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西去丝路第一国:哈国纪事

西去丝路第一国:哈国纪事

  • 字数: 27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 作者: 吴楚克
  • 出版日期: 2017-07-01
  • 商品条码: 9787105137022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04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哈萨克族是一个拥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历史优越感的民族。正像其他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一样,他们重视民族起源的历史长短。这其实是新兴的现代民族必然走过的历史轨迹。因此,了解哈萨克民族的历史,才能感受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行为的真实意义,才能体会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一言一行的含义,也才能真正了解什么是哈萨克和他们的国家。吴楚克编著的《西去丝路国(哈国纪事)》带你深入了解哈萨克斯坦。
作者简介
吴楚克蒙古族,1960年生人。法学博士,民族学博士后,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俄勒冈大学、中国台湾地区中正大学访问学者,哈萨克斯坦欧亚大学特聘教授。近几年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中国边疆政治学》《文明与跨文化新论》《美国那些事儿》《中国蒙古族朝鲜族民族发展与认同研究》。代表性论文有《跨界民族认同意识的“心理适应度”》《构筑中国新地缘安全战略的理论准备与思考》《民族理论研究中的“苏联模式”问题》等。2007年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跨界民族与中国地缘安全研究”。
目录
2013年9月11日,哈国纪事之一:哈国签证难在哪里?
2013年9月12日,哈国纪事之二:阿斯塔纳――中亚草原上的新兴城市
2013年9月14日,哈国纪事之三:薄皮包子与初识阿斯塔纳
2013年9月15日,哈国纪事之四:欧亚大学与拉夫罗夫
2013年9月21日,哈国纪事之五:我的阿斯塔纳中秋之夜
2013年9月25日,哈国纪事之六:域外管窥一――哈萨克斯坦立国的民族宗教情结
2013年9月29日,哈国纪事之七:域外管窥二――哈萨克斯坦的多重民族认同情结
2013年10月3日,哈国纪事之八:清真寺与国庆节
2013年10月15日,哈国纪事之九:域外管窥三――漫话哈萨克斯坦中国移民的动机与认同
2013年10月18曰,哈国纪事之十:古尔邦节的前前后后
2013年10月24日,哈国纪事之十一:域外管窥之四――哈国教育状况浅谈
2013年10月26日,哈国纪事之十二:场雪
2013年10月31日,哈国纪事之十三:“万圣节”与“十三”
2013年11月3日,哈国纪事之十四:东方学系的次国际会议
2013年11月10日,哈国纪事之十五:域外管窥五――中国哈萨克族移民与朝鲜族移民情况比较
2013年11月14日,哈国纪事之十六:生死朋友
2013年11月16日,哈国纪事之十七:“信任”为什么在哈国是“稀缺商品”
2013年11月17日,哈国纪事之十八:我感受的中、哈“朋友之道”
2013年11月21日,哈国纪事之十九:在阿斯塔纳看场电影
2013年11月25日,哈国纪事之二十:跨国交流的文化障碍和历史偏见
2013年12月12日,哈国纪事之二十一:
雪中行进艰难但清晰
――2013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年终专稿
2013年12月16日,哈国纪事之二十二:
废都――阿拉木图
2013年12月18日,哈国纪事之二十三:
从哈萨克斯坦独立纪念日想到的
2013年12月24日,哈国纪事之二十四:
欧亚大学孔子学院的六周年
2013年12月30日,哈国纪事之二十五:
民族符号与国家象征的关系――以哈萨克斯坦为例
2014年1月2日,哈国纪事之二十六:
新年感悟
2014年1月15日,哈国纪事之二十七:
冬季的阿斯塔纳发生的那些事儿
2014年2月15日,哈国纪事之二十八:
“布拉白”――哈国的“瑞士”
2014年2月17日,哈国纪事之二十九:
阿拉木图的“高老头儿”
2014年2月24日,哈国纪事之三十:
在国外收看索契冬奥会
2014年2月25日,哈国纪事之三十一:
哈萨克汇率危机的可控性
2014年3月10日,哈国纪事之三十二:
“三八妇女节”在哈国
20]4年3月12日,哈国纪事之三十三:
苏联解体那些事儿
2014年3月15日,哈国纪事之三十四:
游牧生活方式与他们的财富观
2014年3月17日,哈国纪事之三十五:
“重返亚洲”成了美国在乌克兰危机难有作为的借口
2014年4月1日,哈国纪事之三十六:
阿斯塔纳初春
2014年4月7日,哈国纪事之三十七:
四月飞雪
2014年4月15日,哈国纪事之三十八:
从欧亚大学看哈萨克斯坦的高等教育
2014年4月25日,哈国纪事之三十九:
比较中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年6月20日,哈国纪事之四十:
唐伯拉岩画群考察记
2014年6月30日,哈国纪事之四十一:
近看中俄民族问题之差别
2014年8月30日,哈国纪事之四十二:
筑起理解与信任的桥梁――对哈萨克历史的认识
摘要
    哈国签证难在哪里?
