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朱东润自传

朱东润自传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朱东润
  • 出版日期: 2019-07-01
  • 商品条码: 978756805251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521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朱东润自传》是著名学者朱东润对自己八十年人生旅程的回顾和审视。作者生活在大时代,经历了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风风雨雨,作者对一生求学治学的经历进行了回顾,同时也描绘了一幅反映世事沉浮和人生百态的历史画卷。
作者简介
朱东润(1896-1988),原名朱世溱,汀苏泰兴人,当代有名传记文学家、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教育家和书法家。曾留学英国伦敦,对西方传记文学有深入的研究。
朱东润治学严谨,著作等身,先后撰写了《张居正大传》《王守仁人传》《陆游传》《梅尧臣传》等具有重大影响的传记作品。他不仅通过作品描写了一位位历史名人的一生,也通过这些人物展现出一段段历史和一个个时代的变迁,因此被称为真正开拓中国现代传记文学领域的第一人。
目录
第一章 幼年
第二章 上海六年
第三章 国外三年及其后
第四章 广西二年
第五章 南通前八年
第六章 南京八十日
第七章 南通后二年
第八章 武汉大学前八年
第九章 泰兴一年
第十章 武汉大学后四年
第十一章 中央大学前四年
第十二章 六年流转
第十三章 复旦大学(一)
第十四章 复旦大学(二)
第十五章 复旦大学(三)
朱东润年表
摘要
    我是1896年12月6日在江苏省泰兴县出生的,那时清王朝还统治着中国,用的旧历,是光绪二十二年十月三十日。
     这一年是1894年甲午战争后的第三年,清王朝的统治久已摇摇欲坠,经过这次战争的失败,亡国的现象更加迫近了。中俄新约、中英续议缅甸条约、中德租借胶济条约、中俄租借旅顺大连湾条约、中法租借广州湾条约等陆续签订,至于台湾全省的割给日本,那是甲午战争的直接结果,还不在其内。瓜分中国的形势已经完成了,但是在我的家乡,对于这个情况还不清楚。
     泰兴是江苏省的一个小县,在长江北岸,扬州东南,两千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所以西汉枚乘《七发》说到“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又说“江水逆流,海水上潮”。西汉初年的长江口正在扬州东南,泰兴还位于江中,近年在城东发现大鲨鱼的骨骼,正是绝好的证明。由于江沙淤积,到第十世纪前半期,泰兴县才正式成立。在我出生的时代,据《光绪泰兴县志》,泰兴人口,只有三十万左右,当然是个小县;现在已经增加到一百四十万,就不能算小了。
     朱姓在什么时代移居泰兴的?据《朱氏宗谱》说,南宋初年左都御史朱宝明看到当时统治者对外屈服,因此跨马渡江,到了泰兴,下马一看,原来是一匹泥马。后来在朱氏宗祠里为这匹马塑像,祭祠的日子还得为马上祭。这件事怕不一定可信。第一,宋代没有左都御史这个官名。其次,即使泰兴是一个滨江的县份,沿江还有不少的沙滩,跨马渡江虽然不是不可能的,但是泥马渡江,和宋代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太相似了,因此必然掺进了不可靠的成分。在这位宝明公之后又有十一官人、十二朝奉这些似官非官、似民非民的人物,不像历史的记载。此外,这部宗谱的首创者一冯公是明末的人物,从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中间经历五百年,他凭什么写下这部宗谱?有一点明确的,是在满州入关以后,泰兴朱姓曾经搞起一支队伍,对于满洲人的统治,进行抵抗,这在《泰兴县志》和冒襄的《影梅庵忆语》里都留下一些记载。
     我的直系亲属,最远的我只记得曾祖父松年公,他住在江滨,因为他的耕地之旁,涨出几百亩沙滩,这一下他的情况大大好转,自己也搬到泰兴县城里来了,这就是苏家巷老宅,传到现在,我的侄儿还住在那里。可是长江是无情的,一场大潮,把松年公的沙田冲去了一大半。沙去了是无法挽回的,可是沙田已经升科,田租是轻易不能豁免的,他得从泰兴县到通州,一步步地去吁请,待到田租问题解决以后,他的沙田由于江水冲击和衙门使用,几乎全部报销了。
     松年公只有一个儿子,即我的祖父星海公。因为早年境遇还好,他读了书,考过秀才,前前后后考过十次,始终没有考上。祖父还有一项本领,他是一位乳科的专家。家中相传,祖母是因乳痈致死的,这就使得祖父发愤专攻乳科,终于成为有名的专家。他的这门特长,后来传给我的伯父和父亲,伯父有时还为人家治病,父亲是一向不替人看病的。我小的时候,在家里只看到一些医书和成药,可能是父亲留下的,也可能是祖父留下的。可是由于伯父特别推重自己的弟弟,所以我相信父亲是一定学有专长的。
     父亲石庵公兄弟二人,伯父玉山公也是读书的,考秀才好多次,可是也没有考到手。那时秀才只是一个口头的名称,正式的名称是县学生,通过这个考试,就算是县校的学生,可以受到教谕、训导――县校教师的官衔――的教育了。考试就是作八股,从《四书》里出题目,作破题、承题、起讲,以下便是八比,最后是一个小结。考试出身的称为正途,从县学生进而为举人、进士,这是一条做官的大道。太平天国失败以后,还有军功出身的一条路;直到清末,又有捐班出身,那更是鱼龙混杂了,都不及考试出身。严复从英国留学回来,重学八股,背着考篮入场;帝国主义分子赫德掌握了中国海关的全权,还要请人教他的孩子作八股,以便入场考试,都是这一回事。八股确实得到非常的重视。可是从另一方面看,却也十分可笑:那时入场考试,经常夹带舞弊,到今天还留下当时流行的不少书籍,密行细字,印刷的精致,远远超过现代书本,那时是一般人都可以置备的。还有些头童齿豁的老师宿儒,把全部《四书》都做成八股文,上千篇的文章都用小字密抄,编订成册,衬在考生常用的马褂里,这件衣服,有时要卖好几百元,考生买了,穿好人场,临时拆开照抄,同样可以考取。因此八股一途说可贵固然非常可贵,说好笑也就非常可笑。话说回来,我的这位伯父,虽在县考里曾经考到一名备取第一,在州考里却始终没有成功。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