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战地记者十年目击(2002-2013)/从巴基斯坦.阿富汗到伊拉克

战地记者十年目击(2002-2013)/从巴基斯坦.阿富汗到伊拉克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 张宁
  • 出版日期: 2019-05-01
  • 商品条码: 978754911969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战地记者十年目击(2002—2013)——从巴基斯坦、阿富汗到伊拉克》从一个战地记者亲历和观察的视角,用一篇篇真实可感的新闻报道,向读者还原了纷乱的战场以及在战火下的人民生活,为读者提供可贵有益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通过作者在第一线的分析及梳理,为读者在对国际局势进行研判和分析时,提供真实客观的报导依据作为参考。
内容简介
《战地记者十年目击(2002—2013)》一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巴基斯坦,第二部分是阿富汗,第三部分是伊拉克。不同民族,三个国家,同一背景,一个主题,共同挑战,互相关照。 作者张宁勇赴前线,用十年的时间,在艰苦、危险的条件下记录下这三个地方发生的战争故事。张宁用他的作品筑起其生命,其新闻智慧经由作品而流淌。
作者简介
张宁,1972 年 8 月出生,江苏南京人,新华社高级编辑。 他是新华社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处战乱地区分社担任过首席记者(负责人) 的专享一人。 过去十多年里,先后派驻伊斯兰堡分社、澳门分社、喀布尔分社、巴格达分社和亚太总分社。曾参与2004年中国工程师在巴基斯坦遭绑架事件报道、2005年东南亚海啸报道、2011年美军撤离伊拉克报道、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报道。
目录
第一部分? 巴基斯坦篇 第一章  民主的吊诡 第一节  蓝墨水指印和警棍?——?一次基层民主实践观察 第二节  结识“为什么不”先生 第三节  穆沙拉夫印象   第四节  另一位军人总统   第二章  反恐,一个或许并不成立的名词   第一节  反恐制造的分裂   第二节  爱又如何 第三节  人类能否战胜恐惧?     第三章  寻找拉登踪迹   第一节  白沙瓦,“万花之城”今安在?   第二节  开伯尔山口,传说中的拉登通道     第三节  勇士的部族?——?帕坦人   第四章  印巴关系,永难愈合的伤口 第一节  一探巴控克什米尔     第二节  二探巴控克什米尔     第三节  “南亚桶”的前世今生     第四节  “原子弹之父”沉浮启示录     第五章  关于“巴铁”的几个故事     第一节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第二节  异国恋,想说爱你不容易     第三节  第一次,我痛恨记者这个职业     第四节  为了忘却的记忆   第二部分  阿富汗篇 第一章  死亡,并非遥不可及的事情     第一节  瓦济尔阿克巴汗,《追风筝的人》“故居”     第二节  爆炸,在30米外发生   第三节  萨朗山口:第一次手签“生死状”     第四节  “喀布尔枪声密如连珠”     第五节  踏访塔利班大本营坎大哈     第二章  从政,一项高风险职业     第一节  一个逝去的采访对象     第二节  外号“喀布尔市长”的总统     第三节  那一顶马苏德帽     第四节  怎样才算好干部     第三章  生活在塔利班周围     第一节  多面塔利班     第二节  总统要当塔利班!     第三节  世上究竟有几个奥马尔     第四节  布尔卡:流动的帐篷     第四章  “山姆大叔”的“灰色战争”     第一节  生命无价?     第二节  奇葩的新兵训练     第三节  可控性爆炸     第四节  终点在哪里     第五章  恐怖阴云下的生活     第一节  血滴落在我的衣袖     第二节  这里的春节没有烟花     第三节  喀布尔城有浪漫     第四节  明天在哪里     第三部分  伊拉克篇 第一章  你好,巴格达     第一节  为什么要去巴格达?     第二节  在伊拉克,我们正常生活     第三节  记者,危险离你究竟有多远?     第四节  在路上     第二章  那个地方伊拉克     第一节  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     第二节  “民主,就是不间断的供电”     第三节  勇敢的心     第四节  异乡人在伊拉克     第三章  文化不死  体育不死     第一节  浴火重生  方兴未艾     第二节  足球,一种战争中的心灵抚慰剂     第三节  开枪,为中国队送行   第四节  奥运梦:世界看到伊拉克有人持旗入场   第四章  反恐,或成无法完成的任务     第一节  恐袭,有多少恶行假汝之名     第二节  为了石油?   第三节  “溢出效应”   第四节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萨达姆?   第五节  何物“伊斯兰国”   第五章  别了,幼发拉底     第一节  回家,游骑兵打头阵     第二节  留有“尾巴”的撤军     第三节  “美军弟兄,这里不再需要你们”     第四节  难以消受的“遗产”     ? 结? 语  
