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吴孟超

吴孟超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 作者: 方鸿辉
  • 出版日期: 2018-07-01
  • 商品条码: 978754449009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062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28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吴孟超》是一部真实记录国家*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肝胆医学创始人——吴孟超院士97年人生旅程的文学作品。书稿以时间为纵轴,全方位展现吴老从一名人民军医成长为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精诚大医之心路历程。 全书共11章、1份年表和4个附录,约130万字,并选配了近千幅珍贵照片以及38段影视资料。尤其是书稿从吴老70多年科学旅程中精心挑选了这些的影像资料,能让读者方便地用手机扫码带来生动的视听效果,以一睹大医的风采与魅力,分享数字时代技术创新带来的恩惠,对人物纪实作品也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书稿描述了吴老坎坷的成长道路和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也成了一部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理想读本,对正在寻找成才与创新之路的广大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前行的路标。对相关读者所研究的“大医吴孟超现象”和人类肝胆医学史,也提供了的宝贵史料。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可读性较强的纪实作品所展现的吴老“要把病人一个个都背过河去”的高风亮节,以及耄耋之年仍挺立“攻克癌症”之潮头的勇士精神,对眼下不甚满意的医患关系的认识与处理,对整个社会的创新与前行,无疑都会有极大的思考与启迪的价值。
作者简介
方鸿辉,出版人,写作者。1949年生于上海,原籍浙江慈溪。
1982年以各科考试成绩全优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士学位。后被分配进上海教育出版社当理科编辑。曾先后创办过双色胶印电子期刊――《实用无线电》,编辑过教育学、心理学、物理学、英语、科学技术普及类教材、工具书及一般图书。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不包括华东地区教育图书奖或科技图书奖)50多项,其中包括中国图书奖、中国辞书奖三等奖、中宣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策划并编辑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第四届冰心散文奖、首届浩然文学奖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普图书奖等,以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曾先后获得四项,包括第一完成人的二等奖《科学的道路》等)、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上海市优秀科普“四个一百”奖、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以及对外宣传银鸽奖等。
一贯强调:治学之道在于“学而思,思而问,问而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提高人的整体素养,而不仅仅是学得知识与技能;科普写作要重视“本土原创”、科学应与人文融合等,并努力践行之。
