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朱祥成/浙江中医临床名家

朱祥成/浙江中医临床名家

  • 字数: 166千字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唐旭霞
  • 出版日期: 2019-07-01
  • 商品条码: 978703061776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4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为学校各学院和附属医院浙江省省级名中医和全国名中医指导老师,以及学校老中医专家。三、统一编写内容与体例以名医成长、成才之路为主线,结合名医学术思想形成、学术经验体会等从不同视角进行撰写,尽量避免与已出版著作内容重复。每本字数要求在10-15万字。
目录
第一章 中医萌芽
第一节 预言应验入杏林
第二节 耳濡目染识岐黄
第二章 名师指引
第一节 学堂孜求濡经纶
第二节 负笈承训黄莘农
第三节 融贯衷中参西路
第三章 声名鹊起
第一节 从医执教齐并进
第二节 获评名医得嘉定
第三节 术专业精声望高
第四节 临耕不辍六十载
第四章 高超医术
第一节 咽喉科疾病证治
第二节 耳科疾病证治
第三节 鼻科疾病证治
第五章 学术成就
第一节 积累经验创特色
第二节 著书立说勤耕耘
第三节 潜心研究创新知
第六章 桃李天下
第一节 老师医术有“绝活”,为学生研究指明灯
第二节 老师心中有医道,也有病患
附录一 大事概览
附录二 学术传承脉络
摘要
    第一章 中医萌芽
     第一节 预言应验入杏林
     “这个孩子将来是个读书人!”
     1939年2月28日,在宁波鄞州区西部四明山区樟村朱家村的一户农家,一个婴儿呱呱落地。当时有一位算命先生恰巧路过,听到屋子里传出的婴儿啼哭声,突然停住了脚步,说:“这个孩子将来是个读书人!”
     那时候的山区农家穷得响叮当,能有番薯、玉米、马铃薯吃就不错了,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读书这事想都不敢想,于是这家人也就没把这句话放在心上。但这个孩子的母亲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常常念叨:“这个孩子将来是个读书人!”
     这个孩子就是朱祥成。
     时光飞逝,朱祥成与村里的同龄小伙伴们上山拾柴,下溪捉鱼,度过了快乐的童年。8岁时,虽然家里的两个姐姐和哥哥从没上过学,母亲仍然坚持再苦再难都要供他上学。自己村里没有学校,就到邻村去上。那个年代,上学时都要先拜孔夫子,别人家的小孩都带着糕点去祭拜,朱家穷,拿不出糕点来祭拜,还是大姐姐拉着朱祥成,端着一壶红糖水去拜了孔夫子,这才开始读书识字。
     上学后,朱祥成读书很努力,每学期成绩都是第一名或第二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国家百废待兴,山乡农村面貌不断改变,政府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有条件的山村普遍兴办小学,办学条件得到大大改善。1952年,鄞县兴办了一所樟村中学。1953年朱祥成小学毕业时,因学习成绩优异,被直接保送上了樟村中学。1956年中学毕业时,又正好赶上鄞县的樟村中学升级,首次开办了高中部,他又直接被保送进了高中,成为樟村中学第一届高中生。看到朱祥成学习成绩这么好,家人总要开玩笑地提起当年算命先生的那一句预言:“这个孩子将来是个读书人!”。
     朱祥成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一度弃学去做工、当兵、务农,但事实证明,这个“读书人”终究与读书治学有不解之缘。
     1957年高中二年级时,当时是学生团总支部委员的朱祥成,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准备弃学去湖州南浔做工――他的哥哥正好在南浔一家工厂里工作。那时做工人很光荣,还有钱可赚,经哥哥介绍朱祥成便进了工厂,还把在农村的户口迁入了工厂,成了一名正式工人。没想到他刚走上工作岗位,樟树中学的一封信就“追”来了。这封信是学校写给工厂的,原来,当时学校希望能留住学生,尤其是好学生,便想方设法做弃学学生及家长的工作,一旦有共青团员申请转移团组织关系,便写信到招工的工厂,诉说种种理由希望“放弃招工”,劝学生复学。对于朱祥成,学校在信中罗列的理由尤其多。最终,一番考虑并征得工厂同意后,朱祥成又回到了学校,继续念书。
     1958年,高三上半学期,由于当时国防形势的需要,部队来学校征兵。朱祥成想象着自己手握钢枪,保家卫国的样子,顿时热血沸腾。因为他从小体质就好、热爱体育,一体检就通过了。这下,朱祥成又穿上了军装去当兵。因为是高中生,刚到部队就被分配在营部做通信兵。刚人营的新兵每天都要集训、列队、去靶场练习打靶,有位首长特别留意了这个踏实、勤奋又有文化的小伙子。一连三天,首长每天都问朱祥成:“小伙子,你是不是高中在读生啊?”朱祥成的回答很肯定:“是的,我是高中在读生。”一再的问话得到确认的答案后,首长找他谈话,说:“你不要当兵了,你是高中在读生,你要回原学校去念书。”
     为响应国家教育部政策,这次应召入伍的在读高中生又全部返回原学校继续就读,准备参加高考。那段时光,全团数百名各地征集的在读高中生被集合在一起学习文化课,几天后,这些半大孩子紧急集合,分批上船,第二天一早回到宁波码头,各自被接走,再送回原学校。
     务工不成,当兵也没当成,看来,朱祥成注定就是个“读书人”!
     从部队返回学校后,朱祥成才发现功课落下太多,数学、物理、化学、外语都得补课。眼看当年的7月就要参加高考了,虽白天黑夜地补课,仍觉得心里没底,朱祥成对自己说,要参加高考,也要随时准备回去当农民,父母原本就是农民,这也没有什么不好!他的高中老师却很看好他,一边帮他补课,一边鼓励他说:“你一定能考上!”
     白天要上课,晚上要补课,休息日全部用来学习,但当要报考时,朱祥成还是有些担心自己考不上,毕竟中间有两次中断了学业,后期复习时间也很紧。1959年7月,高考笔试结束后,要填报志愿了,朱祥成说出了自己的担心,学校老师便建议说既然担心考不上,那就报体育学院吧。当时,他在体育方面确实有一些特长,投掷特别好,当兵时手榴弹也投得特别远,但是他自己不想从事体育事业,父母亲也不同意。
     父亲的建议是:“当医生好,将来可以给人治病。”填志愿时,朱祥成的第一志愿是体育学院,第二志愿便填上了浙江中医学院和其他医学院。说来也巧,当时考完文化课,朱祥成去湖里游泳,脚被湖底的玻璃瓶扎破了,而第二天就是报考体育学院的学生要进行体育加试。朱祥成脚疼得不能跑也不能跳,没法正常发挥,成绩很不理想。他想,这下没戏了,回家当农民吧!可就在其他同学陆续收到各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他居然收到了浙江中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直到入学后,朱祥成才知道,1959年,新办的浙江中医学院第一次招收中医学专业本科生,招收120人,当时报考军医大学的体检不合格的、报考体育院校体能不合格的,但学习成绩不错、家庭出身又不怎么好的一部分学生都被选中进了中医学院。
     朱祥成的求学经历还真是应验了那句“这个孩子将来是个读书人!”生长在农村却没当成农民,中途弃学去招工,工人没当成,应征入伍当兵也不成,终于还是考上了大学,因父亲一句治病救人的话入了中医这一行。对于朱家人来说,他们更愿意这样解释这段曲折的求学路,那就是朱祥成与读书治学有一种缘分。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