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自在成长:所有经历,都是完成自己

自在成长:所有经历,都是完成自己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 作者: 李子勋
  • 出版日期: 2019-05-01
  • 商品条码: 978752160145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绝不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学著作,而是一部兼具文学性、哲理性和实用性的治愈系心灵读本。《遇见更好的人生》中,李子勋从心理学视角、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智慧,来解读现实中人的自我成长、职场、家庭、爱情婚姻等方面遭遇的心理困惑。帮你重新打开视域,重新带着好奇的心,去看待自己。 李子勋说:人的一辈子都在完成自己,你经历得越多越丰满。不要为经历过的东西而后悔,经历的东西就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摔了、跌了、损失了、被人抛弃了都是重要的经历,都是生命中灿烂的东西。当你把任何体验当作资源来看时,什么事都不再是大事情,你都可以用平常心去面对。他让你相信:所有的过去你都做了正确的选择,相信所有的今天你都在珍惜,还要相信所有的明天你都会竭尽全力去努力,那么,你的生命就会一直是充实而愉悦、通顺而豁达的完满之途。 每位阅读过《遇见更好的人生》的读者,能够学会与心理困境和平共处,清醒对待每一次情绪的发生,做情绪的主人,最终活出自在人生。 本书目录 暂把图书分为三个篇章:第一是大家最关注的心智成长部分;第二是跟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爱的部分;第三个篇章为更接地气的工作、人际关系部分。(详见共享)
作者简介
李子勋,心理学界的哲学家,有思想,有温度,他的文字总能缓解你的焦虑。
他是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CCTV《心理访谈》长期特邀专家、有名家庭治疗师和亲子关系专家,《时尚》《心理月刊》《父母推荐阅读》等杂志的专栏作家。
李子勋平和而有智慧,总能够给人安全感。他不反对主流,但是会做一些边缘上的思考。他让大家思维和心智变得更开阔,想到更多可能性,而不是刻板、单一的逻辑。
已出版作品:《你在为谁而活》《早教的秘密》《家庭成就孩子》《婚姻的烦恼》《陪孩子长大》《根源舞》《问问李子勋》《人生困境整理术》等。作品累计销量突破300万册。
目录
PART 1 我们生来孤独
对躯壳的不满是心灵最痛苦的事
什么是生命深层的孤独感
如何让自己快乐
给早晨醒来不开心的你
PART 2 自我探索与做自己
人的自我是由关系决定的
女人什么年龄开始做自己
追不追求完美应依年龄而定
自我探索的意义和方法
气场从哪里来
“多面性”思维带来的改变
安全感来源于你选定的文化
PART 3 生命中的情绪
童年创伤:记忆并不可靠
生命也需要害怕来滋养
我们是否需要后悔
需要因为性格而苦恼吗
PART 4 爱上爱情
婚姻该有的味道
体验与经历的更新会让爱变得聪明
获得包容和共鸣兼具的交流
PART 5 别让爱情败给细节
跟老公更适合做朋友吗
如何鼓励你的另一半
性与爱的饥渴与挫败
爱情的不信任危机
爱上谁不难,难在为什么会爱
如何理解婚姻
婚姻中要不要AA制
PART 6 温柔地坚持,成熟的婚姻就会到来
温柔地坚持,成熟的婚姻就会到来
亲密感的边界
请对生命充满敬畏
生命的滋养和动力
PART 7 取悦他人不如坚持自我
遇到偏心的上司
总是与领导意见不一致
现代职场生存法则
做一个决策果敢、行事谨慎的管理者
内向者的职场之道
在职场,做个有影响力的人
PART 8 生活,才是真实的自我
怎样做不焦虑的好妈妈
生存靠技术,生活靠艺术
经常“换个频道”生活
敏感的人要这样面对社交
潜意识里的敌意
识别好友主要看行动
我爱你因为我们彼此相似
摘要
    对躯壳的不满是心灵最痛苦的事
     当你善待自己的身体时,身体的舒服会让你的心灵恢复平静。
     想跟大家分享我对生命的态度和看法。
     生命本身是一种存在,它专享的特性就是时间性。生命的时间序列有一种循环的意义,看起来它是直线渐进式的,实际上它是弧形回旋式的。诞生,发育,幼稚,成长,成熟,爱情,生育,抚养,中年,疾病,衰老,死亡……生命的循环最终回到原点。如果说生命是一种完成,那么人在生命的每一个时间序列中自然地按照生命本身的状态去实现生命的意义就可以了。
     健康的观念来源于医学,生命存在的某些状态看作是好的,某些状态看作是不好的。它的标准有两个:第一,生命持续的长短;第二,生存的质量。医学一直把疾病与健康对立起来看,也许疾病正是健康的一部分,没有疾病的健康与没有健康的疾病一样,是生命一种不那么正常的状态。医学是一种统计学,是利用数据统计的正态分布区域来区分正常与不正常的,但人类对生命的本质还知之甚少,医学也只是对生命状态的一种解释系统。虽然医学是借助实证的生命研究,对于这些研究的结果,人类还只能在自己有限的认知下进行观察、解释与理解。近代医学似乎还有一种疯狂,企图发现让人可以永远保持健康的秘密,如改变基因位点、引入长寿的基因酶等。
     其实接近健康的人只存在于健康理论中,每个健康的人同时又处在不健康中。相对而言,健康并不是生命的常态,生命的常态是不断地更新与衰老,所以疾病、不健康才是生命的常态。正如幸福、满足、自由、快乐不是生活的常态一样,肌体接近没病也是不可能的。没病只是一种自我安慰,从基因学层面来说,你的病在娘胎起就有根源了,脱离娘胎你就开始面对死亡。 对死亡恐惧的人本质上也是在恐惧中活着。因为生与死同体、同源、同根,是同一部分。生死不是对立的,生不是缘,死也不是果,珍惜生命本身,活在每一时刻就是接纳了死亡。
     有些时候人们恐惧活着可能比恐惧死亡更强,自杀这种行为无论是在人类还是自然界其他生命系统中都是广泛存在的。从美感角度,科学和医学丑化了死亡,宗教可能神化了它,而戏剧与文学似乎更乐意用嘲笑、戏弄、调侃的方式来美化它。其实死亡是一种存在,正如生是一种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过多思考死亡无异于浪费生命。
     很可能的情况是,你失去了部分健康,却得到了接近的幸福和快乐的感受。每个从死亡中脱身的人,都有一种凤凰涅?似的新生的感觉,他们会重新审视自己并开始善待生命。
     古人说:“未知生,焉知死?”过早地关注死亡这个概念不一定是好事,很多声言看破生死、接纳死亡的人也许不知死为何物,只是用这样的心态隔离或者减轻对死亡的焦虑感。我个人感觉有一个问题是很有意义的:“假如生命还剩下一天,我会做什么?”这样的问题逼迫我们珍惜每一刻,不再花费时间去恐惧死亡。人只有在死神来临的时刻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会去拥抱它,也许痛苦万状、万念俱灰且心无存念、情无顾盼的人可能更容易接受死神的造访。在这个意义上,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渴望、不斩断情感的羁绊并保持创造的动力,死神也许就不愿过早地来敲你的门。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