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金融冒险:人性与财富的博弈故事

金融冒险:人性与财富的博弈故事

  • 字数: 25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作者: 【美】约翰·布鲁克斯 John Brooks
  • 出版日期: 2019-07-01
  • 商品条码: 978711551218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1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畅销书《商业冒险》的作者,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财经作家,比尔·盖茨、巴菲特喜爱的作者 2.12个经典金融故事: 代表权大战:罗伯特·杨争夺纽约中央铁路公司 摩根士丹利历险记:通用汽车以发行新股而非债券的形式进行的彼时优选的工业融资 探秘伦敦金融城:“全世界到目前为止经济实力与经济精巧性伟大的结合” 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的诞生之地 西班牙私掠船:不为现代人所知的“地中海最后一名海盗”胡安·马奇的奇妙人生 布朗兄弟的盛大宴会:欧美金融家的非正式会面 冲突:成立8年的利斯科竟然妄图收购拥有150年历史的化学信托银行? 从头开始:全新的国际货币游戏体系 习惯成自然:埃索-埃克森改名事件,成功的商标并非神圣而不容更改 保卫匹兹堡: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美国收购之旅 法学院与面条厂:纽约大学暴富史 灰色与黑色资金:海湾石油公司的“润滑剂” 3.人性与财富的经典博弈,商业形式不断变化,其基本性质始终如一
内容简介
金融世界就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每天都上演着独属于企业家的悲喜剧。在这个残酷的平台上,有勇有谋的商界领袖们为了利润的增长从不曾停止争斗。 《金融冒险》作者为20世纪美国非常有影响力的财经作家——约翰·布鲁克斯,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启发着企业家。本书由12个商业冒险故事和见闻组成,主要关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段被视为金融游戏玩家们抛弃旧有规则、重建新规则的风云变幻的时期,这期间既有纽约中央铁路公司的代表权大战、摩根士丹利代理通用汽车新股票的发行等经典案例,也有西班牙有名的商业海盗胡安·马奇驾驭私掠船夺得巴塞罗那公司、索尔·斯坦伯格意图收购纽约化学信托银行却匆匆止步等不为人熟知的传奇。 对于各位金融界、投资界的管理者和创业者来说,布鲁克斯的作品和管理理论、投资策略无关,它写的是聪明、愚蠢、顽固、胡闹、明智的人。时间飞逝,但人性没变。每一个故事都在讲述有关财富的永恒真理。
作者简介
【美】约翰·布鲁克斯(John Brooks) 美国当代非常有影响力的财经作家之一,《纽约客》广受赞誉的金融专栏作家和记者。 出版过10余本商业和金融类图书,每一本都在华尔街引起轰动,如《商业冒险》《戈尔康达往事》《沸腾的岁月》等。其作品以幽默与小说性笔法而闻名,受其影响的财经作家和企业家无数。
目录
目 录 第一部 美国——20世纪50年代 第一章 代表权大战:罗伯特 杨与纽约中央铁路公司 1954年1月17日,一个周日的下午,纽约中央铁路公司的总裁威廉 怀特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中所传达的厚颜无耻的要求让他震惊得好一阵都回不过神来。 第二章 摩根士丹利历险记:彼时优选的工业融资 通用汽车融资这件事的显著性和不同寻常性在于,其筹集资金的方式是发行新股,而非发行债券。外界认为,这证明了当时通用汽车公司财务政策的大胆与远见。 第二部 欧洲 第三章 伦敦金融城:探秘针线街 19 世纪英国经济学家沃尔特 白芝浩将伦敦金融城称为“全世界到目前为止经济实 力与经济精巧性伟大的结合”。 第四章 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的诞生之地 股票交易诞生阶段最奇怪的地方在于,其诞生时就基本进入完成形态。20世纪股票交易中让人难以理解的复杂形态以及拜占庭式的违法行为,几乎都在股票诞生之初就已存在。 