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范永升
字数: 225000
装帧: 简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王新昌
出版日期: 2018-05-01
商品条码: 9787030614810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24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
¥6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为学校各学院和附属医院浙江省省级名中医和全国名中医指导老师,以及学校老中医专家。三、统一编写内容与体例以名医成长、成才之路为主线,结合名医学术思想形成、学术经验体会等从不同视角进行撰写,尽量避免与已出版著作内容重复。每本字数要求在10-15万字。
目录
第一章 中医萌芽
第一节 阴差阳错学中医
第二节 假期乡村行医忙
第三节 跟师实习获益多
第二章 名师指引
第一节 国医大师何任助手
第二节 徐荣斋先生的硕士
第三节 山口雅也门下留学
第四节 陈湘君教授的博士
第三章 声名鹊起
第一节 打好中医基本功
第二节 创立风湿病专科
第三节 走衷中参西之路
第四章 高超医术
第一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治经验
第二节 类风湿关节炎诊治经验
第三节 干燥综合征诊治经验
第四节 炎症性肌病诊治经验
第五节 硬皮病诊治经验
第六节 脊柱关节炎诊治经验
第七节 白塞病及复发性口腔溃疡诊治经验
第八节 痛风等其他风湿病诊治经验
第九节 杂病诊治经验
第五章 学术成就
第一节 中基教改,敢为人先
第二节 金匮学科,国家重点
第三节 风湿诊治,引领行业
第四节 上火研究,首开先河
第五节 浙派中医,勇当旗手
第六节 多元发展,释疑解惑
第六章 桃李天下
第一节 视学生为亲人,用“五心”育人
第二节 特色办学,质量取胜
第三节 春风化雨,培育新人
参考文献
附录 大事概览
摘要
第一章 中医萌芽
第一节 阴差阳错学中医
1955年,范永升出生在钟灵毓秀的金华,属于“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这一年正值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快速复苏,中医药事业开始获得蓬勃发展。中国中医研究院于该年正式成立,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浙江中医学院也相继诞生于这一时期。金华位于浙江中部,古称婺州,明代正式命名为金华,这里自古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名家辈出,拥有影响力的当属朱震亨为代表的“丹溪学派”。
范永升出生在一个普通但幸福的家庭,有勤勉慈爱、相携扶持的父母。他与那个年代的人们一样,有着清贫而快乐的童年。年幼时,看到年迈的爷爷用仙鹤草治疗腹泻一类的疾病,觉得十分新奇,但从未想到自己今后会成为一位济世苍生的医生。与同龄人相比,他既喜静而又勤奋,在学校里学习努力且循规蹈矩,老师们有什么事情第一时间就会想起品学兼优的他。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他的文科成绩一直是比较好的,尤其是语文,写的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在班级上朗读,这极大地激发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自信。那个时候他优选的愿望是从事一份与文字作伴的工作。然而等到高中毕业,正值“”期间,范永升回到了公社生产队,过起了务农的生活。
那个年代,高中毕业在农村里就是高学历的人才了,有什么算工分、记账一类的写写算算的精细活,都交给了他这个刚来的高中生来干。像种稻、割稻、打谷、挑粪这样的农活,他也一样没落下,和大伙儿一起干。所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日后回想起来,他认为这样的一段人生经历一定程度上磨砺了精神意志,培养了性格上的韧性,丰富了生活经历,积累了社会经验。辛苦劳作没有使他减少对于文化学习的热情。农闲的时候正好一心读书,但当时能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有限,读得最多的是《青春之歌》《红旗谱》《林海雪原》这一类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总之是有什么书读什么书,偶然接触到一些古典文学作品,都要反复抄写。他后来经常跟学生讲,儒医互通,掌握一定的文史知识,对于中医初学者而言,是极大的帮助。因为踏实肯干,没多久,才刚满十八的他就光荣地加人中国共产党,接着又成为了村党支部委员。
1966年“”一开始就取消了全国高考,直到1970年大学才重新开始招生。时间很快就到了1974年,那年公社有推荐上大学的名额,经过基层推荐和领导的批准,范永升获得了这个宝贵的机会。范永升根据自己的兴趣填报了杭州大学的哲学专业与中文专业两个志愿,却意外等来了浙江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等到杭州报到时又转到了浙江中医学院。1974年9月,浙江中医学院历经2次与浙江医科大学合并办学之后,重新恢复独立办学。1974年这个年份也被视为学校发展历史中重要的节点之一。这一切如同冥冥之中有人安排一般,范永升个人的命运,从此与中医药这项伟大事业、与浙江中医学院这所大学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刚入学的时候,庞杂的中医知识体系对于范永升而言还很陌生,他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医学相关的知识。而身边的同学很多都来自基层医院、军队或企业医务室,都有一定的医学基础,读过很多书,有些已经行医多年,临证也很熟悉。面对这样的差距,他没有丝毫的迷茫,他十分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浙江中医学院旧址靠着杭城的贴沙河,无论是中医基础、中药、方剂还是解剖、外语,他每天早晚都在河边背诵。同学们回忆起来都说他记忆力非常好,范永升自己却说记忆力好与坏只是一方面,付出的努力才是关键。学外语总是要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背,记中药也是要一味药一味药地记,没有什么捷径。
“秀才学医,笼中捉鸡”,虽然刚接触中医,但范永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并没什么大的障碍,随着学习的深入,很快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能看到的书不像现在那么多,看得最多的还是教材。但凡能找得到的中医经典著作,都要手抄一份,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次还能不能再看到这本书。诸如《笔花医镜》《冷庐医话》《医学心悟》《临证指南医案》等他都选择性地抄写过。范永升说,虽然那时候客观条件差一点,看的书不够多、不够全,但学习的热情很高,一本书总是可以翻来覆去地琢磨,不论是经典,还是刊物,看到有用的知识,或者读书偶有心得,马上就会摘抄、记录下来。现在家中还保留着十几本写得满满的笔记本。
第二节 假期乡村行医忙
那时候学校实践学习的机会很多,有医院见习、上山采药,到外地医院开诊办学,等等。凡有实践的机会范永升总是积极争取。大一暑假的时候,他一方面跟着当地乡镇卫生院医生门诊抄方,另一方面也为一些主动找上门来的乡亲开方、扎针。针对当时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他还利用当地常见的新鲜药材,就地取材开方,取得不错的疗效。到暑假结束的时候,已经有从十几里外赶来求诊的患者了。大二暑假时,找上门来看病的乡亲已是络绎不绝。当时的农村仍是缺医少药,中医能发挥很大作用。记得有一天半夜里,有乡亲来敲门,说家里有人腹痛很厉害,范永升根据学到的知识,发现病人有右下腹转移性腹痛,初步判断为阑尾炎,于是就开了大黄牡丹汤处方,结果病人服药后不到2个小时就解了大便,腹痛也随之缓解。这些经历,进一步提高了他学好中医的信心。
范永升还记得当时毕业后就业的想法,那时候原则上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就业方式,他并没有想过留在杭州当医生,一心想的是多学一点本事,回到老家后能多解决一些老百姓的病痛。当时中医学院里有许多临床经验丰富的先生,他只要有时间就会找机会跟诊,内科、儿科、妇科、五官科、骨伤科的老师都跟过。毕业前夕,他想到马上要回家乡从事医疗工作,担心自己的医术尚不能很好应对患者复杂的病情,因此请这些老先生写一些自己在临床中治疗常见病行之有效的处方给自己,老先生们都欣然同意。何任先生、马莲湘老师、宋光济老师、蒋士英老师等亲笔写的经验方,他至今还珍藏着。
P1-3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