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2018报告文学

2018报告文学

  • 字数: 35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作者: 李炳银
  • 出版日期: 2019-07-01
  • 商品条码: 978702015073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2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辑入2018报告文学的作品约35万字。这些作品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但都紧扣时代脉搏,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高水准的统一。更为重要的是,坚守在报告文学领域的这些作家,会从不同层面,将2018年的焦点问题加以梳理,为时代的发展留下宝贵的一笔。2018报告文学的编辑,力求较之以往视野更加开阔,选材更加合理,且有开拓性。
目录
山神(节选) 何建明
最后的龙爪沟(节选) 孙翠翠
祖国至上――战略科学家黄大年“飞行记录” 刘国强
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节选) 徐剑
天开海岳――走近港珠澳大桥 (节选) 长江
国宝大熊猫“团团”“圆圆”的故事 赵学敏
妈妈,快拉我一把(节选) 张雅文
留守知青,你在他乡还好吗――纪念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 朱晓军 杨丽萍
漩涡里――1990-2013我的文化遗产保护史(节选) 冯骥才
摘要
    992年,对中国来说,是个有故事的年份。因为在这一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走出京城,到了南方巡视,并发表了影响整个中国几十年发展进程的“南巡讲话”。之后的中国,如春风沐浴,一片万物复苏之景象,到处生机勃勃,万马奔腾……
     1992年的贵州山区,其实还处在极其闭塞和落后的状态,外面的世界对这些地方而言,仍然是遥远而不可及的“童话世界”。
     1992年的草王坝,更是封闭、落后甚至有些与世隔绝的。当广东人和苏州人在讨论要不要将南海划出一块海面让美英德日等国的勘探船进入、新加坡人可不可以直接管理我们的园区时,贵州遵义草王坝的村民们,还在为能不能吃上大米饭而誓志上山浴血奋斗呢!
     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球,人与人却活得差异如此之大,宛若两个世界,这就是贫穷与富有、落后与发达之间的区别。
     1992年的黄大发,并不知道北京的共产党领袖们正在酝酿一场更加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那时的草王坝还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话,连广播也没有,全村没有一台收音机,黄大发手上的是一本《毛主席语录》,还有就是他心头熟烂了的入党誓言。毛主席说的话和入党誓言,黄大发多数能倒背如流,但最重要的两句话他一直放在胸口上,一句是“共产党员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另一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合在一起,现实中的他,要做到的就是让草王坝人吃上大白米饭。吃上白米饭,就得靠上山筑渠引水……这是黄大发的信念与理想,也是他当村支书的“第一要务”。那个时候,人们还不会说“第一要务”这话,只是黄大发心头压着这样一件“头等大事”。
     是头等大事。天塌下来,最多脑壳破了流点血,但草王坝没有水的日子是要命和断命的日子,解决水源是百姓甩掉贫困帽子的必经之路。黄大发认准了这个方向,矢志不渝。杨春发说得对,他黄大发再披战袍上阵开山辟岩筑水渠时,已经是吃尽人间辛酸苦辣、根根筋骨弯折数遍的60多岁的老汉了,但没有一个人能挡住他前行的脚步,他事无巨细地管理与指挥着整个筑渠工程的每一个环节。
     许多事如果按照今天的市场价值和劳动标准来看,你无法想象黄大发是如何运筹与管理着这样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水利工程的。
     上山劳动再苦再累,再险再难,一律没有报酬,所有上山投入开山辟道的劳动,都是义务与公益的。你不用喊吃亏还是占便宜,因为在这个水利工程上干活的人,除了那个县上派来的“监工”黄文斗外,其余人员一律接近的志愿劳动――像第一次上山筑渠的战斗一样,按全村每家每户的土改水稻田面积决定你该完成多少工程。提前完成和保质保量完成者,依然没有任何报酬,只有继续挥汗帮助那些家中劳力少的和老弱病残者。黄大发与所有村干部更不用说,他们除了干好干完自己家的那份活外,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是指挥协调整个工程的进度,还有安全、要求与每个细节。1992年时的草王坝是个什么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张照片留存、一段文字做过记录;1992年再上水利工程的黄大发是个什么样,我们更无任何影像与照片可看。1992年的草王坝经历了一场有史以来的惊天大事――从螺丝河直通草王坝的7.2公里长的水渠,将穿越数座悬崖峭壁,如一道映照天际的长虹,划破仡佬族人居住的沉默大山,成为镌刻在名城遵义历史上的又一部光辉诗史。
     依然叫人不可思议的是黄大发此次再上大山深处筑渠,同 30年前的那次一样,没有一张照片,没有一段公开的媒体文字作记录与记述,就如秋叶落地一般,轻轻地流逝于时间的长河之中,走得无影无踪。唯有那些山的躯体上留有记忆――石渠的痕印。
     在采访的时间里,我细细观察了如今被百姓称之为“大发渠”的石渠,除了张发奎他们完成的勘察测量的设计工作之外,在实际施工时至少要完成炸山、搬运石块、凿垒渠道、砌壁防渗几大步骤,而所有这些貌似简单的工作对悬在高山峭壁崖谷上的黄大发他们来说,每向前延伸一米,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战。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