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改革先锋进校园"宣讲稿选编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中宣部宣教局 编著
出版日期: 2018-07-01
商品条码: 9787010207490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326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
¥8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发挥先锋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共同组织开展了“改革先锋进校园”活动,让“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走进高校,讲述改革开放故事,宣传先锋人物事迹,激励引导广大师生以改革先锋模范人物为榜样,自觉站在时代潮头、听从时代召唤,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本书集结了二十余篇优秀的“改革先锋进校园”宣讲稿件,这些稿件来自各地、各行业的“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他们有的从个人经历、感触出发,和广大师生分享了一路走来的心得与体会;有的因身体不便无法亲自演讲,由并肩奋斗过的同事与大家分享他们的故事;有的已经作古,由后继者来讲述他们的感人事迹。凡此种种,都从个人的角度切入大时代,生动叙述了改革开放故事,大力弘扬了改革开放精神,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构成了一个伟大时代的缩影。
目录
举旗定向 播种未来 (于 漪) 农村改革路上的开拓者 (严金昌) 发挥榜样作用 努力做好新时代基层思想政治工作 (马善祥) 甘当治沙拓荒牛 誓把沙漠变绿洲 (王有德) 不朽的老山精神 (韦昌进) 学习改革先锋 践行为民宗旨 (张会明) 将深潜进行到底 (叶 聪) 永远跟党走 建设新农村 (申纪兰) 我与改革开放共奋进 (冉绍之) 勇立改革开放潮头不停步 (包起帆) 以党建促脱贫 做牧区改革“排头兵” (尼玛顿珠) 用我一生圆草原美丽富饶之梦 (廷·) 用心学习用心工作 当一个合格的劳动者 (许振超) 装备强国 产业报国 勇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火车头” (孙永才) 改革创新求发展 敢于担当争一流 (吴金印) 开拓奋进 追梦蓝天 (厦航员工代表) 永远跟党走 永做群众贴心人 (邱娥国) 我要把一生献给党 (库尔班·尼亚孜)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张瑞敏) 走好改革路 创新向未来 (张黎明) 用信念担当 用生命坚守 (可可西里守护队员) 与时代同行 让梦想开花 (胡小燕) 专注坚守 创新发展 (南存辉) 做一个“奔日子”的人 (柳传志) 资本市场发展的故事 (禹国刚) 弘扬精神 立德树人 创新追梦 勇攀世界一流大学高峰 (秦振华) 不负时代 敢为人先 (倪润峰) 见证改革开放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鲍新民) 附录 改革先锋名单(100 名)
摘要
我1979 年出生于湖北黄陂,被同事戏称为“改革开放宝宝”。从出生起,我就亲身感受着改革开放带给中国和世界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工作是研发深海载人潜水器,比如大家熟悉的“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还有正在研制中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等等。 什么是载人潜水器呢?简单来说就是可以为人员提供一个耐受海水压力的舱体,操纵潜水器以及机械手在深海开展探测的运载器。载人潜水器是潜水器中复杂程度优选的一种,特点是能够在陌生复杂的深海环境开展外科手术般的作业。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缺乏载人深潜技术,我国认知和利用深海的能力,以及对国际深海治理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40 年前,国外载人潜水器的发展已经经历过两个高峰。1960年,深潜器Trieste 载着皮卡德与唐沃实两个人下潜到了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10916 米的深处。1980 年,美国4000 米级的载人潜水器Alvin 完成了它的第1000 次下潜,在此之前它成功地搜索到了美国空军遗失在海底的氢弹,也发现了深海热液——黑烟囱的特别生态系统。 而在当时的中国,我们还没有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幸运的是,我们团队中的领路人、老前辈——徐芑南院士已经在江苏无锡建立起了中国自己的深海模拟试验设备群,而且在潜水器耐压结构稳性试验技术方面有了大量的积累和实践,这些试验设备和技术都为我国水下运载器的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的20 年,中国人开始涉足深潜领域,徐总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在无人潜水器和常压潜水装具上陆续取得突破,先是1000 米级的自治潜水器——探索者,然后是6000 米级的自治潜水器——CR—01 和CR—02,这些国家“863”计划等支持下的技术成果让我们逐渐掌握了深海运载器的总体设计和集成技术,距离实现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又近了一步。 