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让历史告诉我们——毛泽东在江西的七年岁月(1927-1934)

让历史告诉我们——毛泽东在江西的七年岁月(1927-1934)

  • 字数: 3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罗庆宏
  • 出版日期: 2019-05-01
  • 商品条码: 978721011264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51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该书分少年磨砺、书生革命、井冈创业、瑞金岁月和苦难辉煌五个部分,生动叙写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1927年10月至1934年10月艰难摸索中国革命道路历经磨难的七年革命历程,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怀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克服种种困难,在逆境中前进,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并在具体实践中逐渐成熟壮大进而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伟大意义。
作者简介
罗庆宏,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党史教研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井冈山斗争史和中央苏区史研究,著有专著《口述历史与历史教学研究》,参与编写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辅助教材《解读井冈山》《解读中央苏区》等,在国内刊物发表党史学术论文数十篇。主要讲授《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井冈山斗争史概述及其几个重大问题》等。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少年磨砺
第一节睁眼看世界:从水浒三国西游记说起3
第二节老师、同学眼中的毛泽东12
第三节“北漂”求职24
第二章书生革命
第一节上海建党34
第二节在暴力革命中成长55
第三节毛泽东“上山”思想萌发80
第三章井冈创业
第一节逼上“梁山”90
第二节“鸿门宴”105
第三节白手起家115
第四节改造袁、王部队124
第五节建立红色政权131
第六节“左”倾错误不是一句空话144
第七节策应朱德上山建立中共最大武装154
第八节红米南瓜打造钢铁战士163
第九节创立红色政权理论167
第十节撤离井冈山172
第四章瑞金岁月
第一节雄关漫道真如铁182
第二节打开一片新天地194
第三节毛泽东落选与古田会议205
第四节反对本本主义213
第五节抵制“会师武汉,饮马长江”220
第六节打破三次“围剿”231
第七节在逆境中前进243
第八节毛泽东三落三起261
第九节武人中的文人270
第十节中央苏区丧失与毛泽东的突围计划287
第五章苦难辉煌
第一节长征之问:谁能带领红军走出困境?300
第二节领袖确立:毛泽东重要职务的调整327
第三节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命运归宿337
附毛泽东大事年表(1893-1949)345
后记360
摘要
     第一章 少年磨砺 第一节 睁眼看世界:从水浒三国西游记说起 六年私塾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幼年毛泽东天资聪慧,性格倔犟,不太服管教。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9岁才被接回韶山冲,送人私塾正式启蒙。回忆学生时代,毛泽东说:“我是六年孔夫子,七年洋学堂。” 毛泽东所说的“六年孔夫子”,其实还含有水分。毛泽东不太喜欢读四书五经,他不按塾师的要求认真读经书,相反,他更喜欢读被先生称为“杂书”“闲书”的中国古代传奇小说,特别喜欢读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斗争的故事,认为这些书更有吸引力。在这些小说中,他尤其喜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精忠传》《隋唐演义》《西游记》等。毛泽东后来回忆:那时候先生不让看“杂书”,我就瞒着先生看,几乎达到一种痴迷的状态。 1936年在延安,毛泽东是这样对美国记者斯诺讲的: 我读过经书,可是并不喜欢经书。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岳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那是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瞒着老师读的。老师憎恨这些禁书,并把它们说成是邪书。我经常在学校里读这些书,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用一本经书把它们盖住,大多数同学也都是这样做的。许多故事,我们几乎都可以背出来,而且反复讨论过许多次。关于这些故事,我们比村里的老人们知道得还要多些。他们喜欢这些故事,而且经常和我们互相讲述。我认为这些书对我的影响大概很大,因为这些书是在易受感染的年龄里读的。 有人提供不少佐证,说毛泽东至少读了70年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伴随了他一生的读书生活。不管这话说得是否准确,可以肯定的是,毛泽东非常喜欢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如果说《水浒传》中那些农民勇敢反抗统治阶级的故事深深吸引着少年毛泽东,那么成年毛泽东则从《三国演义》中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三大战役”中读出了“军事辩证法”。在江西反“围剿”战争时期,他经常以三国为例,讲交战双方的优势与劣势、强大与弱小、骄兵与哀兵、进攻与防御之间的转换。因此,他也受到一些教条主义者的攻击:照着一部《三国演义》去打仗。 不管别人如何攻击他,对从未进入过军事学校的毛泽东而言,《三国演义》《水浒传》就是一部活的兵法、一部形象的战争史。他说《三国演义》是他读过的“第一本军事教科书”。在毛泽东24年的军事指挥生涯中,《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虚实分合、攻守进退、以小打大、以少胜多、欲擒故纵等计谋时常萦绕于他的脑海里。比如毛泽东在他的军事名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在论述战略退却的时候,就引用了林冲打败洪教头的故事:“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气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毛泽东自幼喜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杂书”,而且读得极其用心,像读“正课”一样,在上面画上圈,打上记号,或写上批语,并且反复阅读。因此,毛泽东对《三国演义》《水浒传》,大到天下大势,小到人物出处,都烂熟于胸,在报告演讲、漫谈闲聊中可张口即出、信手拈来。这里再举一个例子。1953年2月,毛泽东到河南许昌,与当时许昌地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纪登奎谈三国。毛泽东问纪登奎:“你知道关云长是哪里人?”纪登奎颇自豪地说:“我们山西人。”毛泽东笑道:“关云长是河南人,犯了命案,逃往山西。他也不姓关,路过潼关时,人家盘问他姓什么,他也不敢同答真姓,情急之中,一抬头,看见潼关二字,就随口说,我姓关。以后就落户山西,在那里造起反了。他和你恰恰相反,他是河南人在山西造反,你是山西人在河南革命。” 毛泽东一生对《三国演义》有过很多次评价,如1917年9月在湖南一师读书时说:“吾人览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1938年10月,在延安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对贺龙和徐海东说:“中国有三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谁就不算中国人。” “六年孔夫子”生活,毛泽东看了不少的“杂书”“闲书”,这影响了少年毛泽东的成长。那时《水浒传》不像今天这样被称为“古典文学名著”,可以公然去读,大约因为从明朝崇祯皇帝起,《水浒传》就被列为禁书。这是由于当时山东有李青山等人起义,聚众梁山,攻城略地,阻断漕运。起义被镇压后,兵部尚书上奏崇祯,将李青山起义归罪于《水浒传》一书:“贻害人心,岂不可恨哉。”于是《水浒传》被禁。清白乾隆至咸丰,也屡次颁令严禁《水浒传》。清咸丰元年颁令严禁《水浒传》,起因在湖南。有人上奏: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