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名记者(第十卷)

中国名记者(第十卷)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柳斌杰 主编 李东东 副主编 主编
  • 出版日期: 2019-07-01
  • 商品条码: 978701016672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26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记者系列丛书拟编撰20本,收录400位中国名记者,每一名记者分为评传、代表作品、作品赏析三部,将记录中国新闻目前为革命、为人民立言记事的优秀记者的光辉事迹和突出贡献,人物入选标准是从中国近现代史开始,按照历史顺序,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为民族独立、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为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新闻记者。继而,陆续收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造性地开展新闻工作,把前辈们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的优秀新闻记者。
目录
序言 181 赵慎应 1921- 万京华 182 甫 京 万京华 183 林 里 1921- 乔云霞 184 马沛文 1921- 赵云泽 185 姚 溱 1921-1966 陈开和 186 胡星原 1921-1983 陈建云 187 杜鹏程 1092-1991 万京华 188 高 峰 1921-2013.1 乔云霞 189 刘 衡 1922— 乔云霞 190 商 恺 1922— 陈昌凤 191 吴 象 1922- 钱 江 192 阎 吾 1922-1996 乔云霞 193 陈伯坚 1922-1991 万京华 194 陈勇进 1922-2011 钱 江 195 张 佩 1922- 钱 江 196 纪希晨 1922- 乔云霞 197 谢文清 1922- 郑德金 198 姚远方 1922-2010 ? 199 齐 越 1922-1993 ? 200 杨 奇 1922- 邓绍根
摘要
    开国大典消息报道者
     李普在20世纪40年代初即开始担任重庆《新华日报》记者。解放战争期问,他作为新华社军事记者跟随刘邓大军采访,并担任前线分社社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从事财经报道,后来一度离开新闻工作岗位,1973年回京任新华社北京分社社长。“”结束后,他先后任新华社国内部主任、副社长等职。李普一生采写过很多有影响的重要报道,给人印象最深的是1949年10月1日那篇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报道。这篇新闻作品曾被选入小学课本,至今仍广为传诵。
     追求革命和踏上记者之路
     李普是湖南湘乡(今属涟源县)人,出生于1918年9月30日,原名李前管,还曾用过李壬练、李凤展等名。李普是他后来在《新华日报》发表文章时所用的一个笔名。
     1937年高中毕业后,李普参加了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这是国共两党统一战线组织,主要由共产党组织和领导。文抗会一方面组织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一方面也负责接待从敌占区逃出来的左翼人士和流亡学生。李普当时任救济部干事和难民服务团团长。
     1938年春末,李普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受地下党委派,李普担任了育英小学教师,同时任长沙县地下党嵩北区区委书记。其间,他曾为宣传抗日的地下党机关报《观察日报》撰稿,并担任该报特派记者。
     《观察日报》被国民党政府查封后,经地下党同志介绍,李普转道贵阳,在国民党军政部和内政部合办的卫生人员训练所任政治教官。工作之余,给中共领导下的成都全民通讯社写了一些通讯。后来,辞去工作到重庆,进入中共在国统区的机关报《新华日报》。李普曾在一本书中谈及这段经历,他指出:“就我个人来说,我是在进了我党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以后,我的记者生涯才正式开始。”
     1940年,李普开始担任重庆《新华日报》记者。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掀起新的反共高潮,中共中央南方局决定《新华日报》除留一部分人坚持工作外,其他工作人员全部疏散。根据组织安排,李普去了云南昆明。后来他考入了华中大学历史系读书。一年后,形势好转,报社召李普回去工作。李普又回到《新华日报》,再任记者、编辑并兼任专栏作者。
     1945年2月开始,李普奉命在《新华日报》开辟一个专栏《解放区漫谈》,向国民党统治区读者系统介绍解放区情况,引起很大反响。后来,这些文章被编辑成书,名为《光荣归于民主》,由上海地下党以“拂晓社”名义于1945年10月出版。出版后,解放区的东北书店曾经大量翻印,又随着东北解放军进关而流入关内。1980年再版时改名为《我们的民主传统》。
     抗战胜利后,李普作为《新华日报》特派记者采访由国民党、共产党、美国政府三方面代表成立的军事调处执行部工作和活动情况。其间,他曾到山东解放区和苏皖解放区采访。这几个月间,他以亲历见闻写出了大批系列新闻报道,既有对蒋介石假和谈、真反共等阴谋行径的揭露,又有对解放区和平、民主、繁荣新生活新气象的热情歌颂,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6年6月,李普回到上海,准备参加《新华日报》上海版的创办工作。后因内战爆发,《新华日报》上海版的计划已不能完成,报社决定把部分同志派往解放区。离开之前,周恩来分别和这几个记者谈了话。11月,李普和妻子沈容从上海途经南京、北平,飞到邯郸,准备由晋冀鲁豫到华东解放区去。
     跟随刘邓大军征战中原
     李普夫妇途经晋冀鲁豫解放区的首府邯郸时,恰逢滑县战役即将打响。李普认为这是“回答读者问题的机会。于是改变计划,暂缓去山东,先采访这一仗”。在滑县战役第三天,他们前往刘邓大军野战总部,采访了指挥这次战役的刘伯承将军。这次访问进行了将近三个小时,当晚李普就写了《刘伯承将军评蒋介石》,两天内又完成了《滑县战场巡礼》《刘伯承将军谈滑县之战》《蒋介石的“停战令”就是“攻击令”》等多篇新闻。
     就在写完这批稿子的第二天,李普夫妇被带到司令部。政委要他们留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工作,还送给他们两个烟台苹果,笑着说:“地道的烟台苹果,华东送来的。你们吃吧,就算到了华东了。”刘伯承对他说:“李普,留下来。我们这里知识分子太少。华东靠着上海,知识分子多。我们这里十分需要知识分子。”这件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此后,李普在刘邓大军随军采访,写了不少军事报道,有新闻和评论,有通讯和特写。他立足全局,从战略的高度报道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