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有机教育:让孩子幸福的教育

有机教育:让孩子幸福的教育

  • 字数: 160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杨雄
  • 出版日期: 2019-06-01
  • 商品条码: 978730130494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2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真的是不管不成器?教育始于家庭,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倡导“有机教育”理念,顺应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因势利导,科学“施肥”,才能“收获”健康且幸福的“果实”。
内容简介
    幼升小、小升初,你还在竭尽所能创造条件,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习、交友,你还在操心一切,想掌控一切,以为不管不成器不打不成才?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过多的期待、过早的开发、过度的保护和过度的教育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机教育——让孩子幸福的教育》主张“有机育儿,健康成长”,即恢复教育的本原,让孩子自然地、自由自在地甚至更加“野蛮”地成长。为实现有机教育,父母应学会如何做好父母、如何处理好夫妻关系,知道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规律,并据此科学“施肥”。
作者简介
    杨雄,社会学博士,二级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当代青年研究》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兼任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等。出版《巨变中的中国青年》《青春与性》等十多部论著,并主编《家庭教育十人谈》《为人父母》《望子成人》《读懂孩子》等畅销书。曾获中央文明委授予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优选个人”、全国妇联授予的“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优选个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会授予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事业突出贡献奖”、中国家庭教育学会授予的“中国家庭教育百名公益人物”以及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授予的上海市一届“十大社会工作杰出人才”等荣誉称号或奖项。
目录
一、不要“催熟”你的孩子1.发现孩子的长项,是父母的重要工作2.孩子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3.成长是分阶段的4.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5. 有机教育与“工匠精神”6. 保护儿童的多样性7. 松紧有度,把握好教育“节奏”8. 无须“完美”,但求“完整”成长二、让孩子快乐成长1.保护孩子的梦想2.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3.还孩子幸福的童年三、我的新家庭教育“三角理论”1.亲职教育——今天如何做父母2. 子职教育——今天如何做孩子3. 配偶教育——今天如何做夫妻四、有机教育的“四项基本原则”1. 顺应儿童自然发展2. 给予孩子合适的家庭教育3. 在“后喻时代”倡导“互动教育”新模式4. 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五、有机教育:如何科学“施肥”1.做“恰当”的父母2.适合的教育才是优选的教育3.做人要学“喜羊羊”,做事要学“灰太狼”4.学做人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课程5.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六、儿童发展的五个阶段1. 儿童心理发展的“双螺线”2.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3. 关注“亲子关系”的三个时期4. 幼儿期家庭教育是“根”的教育5. 家庭应重视孩子的合作分享教育七、有机教育:父母应该知道的六对关系1. “早期开发”与“过度教育”2. “关爱教育”与“挫折教育” 3. “女生优势”与“男孩危机”4. “祖辈教养”与“亲职教育”5. “圈养教育”与“散养教育”6. “美国虎妈”与“中国茄妈”八、有机教育的七大法则与策略1. 让孩子体验行为的“自然后果”2. 让认知引导激励孩子的行为3. 用热炉法则规范孩子的行为4. 好习惯需要不断强化5. 家长要学会正确地爱孩子6. 递进激励孩子7. “权威—朋友”策略后记
摘要
    一 不要“催熟”你的孩子
     从生物学角度说,婴儿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出生,再到能够站立、说话、行走,一般需要两年。就这一意义上说,人类都是“早产儿”。因为人类在婴幼儿期比其他动物幼崽需要更多父母的照料与养育。这证明人类在孩子早期教育上,需要花费的时间更长、精力更多。
     人类和其他动物相比,社会化和成长过程要缓慢得多,需要更多的时间由父母照料。我们从《动物世界》栏目里可以看到,小象一出生,几乎很短时间内就得直立行走,就得睁开眼睛,自己找母象的乳房,然后就得跟象群出发,不然有被猛兽袭击之虞。而若是一个婴儿一出生,自己就会站立、就找妈妈吃奶,人们一定会吓坏了。婴儿初到人间,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大概要一周甚至几周之后才会慢慢寻找声音,然后再会看到母亲的笑容。所以,母亲得给婴儿喂奶,把他放在心脏边上,聆听母亲心脏的脉动,让他有依偎感、安全感。这些都说明孩子的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而正是人与生俱来所具有的未分化性、未特异性,使得人比其他动物具有更好的发展选择性。
     当前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家长一方面从来不给孩子磨炼意志的机会,另一方面却又要求孩子与别人竞争。家长期待过高,孩子反而会发挥不好。学习压力太大、心理负担过重,孩子就会丧失自信。当今中国似乎已进入“全民早教”时代。尽管现今我国已实行“全面二孩”生育政策,但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仍是独生子女家庭。按照独生子女教育的“智力汇合”理论,独生子女会得到父母在时间、精力与金钱上的更多倾注。这对于孩子来说,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因为这样,父母往往把专享的孩子作为对下一代人(过去通常是几个孩子)的精神寄托,这不仅强化了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值和心理依恋,也加重了他们抚养子女的忧虑感,这对孩子的成长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更严重的是,现在不少年轻家长,把孩子培养限定在一个特别狭小的范围之内。对孩子们来说,考高分、成绩好就是标准;孩子五六岁会弹钢琴,就会得到奖赏。这导致很多孩子被迫提早结束无忧无虑的童年,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观念误区。
     1.发现孩子的长项,是父母的重要工作
     2010年11月3日《重庆时报》报道,一名9岁女孩因为不愿意上特长班,向父母写下保证书:“我自愿不学钢琴、电子琴、二胡、舞蹈等,还包括绘画、武术,我长大后不怨妈妈、爸爸。”这是她3年换了6种特长班之后,还是没兴趣的无奈之举。
     童言无忌,孩子能写出这样的保证书,让人感受到孩子对真正幸福童年的渴求,但令人难以接受的,却是相关专家的评价:父母若默认这种行为,就是对孩子未来不负责的表现。不知道所谓的“不负责”是基于怎样的逻辑?难道说让所谓的“特长学习”占据孩子的整个童年就是负责任吗?
     当我们固执于给孩子怎样的未来的思考时,一些专家似乎忘却了孩子们有权利珍视他们宝贵的童年。童年的宝贵,不仅仅在于人一生中只能经历一段这样的时光,更在于“童年”这个字眼几乎成为我们社会的“稀缺资源”。
     孩子理所应当享受他们的童年,寻找那专属于他们的无忧无虑,以及和玩伴在一起时的欢声笑语。但是,这种需求却没有在社会上达成共识。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与未来相比,童年是无足轻重的。
     世界有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指出,在文化的传播中,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在国内,童年同样面临“消逝”的命运。然而,这种消逝不仅来自文化传播,还来自我们家长思维甚至社会思维中根深蒂固的功利思想。
     P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