法典《秦律》,推广郡县制到全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汉朝基本沿袭了秦朝的制度,汉族在这一时期正式形成。秦始皇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汉武帝时期正式确定下来,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主要制度文化。 秦始皇在文化上采取了偏激措施,“焚书坑儒”虽然在短时期内维护了统治,但这些措施却对我国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用改造后的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自此,以孔孟开创的儒学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统治者的首要选择,并且影响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儒家思想所派生的伦理规范也得以深入人心,以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 5. 巩固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化在秦汉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确立了中国文化的恢宏气势。 东汉后期政局动荡,儒学失去了政治依靠,儒学本身也变得日趋僵化枯燥且缺乏群众基础,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和道教的迅速发展,使儒学在文化上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玄学遂成为独领风骚的一种意识形态。 隋唐时期,随着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和对外交往的频繁,中国文化的博纳和开放精神在这一时期正式形成。隋炀帝杨广“始建进士科”,促成了科举制度的形成。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武周时开创武举,北宋实行试卷的“糊名制”,这些举措都完善和发展了科举制,对中国此后的统治秩序、教育方式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层次影响。宋朝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剧,佛道两教对儒学不断渗透,儒学遂不断趋向哲学化,并越出了仅仅研究儒家经典的框框,成为包括经学、史学、文学和哲学等在内的一门新学问,即宋学。宋学各家此消彼长,理学在与各家的竞争中胜出。理学使儒学重新确立了正统地位,成为此后影响中国文化甚久的力量。此时期的佛教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特点和人民的信仰习惯,自传入之后就不断改变和调整,在充实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佛教自身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6. 成熟固封期:元明到鸦片战争前的清朝 元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大一统时期,其中明清是我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盛极而衰的阶段,这一时期形成的文化特征为后来中国文化的被迫转型埋下了伏笔。 中国封建专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很好,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创立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度,颁布《大明律》,从各方面巩固了专制制度,加强了皇权。清朝削弱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时设立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很好。 由于官方对文化控制力度的加强,统治者出于加强思想控制的考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书。这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对文化起了破坏作用,如明朝永乐年间修《永乐大典》,清代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等。清朝时还通过“文字狱”等措施加强对思想的控制。统治者对持不同观点的知识分子大肆镇压,造成文化上的恐怖,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开始进入一个衰退期。 明朝时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中国自然科学的进步,中国文化面临新的转折。清朝时西方医学、历法和数学等优选的自然科学开始有限度地传入中国一部分开明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封建制度的没落、国内民众的反抗和“西学东渐”所造成的统治者的恐慌,明清以后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一条封闭的道路,尤其是清朝中后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文化失去了一次良好的转型机遇。 (二)中国近代文化 从鸦片战争后到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从属于这个阶段的文化即中国近代文化。列强强力打开中国国门之后,中国文化发生了巨变,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进入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统治阶层中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清朝的落后,逐渐从盲目自大变为有选择性地向西方学习。他们主张“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以实行改革,从而实现强国御侮。他们的思想和主张,代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新思潮。他们对西方的认识还停留在“坚船利炮”为代表的器物和表面层次上,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但向西方学习的观点有力地反击了中国的保守势力,在文化方面开创了新的社会风气,为中国文化的转型提供了契机。19世纪60年代,以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始大规模地从西方引进近代科学技术,创建洋务企业,派遣包括留美幼童在内的留学生留洋,加强军队力量,以图达到求强和求富的目标,试图在民族危亡时刻挽救清朝统治危机。此后出现了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他们提倡重商主义,要求实行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以代替中国当时的君主专制政体,他们的思想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比地主阶级开明派和洋务派有了进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救国图存为目标,进行了戊戌变法,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却在政治变革和思想文化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统治地位在西学冲击下发生了动摇,维新运动在文化发展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 1905年,清政府废除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推广新式学堂,教育不再从属于科举,这为教育的独立和教育的社会化、普及化创造了条件。创办报纸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文化开始朝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文化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从根本上消除了儒学在教育上的统治地位,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主导地位。1915年爆发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和封建旧文化的一次直接碰撞,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破除了封建教条思想对人们的束缚,推动了国人尤其是知识青年的思想解放,但这时没有理性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犯了全盘否定的错误。 (三)中国现代文化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至今是为中国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就因其广泛的群众基础、与中国国情的相适应等原因而得以广泛传播,经过与其他形式的主义的斗争,成为影响中国社会优选的思潮,在今天仍然居于重要的指导地位。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以科学的理论分析后,我们知道中国文化是保守性与开放性并存的。一方面,春秋时期各家文化相互竞争和相互影响,为中国文化开放性的一面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形成了大一统文化,丝绸之路等交通方式改善了中外的交往条件,外来文化不断对中国文化进行冲击,唐宋时期边疆民族的文化对中国主体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元明清时外来文化则以各种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冲击,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最终还是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了,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局面,它都战胜了各种挑战和挫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涵和特征,这是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另一方面,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由初兴到形成再到转型的转变,也构成了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独立产生于本土,在以原生的农耕文化为主体的同时,与周边游牧文化相互影响,对外来文化或主动或被动地进行变革。当中国文化面临大的挑战和考验时,如佛教和道教对它统治地位的冲击,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高势位”撞击,中国文化都能够对外来文化表现出良好的开放性。 因此,随着各国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文化环境面临新的考验,以及文化作为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以新的思维寻求文化发展的途径。中国文化能够保留到今天,证明了中国文化是适应中国,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文化,这与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性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也与它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而具有的扬弃性有着重要关系。因此,我们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既要反对全盘西化,也要反对原封照搬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我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封建性质的文化,我们必须仔细加以甄别,从而实现精华的弘扬和集成。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立足当下又继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立足本国又充分消化吸收其他国家优秀文化成果,实现中国文化的发展,促进全球化时代多样文化的共存和共同发展。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