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修身小集

修身小集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 作者: 周越然
  • 出版日期: 2018-06-01
  • 商品条码: 978753174515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5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3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民国有名藏书家、作家周越然的杂文集之一,共收入短文一百余篇,均为作者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交际和阅读中所感悟到的人生智慧和处事道理。本书文章短小精悍、涵盖丰富、妙趣横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的描写和大千世界万物演变的思考,反映出作者在生活、工作、交际和阅读中所感悟到的人生智慧和处世之道,笔法流畅、自然且不乏幽默。例如,在作者看来,自足不知足接近是个人的心境,我看你光景很好,理应知足,然后你自以为很苦等。本书特点在于集外文首次完整集结出版,原汁原味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的周越然。
作者简介
周越然(1885~1962),民国有名藏书家、编译家、散文家,本名周之彦,字越然,吴兴人,曾任函授学社副社长兼英文科科长?以编著《英语模范读本》闻名,喜爱收藏小说、弹词、评话之类的书籍,收藏线装书3000余种,178箱,其中以宋元旧版、明清精抄闻名于世,还有西文图书约5000册。著有《情性故事集》《六十回忆》《书书书》《婚育续篇》《文史杂录》《旧籍丛话》《风俗随谈》《修身小集》等。
目录
天气与心理
人心不足
单纯与虚饰
人心不常
默祷
讥与誉
愈有愈要
兽之友谊与爱情
作家成名之累
弄假成真
良心
27笑或哭
决意难
读书与讲话
寸阴
八十三岁学吹打
不怕死
预备――死
朋友
感官
理性
装作
错误的咎责
才艺
音乐与诗歌
自以为是
外貌与内质
明天的事
知识的浅深
勇气
行为与意向
记忆与遗忘
一座高塔
人体美
选择
安静
偶然
远来和尚
绝对怀疑
比上比下
自己的形体
万物之灵
躬亲
苦去甘来
以己度人
小原因,大结果
主有与享受
菩萨?仙人?天使
讲话与不讲
借来的学问
互助
蚕与羊
孤单与结交
胆怯为残酷之母
白天与夜晚
激情
说目力
自知之明
名与实
门第与才能
声音的响轻
在侍从的眼中
辗转
作品的优劣
装腔作势
长生之道
为学与治生
静待
希望与失望
城中与乡间
大想小想
显与微
报告与事实
内视与外望
适可而止
调笑
早起
从众
吹牛与傲慢
喧噪
身内身外
五官以外
畏缩
贪酒
善始善终
朋友
拍马
观察与判断
自然与艺术
质与量
礼仪与粗暴
收藏与参观
大事小事
摆架子
适当其时
革新
以友为师
自卖聪明
毋轻信
智与勇
毋出怨言
好非难者
容忍
一笑了之
识人
言行
错怪人
视而不见
至善
谈怒
好榜样与恶榜样
何必自传
言语与静默
诚实与虚假
我们穷么?
虚话实话
是与非:交情问题
储力
写作
习惯
环境与道德
自满与灰心
编后小记
摘要
    天气与心理
     空气细微的震动,马上可以改变风标的方向(日本人称风标为“风见”,似甚切合),这是我们看得见的;尚有看不见的,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理。心或心理,也随天气而变。狂风暴雨之日,我们的感觉,我们的喜怒哀乐,当然大异于清明温和之日的。在黄梅节那几天中,法官往往施刑较重,因为他自己闷得很呀。在大寒天气,法官拿细小的案子,审了又审,问了又问,不肯速判,他并非有意延宕,实在因为自己的身体有些畏缩呀。
     我们写“文章”的人,也是这样。在晦暗之日,我们所写的,无不悲惨;在晴明之日,我们写的,大都欢悦。我们为什么骂人?因为天气恶劣,自己的情绪欠佳的缘故。我们为什么谄人?因天高气爽,自己的情绪太佳的缘故。所以,阴雨之时,优选不要出门,否则讲不定受人欺侮。
     在温和之日拜访朋友,决无被逐被讥等情。希腊大诗人荷马,有诗两行,咏天气与心理的关系。我今将其大意译成四行如下:
     心随天气而变兮――
     随寒随热又随温。
     或喜怒或哀乐兮,
     风霜雨露为之根。
     原载一九四四年四月二十二日《新中国报》
     人心不足
     人心不足,可以拿二十个字的一首五言诗来描摹它。诗极劣极陋,是我自己做的,如下:
     已经到手者,
     样样都惹气。
     倒是未得者。
     反觉多趣味。
     这就是说: “做了皇帝要登天”。――人总是不易满足的动物。没有娶过妻子的少年,以为自由结婚之后,一定夫唱妇随,可以享尽人生之乐;等到蜜月旅行之后,他发现了他“夫人”的许许多多缺点,有些不满意了;他又想跳舞,又想征妓,又想喊向导女①(①系旧上海变相的妓女。)了。
     读书人也是这样。――也往往自觉不满。没有见过宋版《史记》者,立时立刻想要看一看;真的求到了,他不细读,把它置之高阁而已。没有阅过明刻“瓶书”者,到处寻访,以为奇言异行,都在那部书中;等到购得了,又何尝研究呢?
     人总是不满足的。坐人力车者,想坐汽车;住平屋者,想住楼房;穿布衣者,想穿绸服;吃便饭者,想吃大菜;生活已经解决者,还想发大财;已发大财者,还想发到一千万,一万万。
     知足与不知足,接近是个人的心境。我看你光景很好,理应知足;然而你自以为很苦。你看我景况很苦,理应不满;然而我以为极乐。心境造成人之苦乐,不在乎财帛之多寡,也不在乎事物之新陈。多的、新的人,不一定知足;寡的、陈的人,不一定不知足。总之,人心不足,如蛇要吞象。
     原载一九四四年四月二十六日《新中国报》
     单纯与虚饰
     希腊哲学大家苏格拉底的大名,我想大家早已听见过了。他的声誉优选,世界上不论哪一国的人,不论哪一教的人,没有不佩服他的。他虽然像我们的孔子,没有自己亲笔写成的著作,但是照他两位弟子所记下的来看,已足见他的伟大了。他的两位弟子,一位巴拉图①(①今译柏拉图,希腊哲学家。),其他一位是赛诺芬②(②今译色诺芬,希腊历史学家及作家。)。
     我称他伟大,因为他能单纯而不虚伪。“单纯”就是“简易”,“虚伪”就是“做作”。苏格拉底在谈话中,所用的字,所引的事,都是平凡的,都是明白的。他不引经据典,他往往称“某农夫这样讲”“某姓妇那样讲”。他拿了靴鞋匠、泥水匠、木匠、车夫的言语和行为,做他辩论的根基,做他哲理之前提。所以听他讲话的人,个个都心满意足。因此,我们知道,与其说“伉俪”,不如说“夫妇”;与其说“昔在龆龀”,不如说“我在八、九岁的时候”。请阅下面四字歌:
     庸言庸行,每含至理。
     虚伪骄慢,
     不得与比。
     我们现在看了苏格拉底的讲话,觉得不能明白的地方很多很多。为什么呢?因为一方面我们不懂希腊当时的白话(方言),另一方面,我们没有好的译本。英人裘伟德的译文,可称很好的了,然而也不是最完美,无可改良的。
     原载一九四四年四月三十日《新中国报》
     P1-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