     去啥萨克斯坦欧亚大学靠前关系学院的事情是在2013年初提及。当时东方学教研室的吐尔逊教授一行两人,代表他们学校与中央民族大学签订校际合作协议,提出此意,当时以为只是客气,并未认真。及至6月吐教授再次来北京会面时候,明确提出邀请,我随后等待正式邀请。7月25号收到欧亚大学外聘教授合同文本,几经反复后,8月5号收到校方发来的邀请信,并被告之,等发给我一个签证号码就可以去办理签证了。我根据以往的经验,上网查询了啥萨克斯坦大使馆的位置,就等那个签证码了。
     意想不到的签证问题就从此开始。
     现在想起来关键是我一开始对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以为时间还充裕。8月14号我才收到签证码,那是一对方形的章,下面有一组数字。我想,既然叫签证码肯定就是这样的,彩色打印出来,把准备好的护照、邀请信、单位证明、身份证复印件加这个码,一起拿上,8月15号上午10点就直奔大使馆去了。我停好车,问收费的人哈萨克大使馆在哪?他说:你看哪儿人多就知道了。我当时还不太明白他的意思,转过弯,就看到路的一边有一溜长队,人人都在翘首以盼,另一边散状分布着一群群的人,或坐或站,眼睛盯着签证处的门。我想我是被邀请的,钱是对方出,有一百个不被拒签的理由,后来我才知道核心问题恰恰出在我根本见不到签证官,这是后话。当时我就直接进签证厅,一个胖胖的年轻保安把守在签证厅通向签证窗口房间的门旁,他拦住了我,问:“谁让你进去的?”
     我说:“我来签证。”
     他说:“让我看看你的材料?”
     我递给了他,他翻了翻,说:“你还需要填写申请表。”
     我伸出手和他要,因为,啥萨克斯坦大使馆网页上的申请表功能取消,说可以直接到大使馆填写。
     他说:“我这里只有一份,你拿上自己去复印。”
     我问:“这附近有复印的地方吗?”
     他说:“有。”然后告诉我怎么走,等到我找到那个地方,发现这里是专门拍护照照片和类似的生意,我拿出保安给我的表,一位中年东北妇女看了一眼,“一块一张”。我想,比学校的贵了10倍,那也得印呀。我说印3份,把手里的原件递给她,她根本没接,直接从下面拿出三张,原来早就准备好的。
     等回到签证处,保安说:“你需要排队,你没有看见外面还有那么多人在排队吗?”我想是这个道理,我需要排队,我有时间。
     七月流火,我还是在屋里等吧,就算我是很后一个!正好有一个空位子,我就坐在那里,拿出报纸,也拿出一副接近可以等待下去的样子。后来我才知道自己的表现是多么幼稚,满屋子的人都是等了好几天才拿到号,却依然没有被叫到的人。而外面排队的人是排了好几天依然在等待拿号的人,我是接近属于这两种人之外,还懵然无知。更严重的是,其实,这两种人都没有把握见到签证官,他们拼死挤到的位子基本是装点门面的,只有站在马路对面那一群的人才是真正等待叫号的人。当然,这些只有到很后我也花钱站到马路对面时,我才明白的。
     可想而知,我坐等到下班时间到,发现还是那些人没动,但签证的人总是出出进进,这个假象欺骗了我,我想下次我要早点到。于是,我问那个保安,我需要早晨几点才能排到?他说越早越好吧。其实,他当然知道再早也没有用,但他还要欺骗,装出不明就里的样子。
     隔了,我因为有一个重要会议的开幕式需要参加,关键是开幕式后有一个发言,所以,我一大早开车把我夫人送到大使馆签证处替我排队,我准备结束后马上返回。为此,我还特意拿了一个小板凳,怕夫人劳累。我在会场上焦急地等她的消息,但她好像泥牛入海,直到快11点她才发了一个短信:好像队伍一直没动。
     我到了使馆以后,希望看到他们说的在1点钟下班后,会有一个使馆工作人员出来登记没有排到的人的护照号码。但情况瞬间发生了变化,因为保安出来整治排队情况,人们忽然拥向前面,那些等了好几天的人都冲过去了。我们站在后面观阵,挤成一团的人大多是外出劳务,我们好像是旁观者,心想这是签证还是抢购什么东西?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