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人苦不自知/金克木散文
字数: 203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 金克木
出版日期: 2018-07-01
商品条码: 9787550255333
版次: 1
开本: 其他
页数: 314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
¥39.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1.金克木先生的散文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却透露出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他是著作等身的学者,有曲折的经历、丰富的阅历,对世事、人生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体悟,他的散文一直有稳定的读者群。 2. 金克木先生的散文采取单刀直入、直抒胸臆的方式,文字充满张力,生气淋漓,在老一辈学者、作家的文字中甚为罕见,给人以深刻启迪。 3.本书纸质柔和,设计精美,装帧别致,适合大众读者阅读和收藏。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金克木老师谈论人生、体验人生的方面散文。这些作品蕴含了作者的理想和人生观。它们虽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从平实无华的叙述中,却透露出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者简介
金克木(1912~2000),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寿县人,中国有名梵语学者、诗人、作家,与季羡林、邓广铭、张中行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主要著译有学术著作《梵竺庐集》《印度文化余论》,诗集《蝙蝠集》《挂剑空垄》,小说、散文、杂文集《旧巢痕》《难忘的影子》《天竺旧事》《末班车》《孔乙己外传》《风烛灰》等。
目录
第一辑 闲话生活 八旗女儿心/003 和尚/011 将军/014 废品/017 酒友 020 读书/022 “犊子”和“老骥”/024 读书断想/027 “嚼饭喂人”/029 “渴望”对天津/031 围城/032 短语寄长思/033 语言真奇妙/034 夫妻味/035 观射一例/036 正名/037 说“梦”/040 晒网论/050 眼睛的位置/052 四维空间/054 表情语言学/056 说“边”/058 第二辑 人生絮语 老来乐/063 代沟的底层/065 科学与人生观/073 人苦不自知/076 谈社会心理学/080 无声的惊雷/083 寂寞/087 批评/089 不悔少作/090 茶毗前谈:逍遥游/093 泪/099 遗憾/102 告别辞/105 用艺术眼光看世界/110 读书?读人?读物/115 自撰火化铭/122 自挽联/125 第三辑 岁月留痕 学读书/129 学说话/134 学英文/139 学拳/151 四十三年前……/154 文丐生涯/158 译匠天缘/162 时间/167 联话/171 我的“偷袭”/174 北大图书馆长谱/179 教师应考/183 一点经历?一点希望/187 忆昔流星雨/192 第四辑 似是故人来 珞珈山下四人行/197 送指路人/203 叹逝/209 三笑记/213 诗人的再生/216 殉名记/220 忘了的名人/224 悼子冈/228 送俞敏教授/232 何容教授/236 少年徐迟/240 刘教授文典/243 记徐祖正/246 陈寅恪遗札后记/249 雪灯——悼吴组缃教授/256 记一颗人世流星——侯硕之/258 吴公子保初/263 由石刻引起的交谊——纪念向达先生/265 第五辑 天竺往事 鸟巢禅师/273 孟加拉香客/280 西藏朝圣者/288 鹿苑三少年/292 德里一比丘/298 “欧亚型”女郎/304 沉默之塔/311
摘要