多年来先后发表了近百篇(本)物理学专业论文、编辑论文、科普文章和图书评论,例如曾被《新华文摘》收录过6篇。主要论著有《LOGO语言入门》《?微电脑?BASIC语言?趣味程序》《创造性物理实验》《院士怎样做人与做事》《院士怎样读书与做学问》《肝胆相照:吴孟超传》《德国KPK教材?电磁学》《牛津物理教材(汉译)》《创新物理实验》《新英汉学科词汇?物理学》以及合著的《中国编辑实务》《中学物理教育学》《春天在布拉格》等。主编了《百年科技的回顾与展望》《科学人生――院士的故事》《科学梦与成才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蔚蓝的思维》《通透的思考》《金色的想象》《清澈的理性》以及《新英汉学科词汇》(五册)等。
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科普编辑。1998年被评为上海首届优秀中青年编辑(八位之一),并被评为优秀科普作家,同年被评为上海新闻出版系统优选工作者。2005年被授予“大众科学奖”。2007年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在科普编创工作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2014年被评为“中国好编辑”以及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贡献一等奖。
目前除了阅读、写作、编书和讲座外,还承担着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上海科学与艺术学会理事等社会工作。
目录
善尽“人中人”的天职 (代 序) 第一章 割胶少年(1922—1940) 第一节 农家的苦孩子 第二节 南洋的割胶少年 第三节 脚踏实地的光华学子 第四节 赤子爱国拳拳心 第五节 回国求学 报效祖国 第六节 刻骨铭心的西贡受辱 第七节 回到祖国怀抱 第八节 难忘故乡情 第二章 求学同济(1940—1949) 第一节 求学同济附中 第二节 李庄的同济精神 第三节 弃工从医的抉择 第四节 难忘李庄岁月 第五节 留在祖国 第六节 师从裘法祖 第七节 迎接上海解放 第八节 1米62的尴尬 第三章 勇敢的拓荒者(1949—1958) 第一节 遇到识才的知音 第二节 三喜临门 第三节 再拜师裘法祖 第四节 结缘肝胆 第五节 第一部译著 第六节 三人小组 第四章 勇闯禁区(1958—1966) 第一节 美丽的珊瑚 第二节 创立“五叶四段”新理论 第三节 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 第四节 发明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 第五节 发现手术后生化代谢规律 第六节 突破“中肝叶”手术禁区 第七节 出席第八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 第八节 拍摄《向肝脏外科进军》纪录片 第五章 逆境中的追求(1966—1977) 第一节 沉重的压力 第二节 从肝胆专家到赤脚医生 第三节 培训外国专家 第四节 人格与胸襟 第五节 创立肝胆外科 第六节 一刀切下“世界之最” 第七节 肝胆学科的战略思考 第六章 科学的春天(1978—1988) 第一节 出席全国科学大会 第二节 出席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 第三节 培养学有专长的高端人才 第四节 提出肝癌外科治疗新策略 第五节 开拓小儿肝脏外科 第六节 担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 第七节 “吴氏刀法”没有专利 第七章 当上中科院学部委员(1989—1995) 第一节 吴仲华与三元流动理论 第二节 当上中科院学部委员 第三节 “吴氏人才反应堆” 第四节 创立肝胆外科医院 第八章 人才培养与基础研究(1996—2005) 第一节 模范医学专家 第二节 “把心捧给病人”的仁医 第三节 桃李满天下的一代宗师 第四节 首创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哑铃模式” 第五节 “肝癌问题的解决最终要靠基础研究” 第六节 建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 第七节 国际肝胆外科领跑者 第九章 勇于创新 (2006—2012) 第一节 