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经典史论(全6册)

经典史论(全6册)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 作者: 傅斯年,何炳松,李大钊 等
  • 出版日期: 2022-09-01
  • 商品条码: 1262117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2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史学通论》乃朱希祖先生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史学史”课程时所作的讲义,原分两卷,分别为《中国史学之起源》、《中国史学之派别》。本书虽是讲义之作,却是朱希祖先生潜心研究中国史学史的心得。本书概述了中国史学的诞生、发展与流派,从外在形式上勾勒出了中国史学产生和发展的全貌。本书原有附文八篇,此次整理出版,我们在附文八篇的基础上新增补了十六篇文章,俾读者能更为全面地了解朱希祖先生的学术成就。《史学方法导论》是傅斯年先生关于史学理论的代表作,是由他任教北京大学时的讲稿整理而成。原书共七讲,今仅存第四讲《史料论略》。作为全书精华所在,此讲详细地阐述了史料的价值、辨别整理史料的方法,提出了“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的著名观点。《通史新义》是何炳松有鉴于中国传统史学之弊端,“介绍西洋新之通史义例”而作。《通史新义》分上、下二编,上编用十章的篇幅论述社会史料研究法,系统讨论史料考订与事实编比的理论与应用;下编阐述社会史研究法,详解社会通史之著作法及相关问题。何炳松在引介西方历史学理论的同时,注意结合中国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对史料研究的方法以及通史编纂的原则进行重新思考,建立其新通史理论体系。《史学要论》是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理论的成果,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概论。他阐述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历史学的科学地位、历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及历史学研究的任务等问题,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理论,批判地主资产阶级旧史学,并倡导史学革命,提出要以唯物史观“改作”、“重作”全部历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是中国近代史学名著。本书全面反映新史学首倡者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对中国历史研究影响巨大。书中先论述历史的定义、意义和范围,接着评价中国的旧史学,谈及如何改造旧史学、建立新史学,最后专谈史料的来源、搜集与鉴别,并阐述了怎样发现史实纵横方面的联系。今天读来,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中国史纲》是张荫麟先生短暂一生留下的惟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作者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对东汉前的中国史实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把前人研究成果和自己“玩索所得”融会贯通,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期间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及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章节安排简要得当,文字技巧活泼动人,思想智慧透彻通达,随时流露出作者的才情与用心。《国史要义》本书站在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引证大量史料,从史原、史权、史统、史联、史德、史识、史义、史例、史术、史化十个方面对中国史学传统做了全面回顾,阐述了作者眼中的中国史学精义所在和基本特征。同时也对如何看待西方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那些盲目疑古的人提出了批评。全书叙论结合,观点鲜明,充分体现了柳先生“宏通博雅”、“文理密察”的学术研究特点。
目录
《中国史学通论》
中国史学通论
自序003
中国史学之起源005
中国史学之派别022
附录
太史公解052
汉十二世著纪考060
臣瓒姓氏考070
汉唐宋起居注考078
萧梁旧史考088
十六国旧史考117
蜀王本纪考129
西夏史籍考134
南明三朝史官及官修史籍考143
补编
文学论148
整理中国最古书籍之方法论158
文字学上之中国人种观察168
驳中国先有苗种后有汉种说177
道家与法家对于交通机关相反之意见188
桑弘羊之经济政策(附桑弘羊年表)193
西魏赐姓源流考213
驳李唐为胡姓说257
再驳李唐氏族出于李初古拔及赵郡说280
金开国前三世与高丽和战年表287
后金国汗姓氏考315
金源姓氏考368
明成祖生母记疑辩375
再驳明成祖生母为?妃说387
云南濮族考411
云南两爨氏族考421
……
《史学方法导论》
《通史新义史学要论》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史纲》
《国史要义》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