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老青岛/老城记

老青岛/老城记

  • 字数: 22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作者: 《老城记》编辑组 编
  • 出版日期: 2018-04-01
  • 商品条码: 9787520505796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59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6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民国老青岛的城市记忆。本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岛城寻踪、文教生活、老字号与生意经、民俗风情、老青岛人惬意难忘的消遣时光、老城旧事、文人笔下的海天情缘……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青岛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青岛及老青岛人的生活。
目录
第一辑 岛城寻踪?感受海上明珠的独特魅力
苏雪林:栈桥灯影
刘善章:“琴屿飘灯”之妙
苏雪林:中山公园,花果飘香
高炳义:历史悠久的天后宫
臧明运、尹相华:琅琊台怀古
马庚存:总督府的“前世今生”
王泽敏、石振寰:圣弥厄尔大教堂
栾学智:千古名刹法海寺
黄哲渊:观象山鸟瞰
李宝琰:汇泉广场,岛城历史的缩影
姜茂森:大泽山的塔碑文化
倪锡英:繁荣的中山路
第二辑 文教生活?人才济济名士多
时桂山:筹办私立青岛大学
杨洪勋:胡适青大演讲趣闻
杨洪勋:梁实秋的青岛情结
曲海波:《胶州报》,最早的民营周报
曲海波:胡信之创办《青岛公民报》
长安:康有为寓居青岛
王优选:山大校长杨振声
王书林:国学大师王献唐
王昭建:中国话剧的奠基人――洪深
马庚存:王统照引领青岛文坛
章棣:老舍的幽默式教学
杨洪勋:“钻进故纸堆里”的闻一多
张树枫:萧军、萧红的岛城足迹
杨洪勋:苏雪林青岛避暑
张树枫:沈从文与青岛的不解之缘
王洪业:语言学家罗竹风
赵曰茂:“孪生作家”在青岛
马庚存:臧克家的诗歌之路
第三辑 顾客盈门?老字号与生意经
王国章:福生德茶庄,香飘岛城
王丰敏:盛锡福帽子,自产自销
鲁海:“足尺加一”的瑞蚨祥
肖文玉:购销有方的谦祥益绸布店
刘恩川:久负盛名的亨得利钟表店
丁昌会:生意红火的天真照相馆
庞敏:翰林题匾的书林堂刻字店
朱梅:中国第一家啤酒厂――青岛啤酒厂
王第荣:酱油大王――万通酱园
杨浩春、周岱东:义聚合钱庄的生财之道
李立明:食品业的“大字号”――万源永
吕文泉:国货运动与青岛国货公司
周寅:开埠初期的房地产业
王轶群:印刷业的创始与发展
于文卿:自行车业发展史略
第四辑 色味俱佳?当异域美食邂逅正宗鲁味
张聿贤:聚福楼,最正宗的鲁菜馆
叶征:饮食,以海味为主
王徽明:日本茶座
王徽明:用料考究的寿司馆
孙兆瑞:滋养轩,最早的东洋糕点厂
王树功: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王铎:南式糕点“四大家”
刘华亭、黄宏伟:辣蛤蜊
盛相国:鲜香可口的沧口锅贴
王铎:天合成家的桃酥
孙兆瑞:多种多样的俄式面包
王徽明:河豚料理
刘华亭、黄宏伟:清蒸海蟹
鲁海:历史悠久的李家饺子楼
徐奎:名厨名菜荟萃的春和楼
刘华亭、黄宏伟:乌籽串
第五辑 逛庙会看演出?老青岛人的民俗风情
鲍运昌:过年送“斧”
谢洪山:春节食俗
王铎:正月初九萝卜会
秦永洲:海云庵糖球会
鲍运昌、李国增:二月二,炒豆子
鲁海、鲁勇:湛山寺庙会
鲍运昌、李国增:端午节扎五索
叶征:热情好客的青岛人
叶征:亲戚间的节日往来
鲁海、鲁勇:“鲅鱼跳,丈人笑”
叶征:祝寿之道
叶征:请客吃饭有讲究
第六辑 忙里偷闲?惬意难忘的消遣时光
易青:博物馆里看展览