学说话 人一出生就要学习,也就是在这世界上、宇宙中,探路,一直探到这一生的终点。 一出世就大声啼哭,这是学习呼吸新鲜空气。然后动手动脚试探活动,睁开眼看光和影,用耳朵听声音,学习分别事物,于是接触到了母亲的奶头,用口和舌试探吮吸,学会了做人要活下去的第一要义:吃。这大概是一切人共同上的第一课。 真正算得上学习的是学说话。这不仅是探路而且是走出第一步的路了。这一课好像是人人一样,其实是各个不同。学说话可以影响到人的一生。也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在学说话,学表现自己,与外界沟通,一直到不能再说话。 我现在快到不再说话的时候了,探路也快到终点了,这时才想起走过的路,想想是怎么一路探索过来的,也就是怎么学习这个世界和世上的种种人,一直到夜间仰望星空探索宇宙。想想路上的碰壁和滑坡,幻想和真实。心里想:是自己对自己说话。写下来,是对别人说话。想到自己,讲到自己,不能不从学说话讲起。 第一课的课堂是家,第一位教师是母亲,这就不是人人一样了。各人有各人的母亲。 第一个对我说话的,也就是教我说话的,尽管我记不得,也知道一定是我的母亲。可是我小时候有两个母亲,正式说是有五位母亲,我见过的只是两个。生我的是生母,还有一位嫡母,是我父亲的继室。从父亲的“神主”或说牌位上看,父亲有原配和两位继室先去世了。父亲突然去世时我名为两岁,实际只有八个月。他留下一位多病的妻子和准备继任而未能如愿的我的生母。她原来的任务是服侍那位继母,后来生了我,地位一再提高,原来的不好听的身份也就不再提了。我父亲是淮河流域的八公山下人,大概说的是家乡话,和我的三个哥哥一样。给我学说话“开蒙”的两位母亲说的话都和我父亲不同。 我出生时父亲在江西,我的生母是鄱阳湖边人,本来是一口土音土话,改学淮河流域的话。但她所服侍的人,我的嫡母是安庆人,所以她学的安徽话不地道,直到二十几岁到了淮河南岸一住二十年才改说当地话,但还有几个字音仍然只会用仿佛卷着舌头的发音,一直到七十五岁满了离开世界时还没有改过来。那位嫡母说的也不是纯粹安庆话,杂七杂八。回到老家后,邻居,甚至本地乡下的二嫂和三嫂都有时听不懂她的话,需要我翻译。她自己告诉我,她的母亲或是祖母或是别的什么人是广东人,说广东话,还有什么人也不是本地人,所以她的口音杂。我学说话时当然不明白这些语言区别,只是耳朵里听惯了种种不同的音调,一点不觉得稀奇,以为是平常事。一个字可以有不止一种音,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说法,我以为是当然。很晚我才知道有所谓“标准”说话,可是我口头说的话已经无法标准化,我也不想模仿标准了。 举例说,我应该叫嫡母做妈。很可能是我自己的发明创造,在前面加了一个大字,叫大妈。自己的生母也该叫妈。我想一定是她自己教我的土音土话,妈前面加的那个音很特别,我不知道汉字怎么写,也不知道汉语拼音中该用什么平常不用的字母。我的小名也是自己起的。原来大家只用一般叫小孩的叫法。到我三岁时,大侄儿生了一个小男孩,算是我的侄孙。我成了爷爷。家里人说,两个娃娃怎么分别。我便抢着说,我是老的。于是我不满三足岁便成为叔祖父,自称老了,别人也就叫我老什么,一直到我上小学才改为“小老四”,因为我有三个哥哥,另有三个姐姐不算。可是我的两个妈妈在没有外人时仍旧叫我的小名。 严格说,正式教我说话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的大嫂。我不满三足岁,她给我“发蒙”,教我认字,念书,实际上是教我说话。她不是有意教,我也不是有意学,不过现在看起来,那不是教念书而是教说话。这以后八十几年我一直在学说话的路上探索,或者说是对语言有兴趣,可以说都是从学大嫂说话开始的。 关于大嫂的说话,我现在才能总结出来。她说话的特点是干净、正确,说的句子都像是写下来的。除了演讲、教课、办外交以外,我很少听到人在随便谈话时像大嫂那样说话。她不是“掉文”,是句句清楚、完整。她会写账,打算盘,但不会写信。她读的书主要是几部弹词:《天雨花》、《笔生花》、《玉钏缘》、《再生缘》、《义妖传》(《白蛇传》)等等,会唱昆曲,会吹箫,有《缀白裘》、《六也曲谱》,会下围棋,有《桃花泉》、《弈理指归》。她教我的是《三字经》。她梳头,让我看着书,她自己不看,背出两句,叫我跟着一字字念,念熟以后背给她听。过了将近三十年,我在印度乡下,佛教圣地鹿野苑,请法喜老居士教我念梵文诗时,开头他也是让我看书,他背诵,吟出一句原文,再改成散文句子,再作解说,和中国与印度古书中的注释一模一样,说出来的就是散文,吟出来的是诗。我恍然觉得和大嫂当年教《三字经》和唱念弹词给大家听接近相仿。我竟不知大嫂是从哪里学来的。她是河南人,讲的不是河南土话,是正宗的“中原音韵”吧。她七十岁左右,我最后一次见到她时,她对我诉苦,仍然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讲她的仿佛从书上学来的话。 人的一生是同外界对话的全过程。有两种表现:一是刺激——反应,仿佛是被动的,无意识的。一是观察——思考——表达,仿佛是主动的,有意识的。表达一是言语,二是行动,都是探索外界的反应。这些都是需要学习的。不过大家平常注意到学习的多是表达,用有声音的言语符号,或者是用有形象的文字符号,用音乐或是用图画。 我探索人生道路的有意识的学习从三岁开始。学说话的老师是从母亲到大嫂。学读书的老师是从大嫂到三哥。读书也是说话。当大嫂教我第一个字“人”和第一句话“人之初”时,我学习了读书,也学习了说话。说话的底子是我的生母打下的。当她教我叫她那个写不出来的符号时,她是教我说话和对她做思想交流。到大嫂教我时,我觉得学读书和学说话一样。怎么发展下去的,那就要“下回分解”了。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