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温故:北京,那些身边的记忆

温故:北京,那些身边的记忆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同心出版社
  • 作者: 《温故》编写组
  • 出版日期: 2019-05-01
  • 商品条码: 978754772843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45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1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历史沿革,巷陌变迁,岁时风物,世间百态,故人故事,故地故情,当我们无意识受到浮泛信息加速度轰炸时,也许更有理由去温习曾经的生活,更有责任去梳理属于我们几代人的心史。穿越时空,重读历史,图文并茂,温故知新。
作者简介
北京日报温故编写组,北京日报专刊部下负责温故栏目专题报道的编辑、记者团队,该团队致力于梳理属于我们几代人的心史,展现饱含厚度与温度的历史故事。
目录
凭票买年货的日子 粮店变迁 烫不烫头发,曾经是个问题 那些年,满街的自行车 拎着暖瓶打啤酒的日子 攥着外汇券逛“友谊” 大碗茶,北京味儿 时髦莫过“的确良” 上“四大菜市场”买尖货 那些为牛奶犯难的日子 街头巷尾西瓜摊儿 当年紧俏的煤气罐 家家户户贮存大白菜的日子 那些年取暖全靠烧煤 当年胡同口的公用电话 “住店难”的往昔岁月 沧桑京华 早些年,北京与风沙的战斗 爆竹声声话“禁”“限” 一场绿化北京的“人民战争” 北京公园“养成记” 老北京的搬家故事 京城又飘“毛毛雪” 挎着篾筐洗华灯 十大建筑:北京的岁月地标 月季是怎么当选市花的 “大辫子”电车一跑60年 个体户的“光彩事业” 实行夏时制的六个夏天 九个月建成军事博物馆 “9月10日教师节”是怎么来的 那些“龙飞凤舞”的病历 实行了14个月的“大小礼拜” 清华池出名的脚生意 一个宏志班引发的助学行动 小时工如何进京城 靠人工背粪的年代 流年记忆 陪咱们长大的老庙会 冰上流年 “坐公交去结婚”何以两上头版 那些追洋快餐的日子 老莫: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我爱北京天安门》四易其稿 又是一年送考时 我们一起查过的《新华字典》 曾风靡京城的露天游泳场 我们帮过的“61个弟兄” 又到广场看花时 那些年,全民同做广播操 戴上小黄帽这30年 挂历流行那些年
摘要
    过了腊八就是年。
     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投入到一种欢喜而忙碌的状态。
     过去“忙年”,大多数“忙”跟吃相关。在相当长一段岁月里,采买张罗过年的吃食,是全家老小齐动员的“战役”。
     春节菜篮子,同样是对政府部门和商业系统的大考。计划经济体制下,层层下达指令,分解任务,全力从全国各地组织调运货源、安排市场供应,是每个深冬“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凭证凭票定量供应”
     物资匮乏年代,几乎所有商品都是严格凭证、凭票、定量供应。买米买油要排队,买肉买鱼要排队,买过年“定制”的花生、瓜子、水果糖块更要排队。50岁往上的北京人,儿时的过年印象,少不了这一段:帮家里大人去不断排队、占地儿。“一大早起就往副食店赶,问清每个队卖什么,然后打队尾开始排。每当家里买回一样东西,就觉得离年又近了一步。”
     排队辛苦,“攥票拿证,缩肩拢袖,立的工夫大了,家里人又没来得及替换,只好连摇带晃,跺脚蹬腿”。但排队下来,却不一定能买到东西,很令人们焦躁不安的,是在黑压压的队伍里挪动,没法知道柜台里的情形,就怕眼瞅着排完二里半长队,售货员呼啦解下围裙,断喝一声:“今儿的东西卖完了!”
