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见识丛书31

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见识丛书31

  • 字数: 18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美) 托马斯·斯坎伦著 著 陆鹏杰 译
  • 出版日期: 2019-07-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03726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19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银行劫匪启发哲学家。长期执教哈佛大学的哲学家,从银行劫匪口中看破不平等的起源。所谓的多元社会,不止意味着开放与共融,还带来了不平等的更多模式。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重量级学者、牛津大学公共政策系教授乔纳森·沃尔夫推荐。 斯坎伦从银行劫匪威利·萨顿的名言“因为钱在那儿”开始,梳理了种族、贫富、意识形态、名声地位等人与人之间各式各样的不平等。不平等针对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且日益多元化。在多元社会,解决不平等更加不能用“均贫富”一刀切的方法。由于不平等的复杂性和体系化,全球不平等和一个国家内部不平等的趋势难以遏制。 2.穷人永远是穷人。不平等的社会机制与设计,让穷人陷入全方位困境。 不平等在当代社会是多元的。对穷人来说,这种多元的不平等却是致命的。社会机制与层级制的设计让穷人处于人际关系网的底端,不论是种族问题、贫富差距、教育不公平、社会地位与体面,穷人几乎占据了所有这些难题的受害一方。同时,穷人因为医疗困境、收入困境,也没有条件享受一般程度的自由。由此可见,平等与自由从来不对立,斯坎伦也借此解开了平等与自由截然对立的哲学迷思,现实地看待平等与自由的关系。 3.“机会平等”太虚伪。机会平等人人都高喊“机会平等”,斯坎伦却要撕毁机会平等的虚伪面具,把不平等的残酷真相揭示给你们看。 我们经常夸大机会平等的作用,甚至认为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要达成成果,就看个人能力与努力。其实这根本是无稽之谈。因为我们的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从来都没有谋求任何一种层面上的平等。地域歧视、贫困歧视、行业歧视充斥各种场合,精致的社会等级制度擅长以机会平等的假面来为不公平提供“合理的”借口。更现实的情况是,就连机会平等距离我们都很遥远。所以,机会平等值得追求,却不应被夸大。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机会平等只是现实不平等的遮羞布和挡箭牌。 4.剑指坐拥话语权却麻木不仁的媒体与企业。指出舆论工具和媒体的荒谬逻辑,戳破媒体与企业口中道德的谎言。 当效率、能力与发展成为现代媒体与企业标榜的金字招牌,斯坎伦尖锐指出,个人能力与努力不能成为社会不平等的理由。过得最差的人应该有某种形式的优先权,而且这种优先权不能以效率、能力或社会发展的借口来取消。效率和能力不能成为控制他人和剥夺他人正常权利的帮凶。人获取财富和权利的逻辑不是凭个人能力和努力去争夺,而是在事业选择与决策时准备充分,判断明智,以合理的方式获得。 5.大错特错的996。个人能力与奋斗不能成为社会不平等与剥削的借口。 一个合理的制度,不应该因为单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而让他成为地位更高的人,为他开启不平等的特权绿灯。斯坎伦认为,努力就算与财富和地位相关,也是因为太多人认为自己没实现自己的社会地位只是因为没努力——而这种荒谬的观念必须被驳斥。真正能说明不平等是合理的情况是:一个人在做出选择和决定时,他自身已经积攒了足够的条件,让这种社会优势水到渠成。而不是进行投机和内幕交易,让社会平等为了个人利益而倾斜。
内容简介
“不平等”被广泛认为是道德上令人反感的: 托马斯·斯坎伦所作研究, 清晰地解释了“不平等”为什么对我们很重要。这本书考察了6个“不平等至关重要”的原因: 不平等可能是令人反感的, 因为它是由于某些代理人没有能够平等地关注有义务提供某些商品的各方的利益而产生的; 因为它涉及或引起令人反感的地位不平等; 因为它会让那些人数较少的人的生活得到丰富的不可接受的控制形式; 因为它干扰了经济机构的程序公正性, 或者因为它剥夺了一些人实质性参与这些机构的机会; 因为它会干扰社会机制的公正性; 最后, 财富和收入的不平等可能是令人反感的, 因为它是不公平的: 产生它的体制机制不能以相关方式被证明是合理的。斯坎伦的目标是对这6个原因以及它们涉及的平等观念进行道德分析与解剖。他以追求平等为由, 反对不平等现象, 理由是它涉及对个人自由的不利干涉, 并且认为许多既定观念, 不能为证明重大的经济不平等现象的不合理性提供依据。
作者简介
托马斯·斯坎伦(Thomas M.Scanlon,1940— ) 著名哲学家,哈佛大学阿尔弗德自然宗教讲座教授(荣休),专攻伦理学与政治哲学。1940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1984年任教于哈佛大学。他拓展了卢梭、康德与罗尔斯的契约理论;也是继罗尔斯之后,当代道德契约主义代表人物。曾任哈佛大学哲学系主任。斯坎伦与托马斯·内格尔一起创办了享誉全球的哲学刊物《哲学与公共事务》(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并担任该刊的副主编,现任该刊顾问。 陆鹏杰(译者) 广东潮州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分析进路的政治哲学与伦理学。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导 论 第二章 平等的关切 第三章 地位不平等 第四章 程序公平 第五章 实质机会 第六章 政治公平 第七章 平等、自由与强制 第八章 应 得 第九章 收入不平等 第十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索 引 译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