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独特的安息日体验
2016 年 11 月 25 日,星期五,恰逢安息日(the Sabbath)。Sabbath 本意“七”,希伯来语意为“休息”“停止工作”。每逢星期五日落到星期六日落,对于犹太人而言是非常特别的时段,被称为安息日。这一时段,世界经历着从世俗到圣洁的转变,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被诏令参与分享这一极为神圣的时刻。
为了让人们放缓生活节奏、接近内外无所不在的神性,安息日期间,世俗的生活停止,人们的注意力要从工作、金钱、电脑、手机转移到家人、亲属、休息、修炼灵魂上。如果说工作日人们的生活在于行动,那么安息日的意义就是让人停下来,回归到存在的本源上来。安息日如果继续工作,是要受到惩罚的,据说后果很严重。
那么,在安息日被邀请到当地犹太人家里共度将会是怎样一种人生体验呢?诸位且容我慢慢道来。安息日,极为圣洁自不必多言。为了表达对犹太人节日的尊重, 我在出门前沐浴更衣,穿上最得体的服装。
男主人亚伯拉罕和太太两人曾在美国创业,属于华尔街的成功人士,有两个男孩。犹太人的民族情结加上以色列政府给定居外国人十年的免税政策,让他们毅然决定回以色列发展。他们现在特拉维夫做电商,公司经营得风生水起。两个孩子也在努力学习希伯来语,毕竟血浓于水,回来不久就融入了传统的宗教生活,一家人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按照约好的时间准时赴约,进门互道“Sabbath Shalom”,中文是安息日好、平安的意思。这是安息日的专用词,是大家互相欢呼的独特方式,祝愿所有参与者都能安享安息日的平静与祥和。
美丽贤淑的女主人在仪式开始前洗手点蜡烛,由于有两个孩子, 她点燃了两支蜡烛。点蜡烛时,女主人嘴里念念有词,用祝祷来开启这样一个神圣的日子。
据犹太传说,临到安息日前一家人由教堂回到住所的时候,陪伴他们的是一善一恶两位天使。到家时,假如发现安息日的一切安排都做得到位,善天使就会祝福全家“让下个安息日过得同样好”,而恶天使不得不说“阿门”。此刻背景音乐是《让平安降临你们身上》(Shalom Aleichem)。点点烛光,配上动人的音乐,所有人瞬间就融入其中了。
祝福环节一:男主人深情凝望着太太,诵读了《英勇的女士》(Eishet Chayil),这是所罗门王创作的一首诗歌,共22句,献给女主人,对她的劳苦表示钦佩和感谢。想必这一刻,女主人纵然再苦再累也会觉得值得。依偎在自己先生身边,倾听他的赞美,画面定格,唯余静美。
祝福环节二:亚伯拉罕和太太将双手手掌放在两个孩子的头上,朗诵祝福儿童的诗句,两个小家伙听得极其认真,大眼睛不时地眨呀眨,很享受的样子。据说这一习俗流传于很多犹太人的家庭,这样亲密的时刻,父母子女共度好时光,让小一辈切身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此情此景,看得我泪眼迷离,心底备觉温暖。
祝福环节三 :吉都什(Kiddush)——对酒祝福。男主人把准备好的葡萄酒倒在一个专用的高脚杯里,举起来,念吉都什的祷告, 意思是为上帝创世到第七天休息表示公开证明。祷告完毕,男主人 举杯,全体参与者举杯共饮。
分发哈拉(Challah)面包环节。这种穗带式造型的面包被称为哈拉,是安息日专用面包。由女主人亲手料理,出炉后整个房间弥漫着面包的香气。嗅着面包的香甜味儿,心里不自觉地哼唱起赵咏华那首《早餐》,为心爱的人做一顿早餐,让他在咖啡香里醒来......三秒溜号时间。再说此哈拉,实际象征犹太人出埃及时在沙漠得到 的彼哈拉,安息日之前的那一天会加倍,所以每桌是两份。食用哈拉之前,按规矩要洗手,左右手掌分别倒水三次。哈拉务必蘸盐,代表与圣殿的牺牲仪式相连,也代表犹太民族与上帝之间不朽的关联。
把女主人分好的哈拉虔诚地拿在手上,认认真真前前后后看了一下,发现哈拉的造型实际上就是一个麻花辫,三竖排,头尾两端藏在下面。回家后一定尝试带宝宝们做一下,也给自己的生活来点儿仪式感,这也许就是旅行的意义吧!每次出行,都或多或少带回一些改变。
仪式结束后,接下来的时间宾主畅聊。亚伯拉罕从小在学校中读经,现在也每天读经。据我了解,传统犹太家庭儿童的早期教育都是从读经开始的。
女主人的父亲是位作家,写了两本关于犹太教与经商秘密的畅销书,其中一本有中文译本。家中无电视,也极少使用手机。谈到幸福指数,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了。夫妻俩一致认为特拉维夫的生活品质远远超越纽约。私以为,此心安处是吾乡,更多的幸福体验应该来自于那份应许之地的归属感吧。
真正走进犹太人家里全程参与安息日的所有活动后,对自己的 触动不小。确实应该有所改变,为自己、为家人。要规划好时间, 把有限的时间给家人,给爱的人,给自己的灵魂。
会休息、会生活、会工作。生活有时也需要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