     票是宝贵的。为了攒够过年的用度,家家提前紧着手,把肉票、粮油票等省下来待用。到了年根儿,每户的本上会多给几斤富强粉、小站稻,若突然通知今年春节要增加供应什么,譬如一小包黄花、二两芝麻酱,消息肯定时间传遍街道。
     据《北京农村经济史稿》记载,1957年,北京猪肉开始“凭证定量”供应,该年平均每个城市人口年消费猪肉仅7.5千克。过年时节,排队买肉是桩大事,家里小孩只能负责接力占地儿,估摸快轮到时,母亲一定会匆匆赶来亲自上阵――不为旁的,那会儿人们胃里普遍“忒素”,都想请卖肉的多割些肥肉好回去炼油,过后俩仨月家里饭菜也能沾些荤腥了。
     “为您辛苦为您忙”
     1982年1月23日,《北京日报》头版头条《为您辛苦为您忙》,文章描绘了商业职工日夜辛劳保障春节供应。文中写道,为了给首都人民采购年货,商业职工奔走在塞北草原、戈壁荒滩、天涯海角。老采购员为了调运带鱼,“年年有七八个月生活在海岛上,十年有八年在岛上过春节”。
     对于市区政府、计委、商委、交通局特别是商业系统备公司而言,无论如何保证老百姓“丰丰盛盛、高高兴兴”过年,是新春伊始京城里关乎民生的头等大事。春节菜篮子是家家户户的“战役”,也是整个城市的“战役”。
     每到春节前夕,日报都会刊发“在中央和兄弟省市支持下,北京抓紧调运物资做好供应”的消息,所安排“关键物资”――肉、蛋、海水鱼、豆制品及青椒、西红柿、黄瓜、韭菜等“细菜”的数量也会详细刊载。
     “坚决不准开后门”
     20世纪80年代,春节市场大部分商品数量总体有所增加,但依然远远谈不上充裕。全市节日供应安排,均会对“限购”做出详细规定,1984年的限购办法显示――豆腐:凭证每人供应半斤;海水鱼:凭证每人供应2斤,其中黄鱼半斤;“细菜”每种每人每次限购2斤。
     为保证居民如数买到有限的供应商品,有关部门开始严查批发和零售单位私留、私分、卖大号(紧俏商品大宗地卖给单位或商贩)、“开后门”等违纪现象。
     “就怕群众买得不多”
     80年代末,农产品价格相继放开,“菜篮子”“米袋子”工程启动实施。1988年5月,一个叫张玉玺的村干部带着十几号村民拿铁丝网圈了15亩地,以15万元启动资金建起了农贸市场,20多年后,这个叫新发地的农贸市场资产逾50亿元,成为北京城名副其实的“大菜篮子”。
     市场经济初步活跃后,大过年“没啥可吃”的问题得到解决,北京人过年开始追求吃个新鲜喜兴。20世纪90年代的个春节,日报记者笔下记录了这样的场景:在崇文门菜市场,酒柜台正在卖鸡尾酒,红橙黄绿四色分明,买的人络绎不绝。在西单菜市场。速冻三鲜饺、小笼汤包和狮子头、四喜丸子等半成品年菜,吸引了不少好奇的顾客。对当时的市场,记者的描述为“四方风物汇京城”。
     这年春节前夕,一部讲述北京人衣食住行的电视系列片《同心曲》红遍京城,头一集就是《咱们的菜篮子》。片子里说,北京城镇居民和流动大军拢共‘700多万人。每人都有一张嘴,加起来足有23个篮球场大。这“23个篮球场”,每天要消费猪肉60万公斤、鸡蛋28万公斤、牛奶55万公斤。而群众的要求已经从“要吃肉”,变为“吃瘦肉”,再进一步到“吃鲜肉”。
     1992年1月16日,日报报道春节供应工作会,标题是《春节市场好喜人》。会上,有关部门表示“商品货源充足,吃的应有尽有”――猪肉库存6万多吨,不再进货也可供全市人民吃4个月,其中鲜肉投放量占50%以上。市商委主任臧洪阁介绍货源时显得格外轻松,他喜滋滋地说,现在不是担心群众购买,而是怕群众买得不多,希望商业部门采取灵活多样的销售形式,变着花样展销。
     P2-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