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改变世界的邂逅:时光列车上的柏拉图与梦露

改变世界的邂逅:时光列车上的柏拉图与梦露

  • 字数: 222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 作者: (德国)赫尔格·黑塞
  • 出版日期: 2019-07-01
  • 商品条码: 978755963321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3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古今非凡人物的十五次邂逅 加快人类文明的前进历程 哲学与信仰、政治与经济,战争与和平,科技与艺术……这些关乎人类社会过去、现在及未来的重大命题,始终总在鞭策我们去思索和探究,本书撷取世界历史长河中十五对有名人物的邂逅,展示他们所给出的答案。
内容简介
马基雅维利与达·芬奇相遇时,关于权力他们谈了些什么?米勒与梦露的爱情悲剧中有没有现代人的完美主义倾向? 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到温斯顿·丘吉尔和查理·卓别林,再到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 这些世界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曾有过不同凡响的相遇与相知,充满了激情、希望与哲思,对人生意义、社会道德、科学信仰等思索与拷问启迪了后人,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本书撷取了世界历史长河中十五对杰出人物的相遇故事,通过客观优美的叙述展示出他们的邂逅对关于人类的重要问题所给出的答案。
作者简介
赫尔格·黑塞(1963— ),德国自由撰稿人、编剧和记者,主要从事历史、文化和经济方面的研究。他的著作《我既然站在这里,就别无选择》于2007 年被德国《那时》(Damals)杂志评为娱乐类历史年度书籍,被翻译成14 种语言。 华少庠,博士,教授。1958年生于四川成都。他先后任教于四川大学外语学院和西南交通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曾发表出版过多篇论文和翻译作品。
目录
第一章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世界是理念的仿制品吗 第二章 阿伯拉尔与艾洛伊丝:头与心,孰重孰轻 第三章 马基雅维利与达·芬奇:权力到底是什么 第四章 开普勒与华伦斯坦:信仰滥觞与终结于何处 第五章 大卫·休谟与亚当·斯密:世上有不负责任的自由吗 第六章 歌德与洪堡:自然的本质是什么 第七章 格兰特与谢尔曼:战争可以是正义的吗 第八章 俾斯麦与拉萨尔:一个正确的国家是什么样的 第九章 凡高与高更:艺术真的是生活必需的吗 第十章 维特根斯坦与凯恩斯:人的一生可以做什么 第十一章 爱因斯坦与玻尔:世界是按计划运行的吗 第十二章 丘吉尔与卓别林:如何战胜邪恶 第十三章 米勒与梦露:我非得完美无缺吗 第十四章 约翰·列侬与小野洋子:我能拯救这个世界吗 第十五章 德克勒克与曼德拉:人类如何克服暴力
摘要
    第一章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世界是理念的仿制品吗
     来自附近蔚蓝大海的徐徐海风吹拂在长林丰草之间,枝叶婆娑,轻薄的绿叶沙沙作响,恰似呢喃的耳语。夕阳西下,余晖尽洒在雅典城边那幽深浓密的树林里。阳光早已消失在地平线的后面,然而雅典的夜空星光璀璨,驱散了深夜的黑暗。对那些此时仍行走在外的人而言,油灯火把皆属多余之物,他们清楚地知道脚步将迈向何方。
     此时,两个智者,一老一少,正漫步在雅典明朗的星空下。他们娓娓道来,直抒胸臆。柏拉图这位老者已到了当爷爷的年纪。他身材魁梧,身披朴素的衣袍,用低沉、轻柔的语调侃侃而谈。那位年少者是亚里士多德,身材细长,衣着讲究,手上的戒指在夜色中金光闪闪。他挥动着双臂,比画着手势,力求说服他的同行者。突然,一颗橄榄落到了地上。两位智者的谈话戛然而止,他们停住脚步,弯下身来,四处寻找这颗坠地的橄榄。这可是今年第一颗成熟的橄榄,所以二人志在必得地寻找起来。最后柏拉图看到了这颗橄榄并用手指指向其所在之处,亚里士多德俯身捡了起来。
