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1920.寻梦欧洲的中国青年(视频书)

1920.寻梦欧洲的中国青年(视频书)

  • 字数: 21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张旭东等著
  • 出版日期: 2019-07-01
  • 商品条码: 978701017887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从1919年初到1920年底,全国各地赴法国勤工俭学的青年有1600多人,有一些又去了英国、德国、比利时和俄国等地。这其中有许多是早期共产主义者,如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陈毅、聂荣臻、李维汉、蔡畅、李富春、王若飞、向警予等等。本书对这些满怀改造中国理想的青年在当地的工作和生活,进行了多角度介绍,生动地讲述了他们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实地考察,以及他们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历程。
作者简介
张旭东,197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现为中央党校副教授。曾出版专著《1949-1978中共四种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认识研究》,参编著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改革开放30年重大决策始末》等多部。在《党的文献》《当代中国史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等重量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网》《人大复印资料》等媒体转载。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中国马克思主义基金会项目2项。
目录
第一章、内忧外患,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二章、漂洋过海,寻改造中国之梦于欧洲; 第三章、穷困潦倒,巴黎大街的迷茫和斗争; 第四章、走向成熟,一代精英的逐步蜕变; 第五章、大浪淘沙,不同声音的论战; 第六章、国共合作,汇流于国内革命浪潮; 第七章、余音绕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后记
摘要
    一、清末新政与“留学热”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王朝,从清军入关到康乾盛世再到整个王朝的崩溃,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而清王朝的崩塌恰恰给中国新兴阶级、新兴文化、新兴制度的扎根、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1840年6月开始的鸦片战争,是清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国门在列强武力威逼下被迫打开,中国被动地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鸦片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文化和统治者的心理都是个沉重打击。一些有志之士逐渐从“天朝大国”的陶醉中清醒过来,林则徐、魏源、奕诉、曾国藩、李鸿章等痛定思痛,决心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需要有懂得外文和了解各国情况的翻译人才,也需要掌握西方优选技术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此,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并开始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国家学习。“一齐人傅,不如置诸庄岳,是以派遣出洋尤为要著。”近代中国,最早的留学生是1847年赴美留学的容闳。1854年他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855年容闳回国后,就当时中国的形势,极力说服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建议晚清政府选派幼童留学美国。由于容闳在选派幼童留美方面所作的杰出贡献,后来他被誉为“留学生之父”。1870年冬,清政府批准幼童留美计划,从1872年开始到1875年止,每年选出30名十二至十五岁的幼童赴美,四年共120名,十五年后陆续分批回国。这是清政府首次官派出国的留学生,留学制度的形成使中国教育近代化走出了关键一步。由于顽固势力的阻挠,1881年7月,清政府最终决定撤回全部赴美留学幼童,8月,幼童们被迫中断学业,94人(其余26人未归)分三批陆续“遣送回国”,其中有六十多人中断了在大学的学业,真正完成大学学业的只有两人,而其他人还在中学学习。幼童赴美留学计划夭折,但是该行动本身已经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留学教育日后成为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促进了国内教育的发展。回国的留学生虽然绝大部分没有完成学业,但还是在许多领域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贡献。据统计,赴美幼童归国后,在外交部工作的14人,在铁路界供职者17人,在电信界工作的16人,在矿业界任工程师的6人,在教育界服务的5人,海军界服务的18人,在海关工作的2人,担任医生职务的5人,在新闻界工作的2人,从商的7人。其中的代表人物是詹天佑和唐绍仪,前者是“中国铁路之父”,后者曾任中华民国内阁总理。
     在留美教育筹办的同时,李鸿章也与英、法、德等国家达成派遣留学生的意向,清政府分别于1877年、1881年、1885年、1896年共派出四批83人到欧洲各国留学。这些留学生在国外学习了优选技术和知识,归国之后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尤其表现在军事上,特别是海军中,如刘步蟾、林泰曾等,甲午海战前北洋舰队12艘主力舰的舰长,7艘由留欧学生担任。还有不少留欧学生归国后在军工企业或军事院校中任职,对中国军事技术的提高、军事装备的改进、军事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留欧学生群体对西方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也有很深的研究学习,严复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严复在英国海军大学学习了三年,掌握了海军业务,但是他没有选择成为一个军事家,反而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启蒙家,其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垂末的清王朝是背负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辛丑条约》的屈辱,跌跌撞撞地跨进20世纪门槛的。这时的清王朝已接近陷入半殖民地的境地,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因此,维护苟延残喘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1901年4月21日,慈禧太后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预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张、刘二人联名三次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定出改革方向,强调学习日本,推行君主立宪制。
     清末新政尽管在主观上是维护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可是在客观上确实是自1840年来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事件,推动了中国国防、教育、法律近代化的发展。特别是清末新政对教育制度的改革――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更是对后世影响深远。
     1901年9月4日,清政府命令将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设中学堂,各县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2月5日,颁布学堂科举奖励章程,规定学堂毕业生考试后可得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1902年2月13日公布推广学堂办法,8月15日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又颁布《重订学堂章程》,详细规定了各级学堂章程及管理体制,以法令形式要求在全国推行。与普通学堂并行的还有专业教育,包括师范学堂及各类实业学堂,在学制上自成系统,一套完整的学校制度随之建立。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使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的脱钩。12月6日,清廷下谕设立学部,为专管全国学堂事务的机构。清政府在推行“新政”过程中,把“奖游学”与“改学堂,停科举”并提,要求各省筹集经费选派学生出洋学习,尤重专门学业;对毕业留学生,分别赏给进士、举人等出身;对自备旅费出洋留学的,与公派留学生同等对待。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