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

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

  • 字数: 5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巴蜀书社
  • 作者: 熊朝东
  • 出版日期: 2019-05-01
  • 商品条码: 978755311128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64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从苏轼的生平事迹等方面对其人做了全方位的介绍,对苏轼这一历史人物能够取得“千古第一文人”的称号做了详尽的阐发。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这正是北宋王朝走向积贫积弱、社会危机滋长,朝廷权力争斗日趋复杂险恶的时代,无疑使苏轼人生之路坎坷不平,一生多遭磨难。苏轼——世称千古第一文人,国人无不耳熟能详。
作者简介
熊朝东 东坡故乡人。1970年入伍,服役于航空兵原25师。1977年退役,先后供职于宣传部门、报社,从事新闻工作三十余年。先后荣获眉山县(现眉山市东坡区)、眉山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称号。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常务理事。
目录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第一章 苏轼之名
第二章 家风传承
第三章 受教父母
第四章 环境孕育
第五章 勤奋好学
第六章 名震京师
第七章 举家人京
第八章 治政理念
第九章 民本思想
第十章 初仕凤翔
第十一章 丧亲之痛
第十二章 悲剧序幕
第十三章 情缘西湖
第十四章 万古超然
第十五章 黄楼丰碑
第十六章 湖州惊魂
第十七章 乌台诗案
第十八章 躬耕东坡
第十九章 一路行吟
第二十章 常州情结
第二十一章 五日登州
第二十二章 出入禁闼
第二十三章 不忘初心
第二十四章 高风亮节
第二十五章 突出重围
第二十六章 苏堤春晓
第二十七章 颍水写真
第二十八章 烟花三月
第二十九章 山雨欲来
第三十章 定州戍边
第三十一章 西湖秋色
第三十二章 痛失朝云
第三十三章 白鹤新居
第三十四章 走向完美
第三十五章 死必不坠
摘要
     姓氏,中国人历来十分看重。姓氏的由来、延续和发展,与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有着相当的联系。一个姓氏,就是一部厚重的家族发展史。 据苏轼之父苏洵所撰《苏氏族谱》说:“苏氏出于高阳,而蔓延于天下。”所谓“高阳”,是指传说中的古帝颛顼,因其辅佐少吴有功,国于高阳,故称高阳氏。当然,苏洵的这种说法可靠性不大。古代很多文人士大夫为提高自己的出身门第,故意攀附高门大姓,以示显耀。苏洵亦难免俗。他自己都说他的族谱仅仅限于“上至吾之高祖,下至吾之昆弟。高祖以上不可详矣”。 姓氏是如此,一个人如何取其名字,则尤为讲究。不管是官宦人家,还是书香门第,或不识字的普通百姓人家,在为子女取名字时,都十分讲究。中国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不变。因为它包含着做父母的某种期望和祝愿。父母的这种期望值往往都很高。古人取名,还要有字、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号,则是本人长大后,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喜好而自己取的,非父母所为。如: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苏辙,字子由,晚年自号颍滨遗老。当然,取字、号,大都是官宦有钱人家和读书人所为。现代人已不看重字、号,只有名而已。不管怎样,这可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从古今伟人或名人的名字上还真能看出许多“玄机”来呢!如具有开端性的诗人屈原,名平,字原。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和字:“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意即正直而有原则,品德高尚而丰富,有不同凡响的才能。屈原一生的行为处世无不是一种印证。又如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自号“六一居士”。据他自我介绍说:“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后人评说:“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幼眇,世所矜式。”当然,即便是普通人,如果稍加留意,亦可从其名字中看出此人性情特征和作为来,其准确性十之不离八九。如有兴趣者,不妨一试。 苏轼之名的由来同样是一个有趣例证。 宋仁宗景{;占三年腊月十九日(1036年1月8日),苏轼降生于四川眉山城内纱彀行的苏家老宅。他的降生给这个清寒的家庭带来无比的欢乐。时已二十七岁的苏洵才得贵子,更是乐得合不拢嘴。在这之前,苏洵已有一儿两女,但却先后天亡。于是,苏洵开始进庙烧香求子。有一次,他去成都,在玉局观见一个算命瞎子拿着一幅张仙图像,他想:世人都说张远霄仙人善解人意,专门为人间驱邪免灾,何不求张仙降子于我呢?于是,苏洵解下腰间玉佩从算命瞎子手中换回张仙图像,挂在书房内,早晚拜祭,终得如愿。故苏洵特意《题张仙画像》以记:“洵尝于天圣庚午重九日,至玉局观无碍子卦肆中,见一画像,笔法清奇,乃云:‘张仙也,有感必应。’因解玉环易之,洵尚无子,每旦必露香以告。逮数年,既得轼,又得辙,性皆嗜书,乃知真人急于接物,而‘无碍子’之言不妄矣。”故苏轼因玉局观而生,仕途又因提举玉局观而结局,岂非天意也! 据民间传说,在苏轼降生的那个夜晚,虽时至冬日,却是满天繁星,皓月当空。就在这风和清丽、万籁寂静的时刻,夜空中突然出现一颗巨星,光亮如炬,射透半个夜空,群星顿然失色。这颗星在夜空中划了一道长长的弧光后,便径直射向苏宅,随之便是一声婴儿的啼哭之声逼空而下,响彻四野,清脆嘹亮,如洪钟大吕。婴儿天庭饱满,鼻如悬胆,双耳坠如金叶。更为奇特的是,其背上有七颗黑痣,状如太空星斗,此兆其当应才华横溢。由此,苏轼是文曲星下凡之说,便在民间流传千年。 苏洵端详着妻子怀中婴儿的面相,给这孩子取个什么名字呢?苏洵陷入沉思之中。 时已二十七岁的苏洵,却一事无成。苏洵本来生性聪明,从小就有“怀揣日月,袖统乾坤”之大志,少时却“不喜读书”,几次应试,均名落孙山,是何缘由呢?苏洵并非“不喜读书”,而是不读他不喜欢的“书”。古人读书是为了求取功名;而要想求取功名,就得严格按照朝廷的科考制度去读书。这种为求取功名而读书的方式是很束缚人的思想的。宋代的科考主要是以诗赋取士,那就得要学习“属对声律”,而苏洵恰恰生性就厌恶“声律”之学。苏洵特别喜欢读的书是“四书”“五经”,老子、庄子、苟子之学,然而这些无助于科考。因此他屡试不第。如今妻子生了个面相聪慧的儿子,便暗下决心要将其培养成才。他把自己几经科场、求取功名不成的失败变成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一举中第、建功立业、名扬青史。于是,苏洵在给儿子取什么名字上,苦下一番思索。 该取什么名字,才能表达自己的这一美好心愿呢?苏洵冥思苦想,仍不得要诀,便又俯身仔细观察其子面相,但见婴儿双眼如一泓清澈见底的山泉,不免心中一沉:这孩子的性格将来必定豪放不羁,心底藏不住事,锋芒毕露,日后必有口舌之灾,一生恐多遭磨难,这名字可得要认真考究啊!突然,苏洵心中一亮,《左传·庄公十年》云:曹刿“下视其辙,登轼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