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宋词三百首/文学经典鉴赏

宋词三百首/文学经典鉴赏

  • 字数: 662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作者: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 出版日期: 2018-06-01
  • 商品条码: 978753265251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84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词学名家鉴赏品读,带你进入词的鼎盛时代,宋词经典荟萃一篇之中。婉约、豪放,柳永、苏轼、欧阳修、晏殊、晏幾道、李清照、秦观、姜夔、周邦彦、辛弃疾等倚声能手,在书中纷纷登台亮相。
内容简介
正逢国家大力倡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际,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以此为契机,为满足读者需要,拟策划推出“文学经典鉴赏”系列丛书,第一批共四个品种:《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名篇》、《元曲三百首》。整套丛书精装,16开,革新版式,重新装帧设计,力求大气简雅。本册宋词三百首为词学界传世经典选本,问世百余年来,脍炙人口,所选宋代的词人词作,涵盖各家各派,全面精到。每篇词作由古典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夏承焘、唐圭璋、缪钺、叶嘉莹、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钟振振等撰写鉴赏文章,讲解详尽,深入浅出,帮助读者领略宋词之美。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专业的文学鉴赏辞典编纂机构,曾策划编纂了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观止与诗歌三百首鉴赏”系列以及“中国文学名家鉴赏”系列等精品图书。 本书作者集合了中国百年来近百位古典文学界有名的专家学者,有夏承焘、唐圭璋、缪钺、叶嘉莹、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钟振振等。
目录
王禹偁 1… 点绛唇(雨恨云愁) 潘 阆 1… 酒泉子(长忆观潮) 林 逋 2… 长相思(吴山青) 范仲淹 3… 苏幕遮(碧云天) 4…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6… 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 柳 永 7… 雨霖铃(寒蝉凄切) 9…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10… 破阵乐(露花倒影) 12… 定风波(自春来) 13…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15… 望海潮(东南形胜) 16…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18…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19… 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20…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21… 倾杯(鹜落霜洲) 22… 鹤冲天(黄金榜上) 张 先 23… 醉垂鞭(双蝶绣罗裙) 24…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25…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27… 千秋岁(数声鶗鴂) 28… 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 29… 青门引(乍暖还轻冷) 晏 殊 30…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31… … … … (小阁重帘有燕过) 32… … … … (一向年光有限身) 33…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34… 清平乐(金风细细) 35… … … … (红笺小字) 36…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37… 踏莎行(细草愁烟) 38… … … … (祖席离歌) 39… … … … (小径红稀) 40…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41… 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 张 昪 42… 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李 冠 43… 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 宋 祁 44… 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 欧阳修 45…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46… … … … (群芳过后西湖好) 47… 踏莎行(候馆梅残) 48… 生查子(去年元夜时) 49… 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50… 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51…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韩 缜 52… 凤箫吟(锁离愁) 王安石 53… 桂枝香(登临送目) 54… 千秋岁引(别馆寒砧) 晏几道 55… 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56… … … … (梦后楼台高锁) 58… 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59… … … … (梦入江南烟水路) 59…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60… … … … (小令尊前见玉箫) 61… 木兰花(秋千院落重帘暮) 62…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63… 玉楼春(东风又作无情计) 64…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65… 浣溪沙(日日双眉斗画长)
摘要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 白发征夫泪!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弱积贫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而文风、词风仍在沿袭着晚唐、五代的余习发展。有远见的政治家、文学家都已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庆历新政”和古文运动先后发生在这个时期,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当时政治现实、社会现实的客观要求。在词的方面,豪放词开始兴起,一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范仲淹的《渔家傲》可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范仲淹在仁宗康定元年(1040)八月,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陕西延安),抗击西夏。庆历元年(1041)四月调知耀州(治所在今陕西耀县)。他的《渔家傲》词即作于这个时期。 据宋人魏泰《东轩笔录》说,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尝称为“穷塞主”之词云云。现在只剩下了这一首。 上阕着重写景。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范仲淹是苏州人,他对这个地方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故用 一个“异”字概括,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怎样不同呢?“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 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 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 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反过来说,这个地区秋天的荒凉景象,尽括在雁“无留意”三字之中,显得笔力遒劲。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所谓“边声”,如《文选》载李陵《答苏武书》所云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是总指一 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气象便不相同。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闭”三字,它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形势呢? 原来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卒,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范仲淹移知延州,可以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所以“孤城闭”三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反映出宋朝守军力量是很薄弱的,作为指挥部所在地的城门,太阳 一落就关闭起来,表现了形势的严重性。这一句就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 下阕着重抒情。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由何而来呢?“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是用典。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又谈何容易!“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它所发的是凄切之声,唐代边塞诗里经常提到它。 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等,皆为人所熟知。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所闻的、目所睹的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如果深夜里安然熟睡,是听不到、也看不到的。这就逗出了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将军(词人自己)为什么通宵不眠,发为之白?很明显,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征夫为什么会落泪?是出于同样原因。他们和将军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既希望取得伟大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妻子儿女魂牵梦绕。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 构成了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将军与征夫的矛盾情绪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 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和婉约词的风格接近不同。 这首词,有人说是“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和战士们生活的艰苦性”,这只是表面看法,其实它 是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消极防御政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形象的概括与反映,这是唐代一般的边塞 诗所难以比拟的。(李廷先)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