荣获国家优选科学技术奖 第二节 创建国家肝癌科学中心 第三节 光荣传统与宝贵价值 第四节 脚踏实地建创新平台 第五节 高尚医德与崇高情怀 第六节 苍穹上的“吴孟超星” 第七节 永不停止的脚步 第十章 感动中国(2013—2017) 第一节 感动中国 第二节 《我是医生》 第三节 对癌症的认知 第四节 不断修正克癌战略 第五节 肿瘤免疫治疗 第六节 “白泽技术”曙光初现 第十一章 创新与胆识(2018—) 第一节 海滩上的孩子 第二节 医学新理念 第三节 第五次腾飞的畅想 第四节 “出格”的疑惑 吴孟超年谱 吴孟超已出版的主要学术专著 吴孟超发表的中文论文 吴孟超发表的外文论文 吴孟超获得的荣誉一栏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割胶少年(1922―1940)
     足迹
     1922年,吴孟超生于福建闽清一户贫苦农户家。父亲早年被生活所迫漂洋到马来西亚沙捞越打工。吴孟超5岁时就同母亲一起闯南洋找父亲。临行前,他不理解地记住了舅舅的叮嘱――将来“要成为有出息的人”。受家教影响,吴孟超从小懂得体贴家人,帮着干家务,管弟妹,做米粉。8岁起跟着父亲半夜去橡胶园操刀割胶,并在华侨办的光华学校求学,接受了“求知求义最重实践,做人做事全凭真诚”的校训。读初中时,吴孟超热情地投身于当地华侨抗日宣传和募捐等活动,以“脚踏实地,光明正大”为座右铭,抱着“凡事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得比谁都好”的理念,不仅学业优秀,而且一直担任班长,锻炼了较强的组织能力与生存能力。17岁时曾倡导并发动全班同学将毕业聚餐费支援抗日的举动,获得延安以“朱毛”名义发来的致谢回电,促使他萌发了回国抗日的念头。初中毕业后,作出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选择――与五位同学相约回国。回国途中,在西贡遭遇了摁手印的屈辱,在他心底埋下了为民族争气的种子。1940年1月31日到达昆明后,由于延安去不成,只能继续留在昆明求学。他下决心“读书救国”,要学到真才实学,将来能对国家、对社会作出切实的贡献。
     第一节农家苦孩子
     发源于江西与福建交界之建宁的闽江――福建的“母亲河”,流入峰峦起伏的福建境内后,顺着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走势,曲曲弯弯地流向福州而人东海。闽江沿途汇入了好几条干流,其下游的梅溪就是一条清澈而又湍急的干流。
     得闽江和梅溪交汇处水系的滋润,周边的农业和商贸兴盛起来了,唐以前就形成了“梅溪坪”,属侯官县(今闽侯)。自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起,先后设“梅溪”与“结清”县。因梅溪与闽江汇合,江水浊而溪水清,五代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遂改名“闽清县”,曾先后历属福州、长乐府、东都、福安府、福州路、福州府、闽海道。
     闽清县从地域来说位于福建省的东部,福州市西北部,属闽江的下游地带。它东邻闽侯,西毗尤溪,南接永泰,北交古田,距省城福州50公里。历史上盛传:闽清自北宋嘉祜八年(公元1063年)许将中状元之后开始分都,全县设24个都,其中缺十三都、十八都,其变化原因已无资料可考。2008年,闽清县辖11个镇(梅城镇、坂东镇、池园镇、梅溪镇、白樟镇、白中镇、塔庄镇、东桥镇、雄江镇、金沙镇、省璜镇)和5个乡(云龙乡、上莲乡、三溪乡、下祝乡、桔林乡)。
     八闽大地的闽江有悠远浩荡的胸怀,而水流湍急的梅溪则有清澈幽静的品格,它们共同繁育了几千年的文明,彰显了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神韵。
     云龙乡后垅村的背后是巍巍大湖山,此山乃吉溪的发源地,那里有广袤的高山草坡和原始次生林,以及十里吉溪峡谷,是一处神奇美丽的处女地。如今,这里成了福建省十大乡村游的胜地之一而广受游客的喜爱,兴许是人杰地灵的缘由吧。
     有“福州小婺源”之称的云龙乡,乍一看,确有“婺源”的姿色。村里的老房子呈现出“白墙灰瓦马鞍墙”的闽清特色建筑风格。随便走进一座民居,虽显得陈旧,但干净整洁,摆设有序。作为百年老宅的利厝、功烈轩等厝内更是保存完好,别有一番清新典雅、古色古香的风味。