摘要
    结识“为什么不”先生 2002年10月,我的那次“围观”大选,是在巴国新闻部的帮助下完成的,借由这个机会,结识“为什么不”(WHY?NOT)先生,亦使当日因担忧恐怖袭击发生而产生的紧张气氛缓解了不少。 “为什么不”大名叫阿里,时年28岁,皮肤深黑,面容英俊,上穿白色短袖衫,下着咔叽布长裤,一副西方青年打扮,相貌酷似奥斯卡很好男主角得主、美国非裔影星丹泽尔·华盛顿。 不过,我细细观察阿里的衣着,白色短袖衫的针头线脑不够齐整,长裤是南亚、中东地区的流行款,裤筒上下一般粗,缺乏曲线。结论是:穿着整洁,但价格低廉,不够高大上。呵呵。 那天,阿里负责陪同我和一起前往选区的几个巴国新闻界同行。一上车,我假模假式礼貌地问他:“我能坐您身边这个位置吗?”阿里露出一口白牙,给了我一个明朗的笑容,说:“为什么不?”从这个愉快的关系起点出发,我俩一路的打趣,一路的欢声笑语。一上来阿里就主动汇报:“我快娶媳妇了。”我马上问:“娶四个?”阿里回答:“为什么不?”一车人都乐疯了。伊斯兰教法确实允许一夫多妻,上限为四个老婆。不过,我当然知晓,在当代伊斯兰社会,尤其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穆斯林青年中,这个习俗早已不被遵守。但是,为什么不跟这样让人喜欢的好青年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呢? 我们那天走了沙克瓦尔市下属的七八个投票点,阿里在采访中给了我极大帮助。碰上不懂英语的村民,我说当当翻译吧,阿里说“为什么不”;有时我让他指导一下选民给我摆个摄影造型,阿里又说“为什么不”;更可笑的是,我一定要和不愿与陌生男人说话的穆斯林女子聊两句,阿里还是说“为什么不”,不厌其烦地帮我做起了思想工作。 阿里对我们工作之外的生活也很照顾。中午用膳打尖的当口,他把我们领到一处风景如画的湖泊旁,准备在沿湖的洁净餐馆里用饭。我刚说了声“此地风景甚好,要能到湖上吹吹风就更好了”,这小伙儿立马说:“为什么不?饭还得一会儿才好,让我们趁这个时间泛舟湖上吧。” 或许是因为阿里的悉心吩咐,午饭非常可口,有巴基斯坦发面饼“查巴迪”、烤鸡、炖羊肉,还有一种叫作达尔的乳白色扁豆酱,入口有点像酸奶酪。2009年5月,奥巴马担任总统后在白宫招待时任总统扎尔达里以及他与贝·布托的儿子比拉瓦尔。聚会过程中,奥巴马把手搭在20岁的比拉瓦尔肩上回忆起自己大学时代在巴基斯坦游历的故事,其中就说到曾如何学习炮制达尔。 读者千万别以为“为什么不”先生真是好好先生。下午在一个投票点,我想要一个警察站在排队投票的选民旁的镜头,阿里急赤白脸地对那“条子”一通乌尔都语,警察吓得赶紧躲得远远的。聪明的阿里显然认为,警察形象和民主选举的气氛不符,不想让警察出现在我的镜头里。当然,我早已到了想要的画面。 那天傍晚回城的路上,车上的收音机里说:“信得省一个投票站开枪了,死了人。”大家都有点儿后怕,不说话了,气氛一时很沉重。看着太阳慢慢地落下去,看着道旁光秃秃的土地,绿油油的草,懒洋洋的肿背牛,苦巴巴的农人,我抒情道:“为什么这里的落日和家里的是同一个,让我想起了我的祖国。”受我感染,阿里开始向我敞开胸襟。他告诉我,收入很低,负担很重。父母早亡的他,早早承担起家庭重担,抚养弟弟长大成人。结婚后,按穆斯林风俗,老婆是不工作的,还在读大学的弟弟也要搬来同住,三口人要靠他微薄的薪水供养。“为什么不”先生,他也活得不易呀。 最后,阿里请我参加他订于当年12月份举行的婚礼,并告诉我,在家乡拉合尔和伊堡会举行两遍婚礼,而我作为他的好友,优选两次都参加。我紧紧握住他的手,认真地说:“为什么不?” 可是,我毕竟食言了。不久,阿里荣升外交部发言人马苏德·汗的秘书。再打他的电话,无人接听。后来,在某个场合见到陪伴“老板”的阿里,对于我的热情招呼,他仅矜持地笑笑回应,没有更多的话。人与人的缘分,有时仅仅是那么一天。仅此而已。 阿里让我想起国内宣传部门的一些旧友,在工作和友谊之间,我们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彼此均须不踩对方的“红线”,方能把酒言欢。这看似和民主无关的话题,却让我总想把它放在民主的标题之下。 采访大选那天与好几个巴基斯坦媒体的记者同车,坐在我邻座的恰是一位来自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小伙子,一路下来,我们成了好朋友,这真是一份意外的收获。