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王正华:蓝天的梦想属于每个人

王正华:蓝天的梦想属于每个人

  • 字数: 20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 作者: 冷湖
  • 出版日期: 2015-02-01
  • 商品条码: 9787516809914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84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踏足仕途之路的王正华,却行走了23年后,从铁饭碗中跳了出来,以不惑之龄下海从商。他从一个铁皮亭子起家,做到了国内优选的民营旅行社;又将旅游从地面提到了天上;他在质疑声中,包机进行航空旅行;他在航空大佬的环视中,毫不迟疑德迈入了低价航空路……他被称为中国廉价航空第一人。从1981年创建春秋国旅开始,他一路狂奔,又在中国低成本航空之路愈行愈远。王正华的梦想很简单:让人人都能飞。然而实现“飞”的目标,却足足让人筹划了10年。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但是,他为了让那个更多的国人飞上蓝天,一直在努力。
作者简介
张亮,笔名冷湖,曾担任过高中历史教师,曾编辑撰写人物传记、青春励志、经济管理等图书。发表作品:《内衣推销员》、《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世间曾有三毛》、《读透王阳明:心学教你内心强大的智慧》等书。
目录
第一章 解谜不惑,机关“叛逃”领“春秋” / 创新思维解难题 / “醍醐灌顶”于不惑之年 / 决胜策略:散客为王 / 群狼战术,抢占零散市场 / 垂直分工管理模式 / 第二章翱翔天际,我的飞机我的客 / 0 “包机公”,航空旅游不是梦 / 0 “王·吉诃德”的航空梦 / 0 “空中大巴”蓄势飞天 / 0 低价航空,实施蓝天梦 / 0 第三章春秋精神,“平和”管理的玄机 / 0 温性管理策略,架构优秀团队 / 0 财散人聚,股权激励正能量 / 0 打破常规,先育人后办企 / 0 学习型团队,学以补拙 / 0 文化蕴理念,党性照春秋 / 0 第四章良性竞争,低调的崛起 / 0 风口中散步,浪尖上炫舞 / 0 不走寻常路,七剑合璧破苍穹 / 0 春秋航空,客户的“菜” / 0 融合之道,和气生财 / 0 目录 王正华: 蓝天的梦想属于每个人 第五章上市融资,梦圆春秋大业 / 0 融资借钱,寒冬扩建 / 0 迎风直上,坚守低票价 / 0 下一站,上市融资 / 0 航线补贴,收益的第二命脉 / 0 春秋十年磨剑,获批A股上市 / 第六章勤俭之道,开源节流的经营韬略 / 节俭持家,将抠进行到底 / 做业界的“低价蝙蝠” / “省钱哲学”,成本控制 / 财富赚省对半开 / 第七章逆势高飞,披荆斩棘趟前路 / 甘做民航改革试验田 / 多次颠覆只为梦想 / 迎难直上,逐步突破瓶颈 / 低成本航空,大势所趋 / 第八章运筹帷幄,突进国际 / 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 / 和亚航过过招 / 0元机票风波 / 开疆扩土,分羹中日韩 / 003 004 第九章决胜苍穹,谨遵“蓝天法则” / 市场环境决定经济走向 / 民航前景依然明亮 / 安全,坚守航空的底线 / 黄金定律:“王六条法则” / 第十章出奇制胜,胜在诡谲思维 / “卖站票”,立舱设想 / 做自己,夹缝中寻灵感 / 乘客满意度,矿泉水风波 / “主题航班”,与市场接轨 / 相亲航班:空中的“寻爱之旅” / “天空商城”,云层里的营销 / 第十一章见微知著,大视角才有大智慧 / “搅局者”,顺应社会大局 / “另类”企业,坚持红色信仰 / 成功秘诀,想好了再去做 / 第十二章探本溯源,近在咫尺看老王 / 家,永藏心底的牵挂 / 传承,传贤不传亲 / 低调做人,踏实做事 / 别具一格,打破常规 / 第十三章酌水知源,投身公益报社会 / 绿色基金,搭建绿色“长城” / 红色春秋,感恩飞翔 / 健身之道,太极养生 / 第十四章彰显个性,玩的就是与众不同 / 卓效管理,霸道与人道 / 先行者,体验“孤独实验” / 传道之师:美国西南航空 / 善学的拓荒者,非主流的企业家 / 第十五章高瞻远瞩,造梦者蓝天寻梦 / 两岸桥梁,陆台航空 / 太极虚实之道,融合铸就大业 / 论英雄,20年后谁主沉浮 /
摘要
    第一章
     解谜不惑,机关“叛逃”领“春秋”
     创新思维解难题