第五章 西班牙私掠船:胡安 马奇的奇妙人生 1970年2月5日,海牙和平宫大厅里,一个被比利时方律师称为“司法编年历史记录独特”“不仅在西班牙、在其他国家也没有先例”的案件迎来了大结局。在国际法专家看来,这个判决成功合法化了从外国所有者手中“盗窃”公司的行为。 第三部 美国——20世纪60年代 第六章 绅士派对:布朗兄弟的盛大宴会 对于布朗兄弟成立150周年的庆祝活动,到底达成了什么目的?每个人都在猜测。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平时工作无比繁忙的企业家愿意抽出时间并将全球贸易放一边来参加这个活动? 第七章 冲突:成立8年的利斯科对抗拥有150年历史的化学信托银行 如果说斯坦伯格和伦查德这两人在那段并不算长的时间里的高强度对抗是“经典悲剧”,那有点言过其实。但这中间有着太多古希腊式的悲剧因素,再加上一定程度的滑稽剧特质,这足以说明华尔街并没有丢失展现人间悲喜的历史本色:这里展现的不只是人们的生活,而是更为传奇的经历。 第四部 美国——20世纪70年代 第八章 从头开始:全新的国际货币游戏体系 如果要把国际贸易与货币谈判比作扑克游戏,那么 1971 年 9 月最后一周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度理事会,则是在尴尬的状态下进行的一场游戏。 第九章 习惯成自然:埃索-埃克森改名事件 埃克森 1972 年鲁莽地放弃旧名称,实际上推翻了商业理论中最古老的一条公理:成功的商标神圣而不容更改,改变就是自杀。 第十章 保卫匹兹堡:罗斯柴尔德男爵收购科普威 Imetal和科普威之间的争斗,成为已经延续十多年的联合大公司合并时代美国公司与外国资本之间的第一次敌意收购。收购初期出现了一个非传统因素:科普威的非管理层员工明确表示,他们不仅反对 Imetal 收购,而且态度比管理层还要坚决。 第十一章 法学院与面条厂:纽约大学暴富史 对于看够了华尔街百万美元的谈判频繁陷入针锋相对、耗费巨大的诉讼,看够了心思最缜密的机构投资者不断被类似猜纸牌的投资蒙骗,纽约大学法学院与面条厂的故事表明,在高级金融问题上,学术环境中的人们能够做出更好的选择。 第十二章 灰色与黑色资金:海湾石油公司的“润滑剂” 1976 年 3 月初,当洛克希德丑闻爆发到优选峰时,其股票价格一周内每股上涨了 3美元,涨幅超过 40%,仿佛关于公司贿赂的丑闻的报道只是刺激公司发了笔横财而已。
摘要
    1954年1月17日,那是一个周日的下午,纽约中央铁路公司(New York Central Railroad)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威廉?怀特(William White)在位于斯卡斯戴尔的家中接到了一通电话。得知电话来自棕榈滩后,怀特怀疑打电话的人是哈罗德?S.范德比尔特(Harold S.Vanderbilt),后者已经在纽约中央铁路公司的15人董事会任职长达40年。将近一个世纪前,范德比尔特的曾祖父、海军准将科内留斯?范德比尔特(Comelius Vanderbilt)第一次让纽约中央铁路公司(后来成为宾夕法尼亚州中央铁路公司的一部分)及其家族名声大噪。怀特想知道,棕榈滩的天气怎么样,“很好,”范德比尔特说,“斯卡斯戴尔如何?”环特回答:“糟透了,真希望自己在棕榈滩。”寒暄之后,范德比尔特回到了正题。怀特后来记得范德比尔特这样说:“比尔,鲍勃?杨(Bob Young)在棕榈滩。今天下午他告诉我,他和阿伦?科尔比(Allan Kirby)买了很多中央铁路的股票。他们俩正在离开切萨皮克与俄亥俄公司(Chesapeake & Ohio,后文简称C&O),因为杨想做中央铁路的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他要把科尔比一起带过来。”
     快60岁的怀特又高又壮,他的鬓角已经开始灰白,圆脸上经常看不到表情。怀特后来回忆,好几秒后他才缓过劲来,这个在他看来厚颜无耻的要求太让人震惊了。不管怎么说,当时公司的组织架构里根本没有董事会主席这个职位。范德比尔特听起来也很惊讶。“你是不是需要回复他?”怀特终于说话了。
     范德比尔特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猜自己需要做出回复。他和鲍勃。杨同在棕榈滩和纽波特之间奔波,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两个人的关系也很友好。
     “我建议你跟他说,我们会在2月10日的月度董事会上提出他和科尔比的计划,”怀特说,“你同意吗?”
