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种子天堂

种子天堂

  • 字数: 7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 作者: 陈聪
  • 出版日期: 2019-06-01
  • 商品条码: 978755684039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84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集植物学家钟扬传记和其科普讲稿为一体的、视角新颖、体例独特的青少年品德与科学的启蒙读物。钟扬,2018年时代楷模,201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是生物学家,16年间游走西藏为人类采集4000万颗种子。他是人名教师,将科学与梦想的种子播撒在无数学子的心中。他是播种未来的先行者,他是永不放弃的追梦人。2017年,钟扬在内蒙古出差途中不幸遇车祸遇难。新华社战地记者陈聪经过数十天的走访,收集了上百万字的文字资料,筛选中其中贴近青少年生活、适合青少年阅读的部分,撰写了《种子天堂:“时代楷模”植物学家钟扬的故事/科学追梦人系列》。《种子天堂:“时代楷模”植物学家钟扬的故事/科学追梦人系列》真实地再现了钟扬平凡而伟大的一生。钟扬曾说:“我相信科学能深入儿童的心灵,现在多一点兴趣,说不定以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作为《种子钟扬》的少年版,作者陈聪又特地编辑整理出了钟扬为青少年做科普讲座时的珍贵讲稿。
目录
第一章一颗种子初长成
1从故事大王到“段子手”
2从“尖子班”到“少年班”
3“练习一万小时”定律
4心中有大我
第二章种子深入祖国大地
1弃官从师
2归零重启
3学术“清流”
4侠之大者
5“死面饼子”优选吃
第三章高原上的种子天堂
1西藏高原上的“藏宝库”
2寻找生死线上的高山雪莲
3以学生的名字命名的植物学界小白鼠
4凌晨3点的闹钟
5戒不掉的西藏
第四章“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1毫无征兆的清晨
2“生命换来的钱,用在爸爸的事业上”
3改变命运的一颗种子
4边珍的秘密
5“种子事业”必将生生不息
第五章播撒希望的种子
1钟式魔力
2“有困难找钟老师”
3“偏执狂”有一颗纯粹的心
4再也无法兑现的诺言
钟伯伯讲科普故事
摘要
    01 从故事大王到“段子手”
     钟扬喜欢当老师,多半和他幼时的家教和严谨的家风脱不了关系。
     在父亲钟美鸣的记忆里,一切如在眼前。
     1964年5月2日,黄冈地区黄州镇,早上8点45分,钟扬出生了。黄冈傍长江而立,长江是祖国母亲河,所以给孩子取长江别名“扬子江”之“扬”,定名“钟扬”。
     钟扬天生求知欲强,从小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主儿,于是父亲钟美鸣、母亲王彩燕因势利导,实现孩子好学求知的愿望。同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师范大学毕业的夫妇俩,文理兼备,分工合作,颇有职业讲究。
     钟美鸣、王彩燕工作的黄冈,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明代医圣李时珍、地质学泰斗李四光的故乡。夫妇俩利用上街、参观游览、回老家等机会,经常给钟扬讲这些历史名人的故事。他们从黄冈所处的荆楚文化,讲到老家湖南邵阳的湖湘精神,从抗日战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故事,讲到《十万个为什么》《静静的顿河》,还有沈从文、托尔斯泰……
     在老家湖南新宁丰田乡,烈日炎炎下,钟美鸣卷起裤脚,拉钟扬下田除草,上山砍柴,让孩子体验稼穑艰难。夏夜蛙声呱呱,老钟捧着小钟扬的脸:“你听蛙声多恳切,这是乡亲们摆脱贫困的呼唤呀!家乡田不多,也不丰,缺水歉收,何以叫丰田?恰恰反映了他们‘丰田足食’的美好夙愿。孩子,你必须发愤图强,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拔尖人才,长大后把这些落后山区建设好。”
     做拔尖人才、建设家乡,父亲的期望从小就印在了钟扬的心上。
     钟美鸣写了几十年日记,要求儿子也每天写,并有针对性地辅导儿子写景状物、抒情评论。他同时教育孩子,写好方块字,做好方正人,何况钟氏出了钟繇、钟绍京两大书法家。
     由此,钟扬每天必须练一版钢笔小楷,一大版毛笔楷书。那时碑帖很少,钟美鸣为了让钟扬练上一版完整的字帖,自己花三个月工夫,硬是把文天祥《正气歌》柳体集字找齐,制成土字帖,自己先临摹过关,再教给孩子。
     钟扬渐渐地开始对书本产生兴趣。上街时,他老嚷着买娃娃书。有一次,看到《十万个为什么》和连环画《雷锋》,母亲王彩燕掏钱买了,钟扬则立马把刚刚从货架上拿起的最爱吃的烤饼退了,还问:“妈妈,扬子乖不乖?”
     书读得多,钟扬背着父母现学现卖,有模有样地跟小伙伴们讲起故事来。久而久之,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围成一堆。同学们争着要钟扬讲哪吒闹海,讲三打白骨精,讲三国演义,讲战国七雄,更多的是讲革命故事。
     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去黄冈农村摘棉花。摘着摘着,大家又围着钟扬要听故事了。钟扬拉不下情面,就讲起了潘冬子。只见他抑扬顿挫,手舞足蹈,时而掏出小木枪,眯着眼指向远处的“胡汉三”。“胡汉三”碰巧是一名老师。后来,这位老师一见王彩燕,不停地称赞道:“你儿子真是神啦!”那时,刚刚10岁的钟扬,还在《黄冈日报》发表了《<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喜欢讲故事这个特点,伴随了钟扬一生。只不过工作以后,讲故事变成了讲“段子”――每当动员大家参与一项采集工作,或者开展一项活动的时候,钟扬总是先聊一些开心的话题,讲着讲着,把大家的情绪带了进去,然后不动声色地再把正事儿悄悄引人,美其名曰“润物细无声”。大家听得正乐呵,纷纷欣然接受。
     P2-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