小伙子名叫汗(Khan),这是巴国男子十分平常的名字。他出生在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兄弟姐妹一共12个,汗是老九。2002年,汗28岁,1983年他9岁那年,父亲来伊堡卖毛毯(克什米尔羊毛制品闻名全球),汗就此来伊堡读书,一直念完了大学。汗供职于巴国一个民间通讯社?——?国际新闻网络通讯社。作为年轻的知识分子,汗没有遵循在他家乡十分普遍的早婚习俗,仍是快乐的单身汉。 不唯如此,身穿牛仔服的汗高鼻深目,长得很像西方人。这点并不奇怪,巴基斯坦和印度次大陆其他地方一样,诸多居民是历史上南下的高加索白人后代。但我不敢把这个观感告诉汗,因为穆斯林对西方人没什么好感。其时,穆沙拉夫总统因为“站在西方世界一边打自己的穆斯林兄弟”,每天都遭受国内宗教特别组织武装分子的死亡威胁。“9·11”事件后,由于支持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巴国不断发生针对西方人的恐怖袭击事件。这话扯远了,还是谈克什米尔。印巴克什米尔争端,一直是南亚次大陆最为世界关注的热点。身处其间的汗有什么样的感受?汗说:“我希望克什米尔人拥有自己独立的国家,我恨印度人。” 汗告诉我,他有不少朋友在军界,有的参加过和印度人的作战。从朋友嘴里,汗知道了印度人的残酷。酷刑之一是把人埋在地里,只露头部在外面,直到痛苦死去为止。汗说:“这还是各种刑罚中最轻的一种。”克什米尔地区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简称,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北部山区,大部在喜马拉雅山系西部,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与英国大小相仿。目前,印度控制该地区3/5面积和3/4的人口,但该地区70%以上人口却与巴基斯坦一样信奉伊斯兰教。这就产生了矛盾,穆斯林要求克什米尔地区归入巴基斯坦或者成立独立的共和 国,而印度对这个战略要地断断不肯放手。巴基斯坦一直支持穆斯林的要求。从1947年开始,爆发了三次印巴战争。小规模的武装冲突,毫不夸张地说,更是一天也没有停息过。 不少基地设在巴基斯坦境内的穆斯林武装分子不断潜入印控地区,发动武装侵袭。印度不断谴责巴基斯坦支持这种“越界恐怖主义活动”,巴基斯坦则辩解说, 巴方只是从道义上支持穆斯林的正义要求,从来没有提供军事、经济方面的援助。2002年4月,印巴局势再度紧张,战争一触即发。分社首席记者老杜向总社正式递交了报告,要求新华社撤离巴基斯坦。后在美国斡旋之下,局势才重新趋缓。2002年10月,印度刚刚在印控克什米尔举行一次选举,希望选出的政府能够帮助维护在该地的统治。但选举是在血腥中进行的,各种流血冲突共导致数千人丧生。当地穆斯林和巴基斯坦方面都说选举是一场戏。大国势力不会允许两个均有核能力的国家之间爆发全面战争。情况有点类似两个小孩想打架,但双方的大人拼命拉架。美国在反恐战争中需要南亚局势的稳定。特别是巴基斯坦的军事力量在严防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边境线上的“基地”组织残余力量潜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巴国一旦陷入战争,被迫把军队调往东线,阿富汗境内大量恐怖分子可能会借机漏网逃脱,使美国的反恐努力付之东流。这就是观察家分析该地区暂时打不起来的重要理由之一。 我把这个观点说给汗听。汗淡淡地说:“哪次世界大战是在观察家们预料的时间发生的?要是都按牌理出牌,就不会有‘战争’这个词了。”我听后无语。汗又对我说,他的家乡是如何美丽富饶,并邀请我到他家去玩。我说:“朋友,我是一定要去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看看的。但你要能带我混到印控那边瞅一眼,我会更高兴。”汗说:“我会帮你想办法。” 汗最后说:“我和其他克什米尔人都希望能在和平的情况下拥有自己的独立祖国。我们热爱和平。” 从表面看,汗是与“为什么不”先生截然不同的巴基斯坦年轻人。然而,他们其实有共同之处。在巴基斯坦大约1.7亿人口中,超过65%是青年。然而土地和资源的压力,加上印巴对峙造成的军费支出,导致就业与其他发展机会的短缺。发展教育、增加就业、改善社会服务,是阿里和汗这样的年轻人的共同诉求。 在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让政治议题遮蔽民生问题,只能导致对根本社会矛盾的忽视,对于国家的前途未必是好事。遗憾的是,不仅是在巴基斯坦,在世界的许多角落,人们正高喊着“民主”,在喧嚣与混乱中,将历史的车轮向后推转。面对汗,不由让我想起贝·布托的一句话:“我并未选择人生,是人生选择了我。因为巴基斯坦不是一个普通的国家,所以我的人生也不是普通的人生。”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