王志远:沧口的露天电影院
倪锡英:欧化的生活
倪锡英:海边消夏
王铎:跳大坝
鲁海:风靡一时的爵士乐
倪锡英:受欢迎的游乐场所
杨昊:兴隆的酒吧业
倪锡英:别墅区里的乡野风光
柯灵:咖啡与海
鲁海:青岛国际俱乐部
公茂春:青岛第一海水浴场
倪锡英:游乐的多样选择
鲁海:金城球社,打台球的好去处
刘雨生:万国体育会的赛马活动
公茂春:闻名全国的第一体育场
王铎:闲来无事看电影
曲海波:科教电影风靡一时
刘遵三:大舞台里看演出
刘启合:新华里的说书场
鲁海、鲁勇:春季赏樱
第七辑 老城旧事?打开尘封的民国记忆
王铎:中国最早有汽车的城市
曲海波:第一把“中国造”小提琴
刘镜如:青岛最早的医院
李文渭:宋春舫与海洋科学
长安、河川:生物学家童第周
寿杨宾:尊孔读经的德国人――卫礼贤
刘增人:李叔同湛山寺扬佛法
臧明运、尹相华:马蹄湾之谜
赵实甫:救护美国飞行员
王易奄:万国储蓄会的内幕
高新民:日本“地涌塾”在青点滴
王铎:最早的报时信号
易青:盐潮内幕
牟木:商品推销战
杨昊:不择手段的敛财术
王铎:青岛最早的股票风潮
金平安:青岛第一条电报水线
潘积仁:“五卅”运动中的青岛人民
牟木:斐案与不平等条约
吴道林:青岛渔民的抗税斗争
易青:日德青岛之战
陈松卿:难忘的受降典礼
第八辑 琴岛印象?文人笔下的海天情缘
苏雪林:青岛的树
老舍:五月的青岛
朱自清:南行杂记
老舍:暑避
鲁海:青岛火车站
老舍:青岛与山大
刘白羽:翡翠城观海
闻一多:现成的海市蜃楼
沈从文:让人身心舒适的所在
郁达夫:青岛巡游
梁实秋:青岛之美
苏雪林:汇泉海水浴场
柯灵:岛国新秋
苏雪林:白云洞
蹇先艾:青岛海景
吴伯箫:青岛的春天
臧克家:“樱花红过海西来”
田仲济:我爱青岛
摘要
    苏雪林:栈桥灯影
     这座栈桥,位置于青岛市区中部之南海边沿,正当中山路的终点,笔直一条,伸入青岛湾,似一支银箭,射入碧茫茫的大海。
     青岛栈桥,本不止一座,这座栈桥的全名是“前海栈桥”,示与那个位置于胶州湾里的“后海栈桥”,有所区别。不过前海的这一座历史久而工程大,又当繁盛的市区,游人对它印象比较深刻,故称之为“栈桥”而略去其头衔,有如西洋人家之父子,缩短名字的音节,以表亲昵,这座栈桥居然成为秃头无字之尊了。
     说这座栈桥历史久,工程大,绝非夸张。它正式诞生之期为前清光绪十六年,距离目前,已有四十余年了。那时北洋海军正在编练,李鸿章命人在青岛湾建筑此桥,以供海军运输物资之用。原来桥身是木架构成,德国人占据胶州湾,改用钢骨水泥建筑,全桥长420余米,分南北两段,南段钢架木面,北段石基灰面。我国收回青岛以后,将南段也改为钢骨水泥,于桥之极南端,添筑三角形防波堤岸,桥面成为“个”字形,全桥之长为440米,还有座八角形的回澜阁,立于这“个”字形的桥头,游客登阁眺望海景,更增兴趣。
     栈桥的北端,又有一座栈桥公园,比起中山公园的规模,这只算袖珍式的,但景物幽蓓可人意,设铁椅甚多,给予晚间来此纳凉的市民以不少的方便。
     我们走到栈桥的南端,伫立在那防波堤上。新雨之后,乌云厚积,不知是哪一只无形的大手,把淋漓的墨汁泼在海面和天空,弄得黑沉沉的,成了吴稚老的漆黑一团的宇宙。海风挟雨意以俱来,凉沁心骨。空气这么潮湿,整个空间,含着饱和的水点,似乎随时可以倾泻而下。我们想今夕看月已无希望,那么赏赏栈桥的灯光,也可以慰情聊胜。
     栈桥两边立着两行白石柱,每一柱头,安设一盏水月灯,圆圆的,正像一轮乍自东方升起淡黄色的月亮。月亮哪会这么多?想起了某外国文豪的隽语:林中的煤气灯,是月亮下的蛋。现在月亮选取东海为床,将她的蛋一颗一颗自青天落到软如锦褥的碧波里。不知是谁将这些月蛋连缀在一起,成了两排明珠璎珞,献上海后的柔胸。海后晚卸残妆时,将璎珞随手向什么上一挂,无意间却挂在这支银箭上了。
     黝黑的天空,黝黑的海水,是海后又于无意间挂在银箭上的一袭黑绒仙裳,明珠为黑裳所衬托,光辉愈灿烂逼人。两排灯光,映在海波上,跃荡着,拉长着,空中的珠光与水中珠光融成一片,变成万条纠缠一起的珠链了。我们立身桥上,尚觉景色如斯美妙,从远处瞻望我们的人,哪得不将我们当作跨着彩虹,凌波欲去的仙子?
