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流离失所者的美学抗争

流离失所者的美学抗争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李双志
  • 出版日期: 2018-07-01
  • 商品条码: 978730519199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84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研究将从三个核心角度,选择最能代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勒在不同阶段的文学创新的四部作品,适时联系她的其他作品尤其是反映其美学思想的散文作品来予以解读,要旨则是试图解答这个问题:米勒何以成其为米勒。
作者简介
李双志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语系青年研究员。2000—200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2009—2013年就读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14—2017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教于南京大学。长年致力于现当代德语文学与美学思想研究、中德文学比较研究。
目录
引论001 一、 从罗马尼亚农村跑出的诺奖黑马001 二、 米勒的创作历程及其研究现状010 三、 本书的研究思路与理论工具024 第一章 文化身份的难题作为美学经验031 一、 西方学界对文化身份问题的研究032 二、 罗马尼亚德裔的散居特征与米勒的叛逆性反思056 三、 成名作《低地》中对身份难题的书写072 四、 《独腿旅行的人》中塑造的游牧主体107 第二章 批判性的女性视角作为美学特征139 一、 “写女人”与“女人写”:西方学界对女性与文学关系 的探索141 二、 作为女性作家的米勒:自我表述与研究现状179 三、 米勒早期作品中的女性书写190 四、 米勒的女性美学:他者的目光与身体的语言212 第三章 米勒的文学语言: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271 一、 定位之难:破碎世界背后的抗争主体273 二、 虚构感知与语言奇境285 三、 用短句拼贴出的超现实主义图景296 四、 《呼吸秋千》中的米勒式风格316 结语345 参考文献349
摘要
    选自《引论》 当然,这三十年间,米勒的文字世界并非接近地一成不变。就题材上而言,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她逐步从单纯的乡村景象转向了德里乌斯当初认为她“不需要”深究的社会层面:纳粹德国的历史成为一个时隐时现的潜在文本,而齐奥塞斯库的高压政治和被驱逐的痛苦经历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成为各篇小说叙述的重心。而她的文字也不断融汇了新的因素,晦涩粗粝的早期风格逐渐蜕变成偏于流畅的诗意表达。这种关涉转变的背后原因,既有米勒本人从罗马尼亚迁居德国的生活经历的变化,也有整个欧洲在东欧剧变和两德统一之后政治版图和文化版图的再次更迭。此外,米勒自己也在对自己作品进行持续的美学反思和重新探索,包括尝试不同的体裁和创作方式,并或多或少与德国文艺界和思想界的某些潮流产生了互动。 然而,对自己边缘身份的自觉意识,在意象构造上的独出心裁和在文字排遣上的匠心独运始终是米勒之为米勒的文学特质。毋宁说,身份和语言的命题在她的生命历变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也展示出了更多的意义指向和美学能量。本书的研究将集中于这变中“不变”之处,也即米勒创作中有连续性的一面,兼顾不同时代的具体特性,力求阐明米勒式文学语言的鲜明特色及其可能的动因。 …… 角度二:女性视角的采用带来的特殊美学效果。描绘罗马尼亚少数德裔生活及其文化认同危机的德语作家其实并非只有米勒这一例。……但能将自己对政治恐怖和人性灾难的回忆与女性特有的身体经验结合起来的,只有米勒一人。可以说,除了背负历史罪责的德意志少数德裔这一共有身份之外,米勒之所以能在德语文坛上独树一帜,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她描述且重塑经验世界时采用的女性视角。……米勒自己坚决反对女性主义文学这样的标签,她也从来不会简单直白地批判或隐或显的男性霸权,不会单一地表达女性自身对独立自由的渴望或困惑。女权的张扬或女性主体的建构都不是她写作的出发点和中心主题。 ……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历史中,关于女性文学乃至女性美学的讨论曾经盛极一时。身体经验和流动性写作曾经被西苏、克里斯蒂娃等人看作反抗男权主导的西方文学传统的女性文学特征。米勒的叙事风格中也含有如此一种迥异于传统小说叙述方式的流动性和画面感,虽然这种风格不一定接近归因于她作为女性作家的性别意识,但它显然也是米勒作品的一个核心品质。对此的详细分析则是本研究的最后一个重心所在。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