     自五代后梁乾化元年置闽清县至今,这里曾涌现出宋代八闽第一位状元许将,有“梅溪二陈先生”之称的理学家陈祥道和音乐家陈?兄弟,有南宋诗人萧德藻,还有集诗人、书画家、道教南宗五祖于一身的白玉蟾,有近代爱国侨领黄乃裳,以及当代有名肝胆医学专家、国家优选科学技术奖得主,本书的传主――吴孟超院士等名人与志士。
     1922年8月31日(农历七月初九),吴孟超出生于福建闽清(那时称作“二都龙川后陇”)吴家厝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那天家里的人都出外干活去了,产妇无人照应,孩子就生在了冰冷的土地上。幸亏婆婆回来了,见状大吃一惊。连忙请接生婆来处理了一下,大人和孩子总算平安。”因为那年的8月8日(农历六月十六)已立秋,从时令上说已是秋天了,对贫苦的农家来说,秋天是庄稼收获的好日子,家里又添了一个可以传宗接代的男孩,吴家的长辈自然笑得合不拢嘴。他们给初生的婴儿起名“吴孟秋”,乳名“阿秋”,以期盼吴家往后天天有秋天般的丰收与喜庆。
     吴孟秋的父亲叫吴孔钦(生于1896年,卒于1958年),是吴家三兄弟的老大。按吴家的族谱,父亲是“孔”字辈。吴孟秋是“孟”字辈。1925年隆冬出生的大弟叫孟冬(后改名为孟敦),以后相继出生的二弟孟良(1927年)及三弟孟康(1929年,后改名为孟科)。父子两代――“孔字辈”与“孟字辈”,连起来就是“孔孟”。可见,吴家祖先对圣贤的敬重与崇拜,即使再穷再苦,对圣贤的崇敬还是代代相传的。
     吴孟超的母亲叫徐红妹(生于1900年,卒于1982年),也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按当地习俗,穷苦农家凡育有男丁,只能从小收养一名童养媳,否则成人后是娶不起媳妇的。为此,也是穷苦农家出身的徐红妹,小小年纪就到吴家当了一名童养媳。而吴孔钦的妹妹很小时,也成了别人家的童养媳。
     徐红妹的阿公(吴孟超的祖父)去世得早,吴家的农活和家务主要由阿婆张瑞英(吴孟超的祖母,1878―1956)和未来的丈夫吴孔钦以及他的两个弟弟共同承担,当然也落到了徐红妹的肩上。阿婆心地善良,待童养媳如同亲生女儿般,而徐红妹确实很勤快,因此,尽管辛劳,但家庭是很和睦的。转眼到了成年,吴孔钦与徐红妹完了婚,婚后孕育的第一个孩子就是吴孟秋(超),是闽清吴氏家族第十九世孙。
     闽清地区总的地势状况为四周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尤以北部、西部和东南部地势较高,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多呈现于这些地带,随山脉与溪流的展布,整个地势具有从四周山地向中央的闽江、梅溪河谷逐渐降低的态势。
     闽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地貌错综复杂,生态环境不同,一年四季差异明显。春季气温回升快,三四月上旬气候多变,冷暖无常,春播常遇低温阴雨,且时有冰雹和洪涝灾害出现,有些年头还会遇春旱。初夏处于梅雨高峰期,洪涝灾害频发。梅雨结束后,天气晴热,又时有大风、雷阵雨和冰雹。台风在沿海登陆时也会带来暴雨,而少台风年份又往往出现干旱。秋季一般天气晴好少雨,且气候干燥,秋天的气温明显高于春天的气温,故常发生干旱。这样的自然造化,使农民的收成不尽如人意。
     据明代黄仲昭先生的《八闽通志》之十五卷记载,闽清从元代开始设“都”,全县共分二十四都。其中吴孟超一家所在的“二都”人多地少的矛盾特别突出,因此整个“都”的农户普遍很贫穷。在租种少得可怜的山地上,吴家每年的主要农作物是甘蔗和橄榄,遇风调雨顺的年景,尚可勉强填饱肚子,其余年份的捉襟见肘也就可想而知了。
     小孟秋来到世界上,就与父母挤居在已经很破旧的吴氏祠堂后院的房屋里,虽说是瓦房,但年久失修,墙体也已开裂,剥落的墙壁,黑乎乎的房问,是闽清当地很典型的贫穷农户的住所。当年,楼上堆草,楼下住人,院子里还养着猪。他们租种着几亩薄地,交租纳税后所剩无几,生活是相当艰难的。
     幼年的孟秋能尝到一些自家田里种的甘蔗汁,但其他有点营养的食品基本没有。处于缺乏营养的幼年孟秋,到了两岁该站立和独立走路时,却不能跟正常孩子一样硬朗地行走,还总是跌跌爬爬,像害了软骨病似的。祖母见状只能唉声叹气,而他的父母更是愁眉不展。这一切让住在不远处半山腰的大舅舅徐家齐(徐红妹的哥哥)看得很明白,外甥是缺营养啊!
     P9-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