     接着,这两位智者便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打量这颗橄榄。柏拉图问道,在所有个体的后面是什么?他要找出橄榄理念与橄榄实体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则绞尽脑汁地思索,到底是什么构成了一颗橄榄?这颗橄榄在自然中有何位置?柏拉图探究隐藏在个体存在物后面的是什么,而亚里士多德则聚焦于他所看见和感知的个体事物的本质。
     2400年的时光,早已“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雅典城边那片具有传奇色彩的橄榄树林里,柏拉图曾与其弟子亚里士多德一起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他们谈了些什么?他们争论不休,还是热情友好?这些都让后人们猜测不已。尽管有关这两人的著述文献繁若群星、浩如烟海,但可靠的传记体文献寥寥无几。我们目睹他们半身塑像上的脸庞,却并不知道二人是否真的如此这般。此外,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遗留在世的著作皆不完整,人们对其产生的时间顺序也大有争议。有关这两位智者的所作所为,皆来自后人的撰写。这些又常常源于杜撰,其中不乏溢美之词。
     根据史书记载,我们可以把柏拉图设想为一个儒雅的智者。正如一部传记所描写的那样,柏拉图举止平和温顺,谦虚谨慎。在他出生43年之后,亚里士多德才呱呱坠地。但他的这位弟子拥有与他迥异的秉性,扮演了截然不同的角色。可惜没有一个古希腊的剧作家想到这一点。当然,这也自有原因,对此我们不必感到惊讶。如书中描写的那样,亚里士多德总是用他那双细小而锐利的眼睛打量着这个世界。他说话嗫嚅,但常常嘴角一撇,表现出一种嘲讽的神色。亚里士多德身材纤细,行走时体态微微向前倾斜,喜好佩戴耀眼的装饰品,十分注重穿戴和仪表。他对大多数同学敬而远之,鲜有往来。独处和阅读是他的最爱。
     从这些描述中,读者不难琢磨出亚里士多德具有的秉性:这是一个极其睿智,同时又十分自负的男子。他对其师长言语中的谬误之处窥间伺隙,并孜孜不倦地寻找新的真理,那些不是柏拉图发现的真理,这才是事情的关键之处。事实也的确如此。柏拉图的叹息之声世代相传,也回荡在我们这个时代:“亚里士多德踢我,犹如一匹小马驹踢生它的那匹母马。”也正因如此,柏拉图建言,应该给亚里士多德套上缰绳。
     在年龄、秉性、社会角色和家庭背景方面,雅典的这两位智者可谓判若云泥。柏拉图出生在雅典一个古老的名门贵族之家,家底殷实。民众对他恭敬有加,其原因都可归结于他那高贵的血统。根据宗族传统和习俗,柏拉图也曾想当一名政治家。然而,在他20岁的一天,柏拉图目睹了一位年事已高的男子,被一群年轻人众星捧月般簇拥其中。这位老人名叫苏格拉底,是一位石匠。但他不安于位,几乎从未涉足石匠这一行业,终日在雅典的大街上与人就各种哲学问题争论不休。他总是谈论着世界是什么、善是什么、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人应该被允许什么不应该被允许什么……这些都是他孜孜不倦谈论的话题。那时,柏拉图正潜心于诗歌创作,见到苏格拉底后,如中了这位行为怪癖之人的魔咒,他立刻将自己的诗歌弃如敝屣,投到苏格拉底门下,成为其弟子。在多年后的岁月里,他目睹了苏格拉底如何将希腊哲学引向新的方向。在此之前,希腊人“对智慧之热爱”表现为对自然进程的解答,而苏格拉底则追问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何为伦理道德和价值观,他探究生命的终极意义以及何处是人类认识界限的问题。
     苏格拉底经历了雅典的黄金时代,他是这一黄金时代的见证人。在这一时代,雕塑家菲迪亚斯在雅典的卫城山上建造了帕特农神庙,戏剧家埃斯库罗斯把戏剧艺术引向了巅峰,国家领导人伯里克利推进了民主政治。同时,苏格拉底也是这一黄金时代终结的见证人:雅典在与斯巴达进行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铩羽而归,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独裁恐怖之后才慢慢回归民主。
     P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