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唯物史观视阈中的信息文明研究

唯物史观视阈中的信息文明研究

  • 字数: 269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王水兴
  • 出版日期: 2019-05-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4236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唯物史观视阈中的信息文明研究 ”(17JD710049)、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信息文明的唯物史观向度研究”(17KS04)最终成果。书稿是在作者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的。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全方位塑造,信息化从一种技术形态的社会活动上升为社会整体文明的新样态,有必要以统摄性的“信息文明”概念来描摹和刻画信息时代发展的全貌。以唯物史观审度信息文明,准确辨识信息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形塑机理,建构信息文明理论体系,既是科学应对信息文明浪潮挑战的需要,又是科学推进信息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
作者简介
王水兴,男,江西九江人, 法学博士。现就职于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兴趣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科技革命研究。近年来专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信息社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人工智能等研究,先后主持完成省级课题三项,主持教育部课题一项,在《科学社会主义》等期刊发表专业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信息化浪潮与信息文明兴起
二 历史的镜鉴需要我们高位认识信息文明
三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独特历史方位和时代境遇
四 唯物史观视阈下信息文明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
一 总体思路
二 各章思路
第一章 理论形态:信息文明的基本含义
第一节 信息文明关联概念及其内涵的厘定
一 信息的本质
二 信息的基本特性
三 信息资源与信息活动
四 文明的内涵
五 信息文明的内涵
第二节 信息文明的基本结构
一 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信息文明的基础
二 信息化生产方式是信息文明的核心
三 信息社会治理体系是信息文明的外在体现
第三节 信息文明的基本社会功能
一 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扬弃
二 社会全面发展的“倍增器”
三 人的存在再实现
小结
第二章 实践形态:信息文明的要素衍化
第一节 社会生产力内涵的嬗变
一 工业时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内涵
二 信息时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内涵
三 “协同共享”生产力时代来临
第二节 全球迈向信息社会
一 信息社会是一种技术社会形态
二 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
三 信息社会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
四 全球范围的信息社会化运动
第三节 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新内涵
一 人民群众普遍的信息化
二 人类历史上的蔚为壮观的大迁徙
三 信息时代群众史观的新内涵
小结
第三章 逻辑形态:信息文明的生发机理
第一节 信息资源对劳动过程的全面塑造
一 互联网的劳动资料属性
二 信息资源是信息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
三 信息劳动者成为信息社会的主要劳动者
第二节 共享经济确证信息文明在场
一 共享经济的涌现
二 共享经济中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三 共享经济蕴含的新文明基因
第三节 信息文明思维方式的演进
一 信息思维
二 互联网思维
三 大数据思维
小结
第四章 制度形态:信息文明的社会趋向
第一节 信息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一 信息资本化与资本信息化
二 信息资本主义迈向信息帝国主义
三 信息帝国主义的本质与基本特点
四 信息帝国主义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信息技术的社会主义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一 全球信息化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复兴创造了机遇
二 全球信息化与社会主义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
三 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节 信息文明与共产主义文明的融通
一 信息文明高度发展形成共产主义文明的物质基础
二 信息文明高度发展形成共产主义文明的社会基础
三 信息文明高度发展形成共产主义文明的思想基础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