     残夏的海洋气候,有似善撒娇痴的十四五女郎,喜嗔无定。我们出门时,清风送爽,天边已露出蔚蓝的一角,谁知到了桥上,我们所盼的冰轮,却又埋藏于深深的云海。不过看到了栈桥上的灯影,觉得月儿不升上来也好,她一上来,这一片柔和可爱的珠光必被她所撒开的千里银纱一覆而尽,岂非可惜之至! 云层可以隔断明月的清辉,却隔不断望月的吸力。今夕晚潮更猛,一层层的狂涛骇浪,如万千白盔白甲跨着白马的士兵,奔腾呼啸而来,猛扑桥脚,以誓取这座长桥为目的。但见雪旆飞扬,银丸似雨,肉搏之烈,无以复加。但当这队决死的骑兵扑到那个字形桥头上的时候,便向两边披靡散开,并且于不知不觉间消灭了。第二队士兵同样扑来,同样披靡、散开、消灭。银色骑队永无休止的攻击,栈桥却永远屹立波心不动。这才知道这桥头的个字堤岸有分散风浪力量的功能。栈桥是一支长箭,个字桥头,恰肖似一枚箭镞。镞尖正贯海心,又怕什么风狂浪急?
     《栈桥灯影》
     刘善章:“琴屿飘灯”之妙
     小青岛位于胶州湾入海口北侧的青岛湾内,旧隶属即墨,德占胶澳后建灯塔于其巅,遂著称于世。日人曾改名“加藤岛”,我国收回后仍名“小青岛”。每于夕阳斜照时,小青岛之山色与四周之水光映射,形成了青岛前海有名的观海、乘凉、游憩场所。
     小青岛距岸720米,海拔17米,面积为1.2公顷,绿地面积为0.88公顷,绿地率为73.3%。以“山岩耸秀,林木蓊郁”,并与胶州湾内之黄岛遥遥相对,彼黄此青而得名“青岛”。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有“青岛,县西南百里”,并在《山川脉络图》中标有这个孤立的小青岛。
     这个“小如螺”的岛屿曾被称为“青岛”,在历代许多史志中都有记载。从现在史料来看,明代中叶就有“青岛”名称的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即墨知县许铤在《地方事宜?海防》一文中就记有青岛,而距岛1华里(0.5公里)的岸上陆地亦得名“青岛村”“青岛山”。随着港口海运活动的发展,青岛作为港口的海上活动亦日趋活跃,出现了“青岛口”的称谓。据道光版《胶州志》载:“金家口(今即墨)青岛口海船装卸货物抽取税银……”说明此时青岛口已是较正规的港口。
     明初防倭在沿海设卫所,小青岛原为浮山所管辖。至清光绪十七年(1891),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兵移驻青岛后,青岛更成为海防重镇。光绪二十三年(1897),青岛为德国侵占,沦为德国殖民地。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正式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由于小青岛原是一个孤立的小岛,所以群众也一直称其为“小青岛”。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德人在岛上建立一座灯塔。塔身为白大理石构筑,呈八角形。塔高15.5米,分上下两层,内有螺旋式楼梯,初建时曾悬挂过绿式长明灯两盏,几经改进,成为现在的旋转式牛眼透镜,为德国制造,1997年更换西班牙制造白航标灯,原灯送秦皇岛航标博物馆收藏。这座灯塔海上光射15海里,是匡内外船只进出胶州湾的重要标志。每当夜幕降临以后,塔上的红灯与栈术上的灯光在碧波上浮动,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故“琴屿飘灯”被誉为青岛十大景观之一,也被作为青岛标志之一。前人有诗赞曰:“领略青山不牢多,水中一岛小如螺。云鬟别有飘萧志,似向风前浴晚波。”
     小青岛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曾一度辟为“小青岛公园”。40年代在t青岛筑有初具规模的防波堤,与陆地相接。后有人视其形如琴,又名“差岛”。继而在岛的北面也筑有一段防波堤,在两条防波堤上安设有琴岛特毛的路灯,建有石桌、石凳,建造了两座以琴岛和大海为主题的雕塑。
     《小青岛公园》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