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书里书外(增订本)

书里书外(增订本)

  • 字数: 21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陈平原
  • 出版日期: 2018-06-01
  • 商品条码: 9787108063403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44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名为《书里书外》,是陈平原书话、书趣文章的增订结集。在书中,他不谈高头讲章式的学问,而是杂谈买书、访书、读书、品书诸事,娓娓道来,亲切平实。陈平原是学者,书话写作非其本职工作,也不像黄裳、谢国桢、唐弢等前辈,有条件讲求版本;只是尽力搜寻阅读晚清小说、期刊,并将视野延伸至古今中西的相关书籍,一切都与自家研究思考有关。于此书,可见陈平原治学之境界,与读书人的本色。
作者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与北京大学合聘)。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1998,2003,2009,2013)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大学何为》《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等著作三十余种。
目录
目录杂谈书话—代序 _ 1京华买书记小引 _ 002燕园 _ 005九城内外 _ 008琉璃厂 _ 013法源寺 _ 018书市 _ 023江南读书记小引 _ 028芜湖 _ 030南京 _ 036苏州 _ 039上海 _ 043杭州 _ 046广州 _ 052青灯梵呗话小说小引 _ 060我佛最是钟情之辈—《邻女语》《劫余灰》 _ 062玄妙观前盂兰会—《扫迷帚》 _ 067一卷法华难解脱—《玉佛缘》 _ 072出家容易归家难—《廿载繁华梦》 _ 076情天从古多缘业—《孽海花》 _ 081安得慧剑斩邪魔—《老残游记二集》 _ 085灭佛者,和尚也—《天上大审判》 _ 089君尊韩,何来方外之友—《剑腥录》 _ 093得观佛书心始安—《小说丛刊》《倦云忆语》 _ 098死也爱也,孰为究竟—《绛纱记》 _ 103域外旧籍觅新话重提两部早该遗忘的小说论—读《小说法程》《小说的研究》 _ 110小说理论更新的先兆—读《小说面面观》、《论小说与小说家》 和《小说修辞学》 _ 124《小说技巧》 _ 138《小说的兴起》 _ 142逛书摊小引 _ 148之一 _ 151之二 _ 155之三 _ 158之四 _ 162之五 _ 166之六 _ 170之七 _ 174之八 _ 178之九 _ 182之十 _ 186之十一 _ 190之十二 _ 194之十三 _ 198南游书简小引 _ 202火车?驴车?胭脂河 _ 204铁塔?矾楼?相国寺 _ 208会馆?城墙?小野花 _ 212文学史?小吃?乡下人 _ 215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 _ 218雨中龙门?自助餐?白马寺 _ 222商战?黄河?《吉本自传》 _ 228厚被子?水风井?岳麓书院 _ 233养猪专业户?共同研究?森林节 _ 239天子山?罚款?茶壶 _ 243猛洞河?落水?王村 _ 247一线天?求签?黄龙洞 _ 252浓雾?“无产者”?尾挂车厢 _ 255台湾行风雨故人 _ 260“书香社会” _ 263胡适公园 _ 267南港学术 _ 271漫说文化难得浮生半日闲—《闲情乐事》序 _ 276何必青灯古佛旁—《佛佛道道》序 _ 287兼问苍生与鬼神—《神神鬼鬼》序 _ 296未知死 焉知生—《生生死死》序 _ 309后记 _324增订版后记 _327作者简介 _329
摘要
    杂谈书话未考“书话”一词的真正起源,不过,说它是从“诗话”“词话”“曲话”延伸开来的专谈书籍的文章体裁,大概总不会错吧?按理说,书话当然应该包括《史记?太史公自序》那样的序跋、《日知录》那样的读书札记、《藏书纪事诗》那样记载藏书家事迹的诗文、《书林清话》那样专讲书籍发展历史的著作;可我还是想先从中国古代藏书家的题跋说起,因为现代书话名家多有从此起家的。郑振铎《劫中得书记?序》云:然一书之得,其中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辄识诸书衣,或录载簿册,其体例略类黄荛圃藏书题跋。唐弢的《晦庵书话?序》中则说:我写书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藏书家题跋一类的文体,我是从这个基础上开始动笔的。我的书话比较接近于加在古书后边的题跋。周作人、黄裳、谢国桢等人虽不见此类明确的表述,但都写过短小精妙的题跋,如《看书余记》《题跋一束》《瓜蒂庵自藏书》等,当亦是从那条路过来的。