20 世纪末,随着中国大洋协会在国际海底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国家对深海载人潜水器应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经过一系列论证,2002 年,7000 米载人潜水器终于正式被批准立项,这也就是后来的“蛟龙”号。选总设计师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徐芑南,作为业内公认的深海潜水器领路人,他是总设计师的最合适人选。七〇二所吴有生院士专门给徐总打了越洋电话,“7000 米载人潜水器立项了,我们想来想去,这个总设计师非你老徐来当不可!” “蛟龙”号研制之初,我国的载人潜水器达到的深度仅仅是600米。潜水器的深度从600 米到7000 米,所面临的技术难度绝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加,在7000 米的海底,“蛟龙”号每平方米要承受的压力为7000 吨,我们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高压、密封、腐蚀、绝缘等技术难题都需要一一突破解决。 我个人比较幸运。中学时,我迷恋《舰船知识》《兵器知识》《航空知识》这些刊物,梦想就是参与武器装备的研制。上大学我选择了船舶工程专业,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造船事业联系在了一起。 2001 年,我大学毕业到七〇二所工作,正好赶上“蛟龙”号开始研制。虽然之前对潜水器了解不多,但是从加入蛟龙团队的那天起,我就把深潜的突破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机会、加倍努力,用青春和智慧向深海技术的高峰发起冲击!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我的努力得到了徐总和研制团队的认可,在工作后的第二年就被任命为潜水器的主任设计师,负责总布置设计。通过千百次计算分析、编写报告和绘制图纸,我做到了对潜水器的每一个部件都了如指掌,对每一个操作环节都能把时间准确地控制到分钟级别。 2005 年,我参加了中美联合深潜活动,有两次2000 米级别的热液区下潜的机会,可以近距离了解美国Alvin 载人潜水器。在此之前我们团队里面只有两个人见过载人潜水器实物,有些关于载人潜水器的了解我们甚至是通过阅读国外科普读物和观看影视剧得到的。当时,美国科考船上的很多科学家得知我是中国7000 米级载人潜水器项目的设计师,他们都很吃惊。美国人自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最深的也只是6000 米级别,他们觉得我们中国人要从600 米起步,完成7000 米的挑战,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次学习的机会对我优选的影响是感受到了他们对潜水器高水平的运行管理,Alvin 每天都下潜,每天都能够带回来宝贵的样品和数据,让甲板上的科学家欢呼雀跃。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徐总的那句话,“载人潜水器不仅要下得去、上得来,更重要的是能作业。” 研制人员参与舰船的试航、试潜是我们船舶行业的传统。在“蛟龙”号开始总装联调的时候我就报了名,因为我觉得自己最适合,总布置设计人员最了解潜水器的空间布局、作业流程和应急处置。而且我知道,参与下潜,亲自操作,这样能够对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运行有直接的感受,这样有助于获得理性的经验总结,对后续的潜水器研发有建设性的作用。幸运的是,我的想法得到了团队的认同,当然,我的操作表现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蛟龙”号海上试验4 年的经历让我毕生难忘。海试期间,一出海我们就得与世隔离四五十天,远离大陆,远离亲人,没有物资支援,不能调整人员,所有问题都得船上九十几号人自己解决。“蛟龙”号海试那几年,好多队员家中小孩出生、老人去世都没有陪在身边。 我们几个试航员任务就更重了,比如1000 米级海试期间,通信设备多次出现故障,最长的一次我和两位同事在海面上连续漂航了两个小时都无人应答。三个人待在一个内直径2.1 米的球舱里,没有了通信,向上看不到天,向下看不见海底,我们相信母船上的兄弟们正在努力向我们靠近,但那个时候,我对“沧海一粟”这个词的理解也是最直接的。 海面上波涛汹涌,好多队员晕船呕吐,最特别的时候船员养的宠物猫都受不了,跳海自尽,但是我们海试团队仍然坚持工作。“蛟龙”号的水面母船“向阳红09”是一艘1978 年建成的功勋科考船,但是对于深海载人潜水器来说,条件确实太简陋了。潜水器露天停放在船尾甲板,记得有一次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袭向了正在维护保养的“蛟龙”号。此时,载人舱的舱口盖接近打开,舱内的电子器件极有可能被雨水淋湿受损。就在这个时候,副总设计师胡震手拿着篷布迅速扑向了舱盖,任狂风暴雨倾泻,他全身湿透却纹丝不动,用身躯呵护了“蛟龙”号舱内设备的安全。 (摘自叶聪宣讲稿《将深潜进行到底》)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