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图解传习录(新版)

图解传习录(新版)

  • 字数: 766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者: 明 王阳明、思履
  • 出版日期: 2019-07-01
  • 商品条码: 9787550282292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464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该书卷上主要阐释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等观点,经由王阳明亲自审阅。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除了回答有关知行合一、格物说等问题之外,还讲了王学的内容、意义以及宗旨,另还附有两篇阐释王阳明教育观点的短文。卷下主要是说致良知,虽未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展示了他晚年的思想。
作者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有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影响巨大的“心学”集大成者。他不但精通儒释道各家学说,而且还能够统军作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作为思想巨匠,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改变了明朝中叶以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深受历代读书人崇拜,并影响了诸如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孙中山等许多后世名人。其学说更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先导,当时的维新领袖西乡隆盛将王阳明视为精神偶像。日本当代一手创办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稻盛和夫,对王阳明的思想也是推崇备至。
目录
摘要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王伦的次子,于成化十七年(1481),进京参加殿试位居榜首,天下皆知。
     王伦获知消息后非常高兴,这是王氏家族迁往浙东后中的第一个状元。受父亲王伦的影响,王华不仅饱读诗书,才华横溢,而且为人正直,极富同情心。这种品性在他很小的时候便显现了出来。
     有一天,他与伙伴们在河边玩耍,一个喝得醉醺醺的人,脚步蹒跚地走到河边,随后又东倒西歪地走了。没过多久,伙伴们都相继返家,只剩下王华,正当准备离开的时候,他却在醉汉待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包袱。他感到好奇,于是打开包袱来看,里面竟然有不少的银子。
     到了夜幕将要降临的时候,王华终于听到急匆匆的脚步声。一看,果然是那个醉汉。王华迎上前询问他是否丢了东西。醉汉激动地将他如何醉酒走到河边,如何丢失包袱一事讲给王华听。王华听后把包袱还给这个醉汉。那人打开包袱发现自己的银子分文不少,连声道谢,并拿出银子表示谢意。王华推辞了,并说,自己若是在乎银子,就应该早拿着包袱走人了,而不是在这等着他回来取。那人听后更为感激,执意跟随王华到家中,特向王华的家人道谢。王伦得知此事后,为儿子的行为感到骄傲。
     王华十四岁的时候,在余姚的龙泉山寺院读书,同窗的伙伴大多是富家子弟,平时常常仗着自家财大气粗,捉弄和欺负寺中的和尚。和尚们为了报复,便有意散布谣言,说寺中经常有鬼魂出入。并经常假扮鬼的模样来吓唬他们。果然,这招非常奏效,同伴们都被吓得仓皇离去,不再到寺院读书了。然而,王华却若无其事地继续在寺内读书,和尚们实感惊奇。为了赶走王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和尚们故技重施。他们来到王华的屋外装神弄鬼,却发现王华丝毫不为所动,神气自若地在读书。
     第二天,无计可施的和尚们跑来问王华,昨夜寺院被鬼闹出这样大的动静,他为什么不害怕。王华说:我没有看到鬼,只是看到几个和尚在装鬼。”大家一听小小年纪的王华说出这样的话,非常惊讶,暗暗佩服王华的睿智和勇气。
     王华的品学德行颇被当时浙江学政张时敏看重,恰逢浙江布政使宁良要为其子弟挑选老师,张时敏力荐王华前去宁家任教。王华到了宁家,被宁家的数千卷藏书所吸引。他白天认真教课,晚上则挑灯夜读。宁家的子弟中有几个颇为顽劣的,想要拉拢王华和他们一起玩乐。他们经常备上好酒,安排美色来引诱王华。王华倒是也颇爱饮酒,但是对于美色却全然不为所动。一日,饮酒归来的王华微微带着几分醉意回到江边房中,竟在自己的床上发现两名娇艳欲滴的女子,他想要退出房时,又发现房门竟被锁上了。慌乱中,王华卸下一扇门板,破窗而出。他就这样,拥着门板,随着江流而去。王华的这种坚持令宁氏子弟颇为敬佩。
     在宁家的三年时间,王华差不多看完了宁家所有的藏书,学问大长。因此,王华日后高中状元,在很多人看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王阳明年少的时候就经常听到大人们将父亲王华的逸事传为姜谈.也.颇受影响。 王华的光芒,对王阳明的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自宣宗宣德元年(1426)开始,内府便设立了内书堂,专门用来培训小宦官的参政能力。而在内书堂任教的翰林官日后则多会得到宦官们的关照,虽然并无直接资料证明王华曾在内书堂任职,但他的几位同僚却教过正德朝的大宦官刘瑾,还常向刘瑾推荐王华的人品和学问。
     再加上王华高中状元,随着内阁地位的不断上升,新进士一入翰林,便被时人视为“储相”。基于此,王华在当时是被人刮目相看的。
     但面对十里八乡亲友的道喜和祝贺,王伦却是淡然处之,依然表现得和平日无任何异样,JL:P的风光似乎与他无关。这份不动声色的态度,对当时仅有十岁的王阳明来说,无疑是个触动。
     虽说文人常言要淡泊名利,但生活在一个充满名利诱惑的社会环境中,又有谁能真的看空这一切呢?
     虽然王阳明也为父亲高兴和自豪,但是他更多的还是攻读自己的书本,以学业为重。或许是受了祖父处世观的影响,王阳明不以一般的读书、作诗为满足。他有自己的志向,即通过读书成为圣贤。
     一次,私塾先生对在座同学发问:“世上什么是第一等重要的事?”大家纷纷说登科及第最为首要。唯王阳明不以为然,他自认为仕途并非读书的最终途径,成为圣贤才是归途。
     虽是想成为圣贤之人,但王阳明却并未像古往今来那些圣贤之人一样,循规蹈矩地恪守古训,安分守己地去攻读圣贤之书。他认为要成为圣贤,读死书是没有用的,需要从多方面来锻炼自己,增长才能,扩展知识。
     这样才能成为圣贤,对于王阳明的这种心态,郭沫若如是说:“一种不可遏抑的自我扩充的努力明明是在他青春的血液中燃烧着的。他努力想成为伟人,他便向一切技能上去追求。人所一能的他想百能,人所十能的他想千能,人所百能的他想万能了。”(《郭沫若全集?王阳明礼赞》)
     王阳明并不因为自己跋涉在追求圣贤的道路上,就恪守规矩。他天资聪颖,脑子灵活,所学知识一看就会,所以不愿意长期待在私塾,经常偷跑出去玩游戏。他最爱玩的是军事游戏。因为他对《孙子兵法》尤为感兴趣,每逢家里请来宾客时,王阳明便用果核与客人们摆兵阵。常常是客人们的兵阵刚摆出来,王阳明就立刻想出了克敌的阵势。虽然,为此事没少挨父亲的骂,但他依然乐此不疲。
     少年天性,总是无法遏制。因为逃学偷玩之类的事情,王阳明没少受到父亲和祖父的责罚,但他依然不克制自己崇尚自由的天性。在他少年时候,还有一件传闻更加出格。
     他十三岁时生母去世,王华的妾便仗势常常欺侮、虐待他。他不堪忍受,便想出了一个少有的应对之法。
     王阳明偷偷在街上买到一只叫长尾林鹗的怪鸟,放到父妾的被褥里。然后和一位神婆串通好,等那位妾被怪鸟惊吓,派人请来这位神婆作法时,神婆便依照王阳明之前教她的话说,说这只鸟是王阳明的生母化成的,是来惩戒她平日对王阳明的不好。
     P2-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