     1944年,王正华生于上海。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一年,中国人民依然承受着巨大的战争压力。同时,1944年也是世界反法斯战争最关键的年头,无论是苏联红军还是美英联军,都在东方战场和西方战场进行着大反攻,如诺曼底登陆,德国的七月密谋,中国远征军反攻盘踞在滇缅边境的日军……
     王正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这瞬息万变的世界,虽然那时他还懵懂无知,但身处战火硝烟的时代,他似乎与生俱来被注入了顽强的斗志和大胆的想法,伴着他从青涩的花季步入稳健的成熟期。
     1962年,一向成绩名列前茅的王正华,由于一个意外事件的影响而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此后在重点中学任学生会副主席的他走上了从政之路,一走就是整整23年。
     1966年“”爆发之前,王正华由于出色的表现,成为上海长宁区的重点培养对象,原本可以一路顺风顺水地前进。“”的到来,让他遭遇了一连串的人生波折。
     好在王正华的苦难并没有无限延伸。1975年,中央组织部长闻听到王正华的大名,亲自来上海考察他。经过一番谈话之后,决定将王正华调到北京!
     然而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奇妙,当你认定前路是你看到的模样时,往往会在志得意满之际拐出一条岔道。王正华也是如此,正当他为自己的即将高升欣喜不已之际,对于他的考察又出现了新的结论~太年轻,不符合当时的要求。
     虽然未能进入中央,但是对王正华来说,这个不幸中似乎隐藏着大幸。如果倒顺利进入北京,那今后的人生履历似乎注定要和为官从政牢牢绑在一起,那么以王正华的实际能力,也未见得一定能担当大任一毕竟他当时很年轻,没有经历过从基层到高层的历练。
     好在“”结束后,国家进入到拨乱反正的正途,一切重新开始。
     当时光列车载着探索中前进的中国进入80年代后,王正华的人生际遇也发生了转变。198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大批知青返城的热潮,这个时期上海成为了最热闹的知青返乡地。在外面漂泊多年的男男女女的回归却给偌大的上海带来了新的麻烦:这么多需要工作、需要吃饭、需要成家的中青年,到底怎么安置才好呢?这个难题交给了上海,也同样交给了王正华。那时候的王正华,是上海长宁区遵义街道的党委副书记,专门处理这种民政问题。当时,组织上明确了指导思想:要让返乡的知识青年有工作、有饭吃,不能让家乡冷落他们。于是,帮着知青找生计,避免造成社会动荡,成为了王正华急需解决的问题。
     虽说上海经济相对繁荣,地方也大,但是原有的社会分工结构在这十年间已经逐渐形成,返乡的知情如同插队买票一样,怎么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妥善安排好呢?于是,考验王正华创新能力的机会来了。
     对于一个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来说,会巧妙地避开问题的核心难点,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就拿帮助知青找工作的事来说,王正华知道上海用人饱和、就业机会不多,所以他没有将解决问题的关键词定位为“如何找,上哪儿找”,而是变换了一个角度:让工作来找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80年代的中国,还是一个刚刚从十几年政治弯路中逐渐走出阴影的国度,尽管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基调,但对大多数国民而言,一下子从保守封闭走向进步开放,还是需要时间的,不然就不会有安徽凤阳小岗村立下生死状承包土地的事件。
     王正华不顾那些保守派的劝阻,在百废待兴的上海,亲手开办了一家又一家企业。借着政策的东风,先后开办了汽车修理厂、客运公司、货运公司等6个企业。王正华曾经回忆说:“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产权,但我知道你拿谁的钱,谁就有资格来管你。我不希望婆婆太多,所以6个企业里没有一分钱来自国家投资,都是我们自筹咨金。”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