题跋古已有之,不过为世人所推重并发展成为专门的著述形式,却是欧阳修作《杂题跋》二十七篇以后的事。到了明清,辑录前人题跋或者自撰题跋专集刊行的,更是风行一时。明代有名藏书家毛晋甚至为《东坡题跋》《山谷题跋》等十九种题跋专集作题跋。胡震亨在《毛子晋诸刻题跋引》中称:书之有题辞也,昉刘向较书叙录,以数言言作者著书大意,惟简质准确为得体。后世晁公武《读书志》、陈直斋《书录解题》稍近之。若曾子固诸书录,辨博如序论然,既失之;其他苏、黄书传跋,寥寥韵致,言取自适,未必尽中于书,尤去叙录远矣。今子晋语虽多隽,不为苏、黄之佻;辨虽多详,不为曾氏之冗。大抵原本晁、陈两家,以持论为主,而微傅之彩缋,以合于都水氏序跋之遗。辨别诗文家与学问家两种风格不同的题跋是必要的,只是不该泥古不变,推某一家为正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为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解题目录著作,对自家所藏每种图书的卷帙、作者,以及书籍的版本情况和学术源流,都做了简明介绍,对后世目录学家影响极大。只是陈氏主要是藏书家而非专门学者,对每种书的评介未免肤浅,如李慈铭就批评其“批注寥寥,亦无所发明”。倘若专门家来做题跋,想说的和能说的当然比这要多得多,有什么理由只能如晁、陈寥寥几句解题语?至于批评苏东坡、黄山谷等人题跋“袭词赋风流之一派”(李縠《隐湖题跋?叙》),更是毫无道理。从目录学家角度来评判诗文家的题跋,当然嫌其轻佻或“仅仅清言冷语逞词翰之机锋已也”;可焉知诗文家不挑剔目录学家的题跋刻板单调或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盖经学之士,多拙于文章。”(《越缦堂读书记》)“拙于文章”不是什么好事,不是还有一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吗?看来优选的办法还是承认诗文家和学问家的题跋各有各的读者对象,各有各的风格特征。目录学家的题跋要求简洁、准确,能考辨有得那更好,但主要是把书籍的版本、作者和大致内容扼要介绍就行了,不必要做更多的引申发挥。近人张元济的《涉园序跋集录》、潘景郑的《著砚楼书跋》,以及谢国桢的《江浙读书记》,都可归入此类。此类著作很有用,也很有趣,尽可作为书海夜航的向导,不过不能期望它能给你艺术的享受。郑振铎的《劫中得书记》《劫中得书续记》,唐弢的《书话》《书城八记》以及阿英、黄裳的若干买书、访书、读书札记,都已在评述书籍的同时,渗入不少世态人情的描写,并且颇有顺带抒发情感者。不过,我以为,最能代表现代诗文家的书话写作倾向的,莫过于周作人。以文学家的文字功力,再加上学问家的学识修养,在挥洒自如的谈吐中,往往有所发明,且如老吏断狱,一语中的。这样高水平的书话,古往今来,还不多见。目录学家就书谈书,周作人则喜欢从书里谈到书外,或者借书里谈书外,把书话当散文、杂文写。民俗、世事、掌故、逸闻,真的是无所不谈,当然也介绍点版本知识。了解周作人的政治理想、生活趣味乃至文学观念,都离不开他所写的书话,只因他喜欢随时随处借题发挥。单看文章题目,你很难预测他想说什么;可读完文章,你又不得不承认他没有接近抛开所评述的书。目录学家的题跋一般全面、准确,周作人的书话则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作家明显带自己的眼光在书本里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比如谈人情物理的、谈妇女儿童问题的,保证优优选入周作人的视野,而讲道学的、说报应的,很可能一翻而过,只字不提。就书籍的评判而言,可能不大公允;可就书话本身而言,则是别有心得,自成一家之言。周作人的书话不只见解独到,而且文章很有韵味,表面平实无华,却很耐读。后来主张把书话当散文写的诸家,其文字往往朝清丽或者俏皮方向发展。这固然也是一格,但我总觉得还是周作人苦茶般的书话耐人寻味。之所以称为“书话”,而不是“书评”或“书论”,除取其包含散文因素外,更取其写作时的潇洒闲适心境。如老友神聊,夫妇闲话,尽可无拘无束,无始无终。不是“形散神不散”之类的“作闲散科”,而是真正海阔天空,得意忘形,只求有情有趣,不问“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而这最为难得,一分也假不来。不单需要个人修养,还需要一定的文化氛围,否则很难真正放得开。书话既是从题跋起家,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应该是其看家本领。不能说那些洋洋洒洒全面把关的长篇书评就一定不是好书话,可我还是比较喜欢那些只有一得之功一孔之见的“品书录”—不管是新书话还是旧题跋。毛晋称苏东坡、黄庭坚题跋:“凡人物书画,一经二老题跋,非雷非霆,而千载震惊。”叶圣陶赞唐弢《书话》:“每一篇都是十分漂亮的散文。”录此,与诸位爱读书话、爱作书话的友人共赏。1987年12月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