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历史多棱镜中的

历史多棱镜中的"他者":当代中国电影中的日本人形象研究

  • 字数: 195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胡婷婷著
  • 出版日期: 2016-12-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36970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53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6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著以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史为基本脉络,以电影中的日本人形象为考察对象,在文学、电影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观照下,借鉴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当代中国电影中的“日本人形象”进行梳理、总结,力求在中日关系语境下,通过“异国形象”来反观国人对日本认知变化的历程。既做到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环境下对日本人形象存在及变化的统观,也做到对典型电影单片的个性化文本分析。笔者还着重探讨了在中日关系语境下当代中国电影中日本人形象的成因。无论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还是电影人进行电影制作,都很难摆脱以本国文化为中心的立场,所以电影主体创作的银幕形象会带着一定程度的“本国思想”和“自我意识”,而这些思想和意识随着历史演进,文化变革,政治经济发展以及中日关系的亲疏冷暖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些因素对于电影中日本人形象的塑造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现象和本质之间,笔者对中日关系语境下当代中国电影中日本人形象的成因予以剖析。
作者简介
胡婷婷,女,先后就读于吉林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吉林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分别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文学硕士学位和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吉林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事文学和新闻学的教学工作,主持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网络新闻事件科学应对机制研究》2017W4),吉林省教育规划课题一项(《媒介融合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重构与高校新闻专业创新培养研究》);参与完成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吉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2项,其中重点项目一项。公开发表《“十七年”电影中的“鬼子”形象综述》等论文10余篇,其中CSSCI2篇,核心期刊3篇。
目录
绪论
章 抗战电影中的“鬼子”形象(1949-1977)
节 历史追溯:最初电影中的日本人及“鬼子”形象
第二节 “十七年”电影中“模式化”的“鬼子”
第三节 “样板戏电影”中的“鬼子”
第四节 “鬼子”内在性格特征
第二章 历史纠葛中的深化与拓展:侵略者和友好日本人(1978-2000)
节 侵略者形象
第二节 和平的日本人
第三节 对“鬼子”的另类叙述
第三章 新世纪镜像中多元化的日本人(2001-2015)
节 结缘京剧的日本军人
第二节 被过度娱乐化的“鬼子”
第三节 不再关乎战争的日本人
第四章 不同的镜像表达:南京大屠杀
节 “正史”叙事下的屠杀者
第二节 附着人性的日本兵
第三节 商业化模式下的艺术表达
第四节 海外视角:镜像内外的“暴行”
第五章 台港电影中的日本人形象
节 残暴的侵略者――台湾电影反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记忆
第二节 多样化的日本人――来自殖民社会“经验”的认知
第三节 情感关系中的日本普通人
第四节 香港电影中的日本人形象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