     范德比尔特表示同意,他说自己会在和鲍勃?杨沟通后再打电话。1个小时后,范德比尔特又打来了电话。“看样子,下一次年度会议时我们要面对代表权大战了。”他说。
     两天后,鲍勃?杨公开宣布,他和搭档科尔比以及阿勒格尼公司(Allenhany Corporation,一家由两个人控股的铁路控股公司)一起,为了合法地获得纽约中央铁路公司的控股权,已经出售了手中C&O的股份。
     1882年10月8日,威廉?H.范德比尔特(William H.Vanderbilt)针对19世纪上市公司的治理做出过简洁有力的总结,他是前文提到的海军准将的儿子,也是纽约中央和哈德逊河铁路公司(也就是后来的纽约中央铁路公司)的总裁。那一天,坐在往返于印第安纳州密歇根城与芝加哥之间的私人车厢里,一名记者问威廉?H.范德比尔特,开办铁路公司是否是为了公众的利益。他做出了让任何一个人甚至范德比尔特家族接下来的四代人都无法遗忘的回答:“公众去死吧!”从某种程度上说,由哈罗德?S.范德比尔特的这通电话引起的代表权之战,实际上终止了这个长达72年的诅咒。在纽约中央铁路公司的乱局中,尽管部分公众有理由相信自己仍被掌控铁路公司的人所忽视,但公司管理层承认了公众――或者说是那些拥有铁路公司股票的数量微不足道的公众――开始变得越来越有影响力。过去主要用于政治选举和户外演出的方法开始被用在中央铁路公司的41000名股东身上,其中很多人对铁路一无所知,但每年选举董事会成员时,每一股股票都代表着一张选票。代表权大战的双方都认为花50万美元向公众展示与宣传自己是合理的花销,老威廉?H.范德比尔特可能无法理解这种做法。
     那个周日范德比尔特的两通电话所传达出的信息,对怀特很难称得上意外。罗伯特?R.杨想要控股纽约中央铁路公司,早就不是秘密了。57岁的杨身材矮小,但给人的感觉是做事干净利落,来自得克萨斯州的他有着一头白发和一对蓝眼睛,脸上总是露出世故与精明的表情。他有意控制的纽约中央铁路公司的规模在伞美排名第二,仅次于后来与之合并的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范德比尔特的电话中真正让怀特认为是新闻的,是杨决定一举获得董事会的控制权,而不是循序渐进、慢慢蚕食。纽约中央铁路公司的总部位于阿尔巴尼,让怀特惊讶的是,杨选择了5月26日在总部举行的1954年股东大会,作为直接对决的现场。杨的主要身份是金融活动家和投机商人,1937年获得C&O的控股权后,开始涉猎铁路公司运营管理的杨,自认为是治理“病态铁路”的专家。在他看来,控制纽约中央铁路这样的大公司,能让他真正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想法,例如,开发机械冷藏列车、滚柱轴承货运列车,还有被他称为“X火车”的用飞机生产线制造出的双轮低底盘、轻量高速列车。杨还认为纽约中央铁路是建立横跨美洲大陆铁路系统的关键一环――后者正是他长期鼓吹的概念。(杨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是在1946年,当时他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广告,标题是“牲畜们不用换车就能横跨全国,但你不行”。)1947年古斯塔夫?梅茨曼(Gustav Metzman)担任纽约中央铁路公司总裁期间,杨曾受邀列席董事会会议。但州际商务委员会认定杨作为C&O主席列席纽约中央铁路公司的董事会这件事违反反垄断法,因此他不得不退出。了解这些前情后,1952年成为总裁的怀特预感自己早晚会听到杨的消息。为了让自己做好准备,他一直留心关注杨的各种活动和交易,并且将之留作档案。范德比尔特打完电话的几周里,怀特经常翻阅这份档案,猜测对手会使出怎样的手段。怀特清楚地意识到,不论杨作为“铁路人”是否够格,但这个谋求获得公司控股权的人有着特别的天赋,他既能激发大小股东的信心,又能获得在代表权之战中有用的公众支持。祖辈来自荷兰的怀特是个自学成才的铁路人,16岁起,他就在伊利铁路公司(Erie Railroad)担任货运审查员。他没有从事高端金融业务的经验,也是一个厌恶公开宣传的保守商人。成为总裁,怀特靠的是铁路公司的管理经历以及继承自祖先的顽固,他决定直面这个挑战。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