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

  • 字数: 35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 [美]杰弗里 E. 杨(Jeffrey E. Young) 珍妮特 S. 克罗斯科
  • 出版日期: 2019-05-01
  • 商品条码: 978711162529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和执业经验,归纳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11种*具伤害性的性格缺陷。针对这些潜藏于内心深处、贯穿我们一生的问题,本书将为你提供非常周密和详尽的方案,并*终帮你修补这些性格缺陷。●通过书中的自我测量问卷,让你快速辨识过去伤害的根源与自我伤害的模式。●结合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精神分析、体验性疗法等,整合出一套极具实操性的改变技术,每种性格缺陷都有清晰的修补路径与解决方案。●提供了临床实践中的丰富案例与对话,帮助你克服生活中深感痛苦的长期困扰,摆脱抑郁、焦虑、恐慌,克服不安全感,打破自我伤害带来的恶性循环,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
作者简介
杰弗里?E.杨(Jeffrey E.Young),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系教授,纽约图式治疗研究所主任,纽约和康涅狄格认知治疗中心创始人。
目录
推荐序译者序前言致谢第1章  性格陷阱  / 1复发的讽刺  / 6认知疗法革命  / 11第2章  你陷入了哪些性格陷阱  / 16如何使用计分表  / 17分数解读  / 19简述:11种性格陷阱  / 19第3章  了解性格陷阱  / 24性格陷阱是如何产生的  / 25要想茁壮成长,孩子需要什么  / 27总结  / 35第4章  屈从、逃避和反击  / 37三种应对性格陷阱的方式:屈从、逃避和反击  / 38第5章  如何改变性格陷阱  / 45改变性格陷阱的基本步骤  / 45改变的障碍  / 55第6章  “请不要离开我”:遗弃陷阱  / 61遗弃问卷  / 64被遗弃的感觉  / 65遗弃的循环  / 67遗弃陷阱的起源  / 69遗弃与亲密关系  / 75约会早期的危险信号  / 76破坏好的恋情  / 77朋友  / 80改变遗弃陷阱  / 81第7章  “我无法相信你”:不信任和虐待陷阱  / 87不信任和虐待问卷  / 89被虐待的经历  / 91不信任和虐待陷阱的起源  / 93恋爱中的危险信号  / 100改变不信任和虐待陷阱  / 105写在最后  / 115第8章  “我永远也不会得到我想要的爱”:情感剥夺陷阱  / 116情感剥夺性格陷阱问卷  / 119情感剥夺的体验  / 120情感剥夺的起源  / 121浪漫关系  / 125关系中的苛求  / 127对改变的展望  / 136第9章  “我与周围格格不入”:社交孤立陷阱  / 138社交孤立问卷  / 139社交孤立的体验  / 140工作和感情中的性格陷阱  / 148写在最后  / 165第10章  “我自己做不到”:依赖陷阱  / 166依赖问卷  / 169依赖的体验  / 170依赖和愤怒  / 172依赖和焦虑  / 174反向依赖  / 174依赖陷阱的起源  / 175依赖陷阱的起源之一:过度保护  / 177依赖陷阱的起源之二:保护不足  / 181依赖和亲密关系  / 183约会早期的危险信号  / 183屈从于依赖陷阱  / 184改变依赖陷阱  / 186写在最后  / 197第11章  “灾难即将降临”:脆弱陷阱  / 198脆弱问卷  / 200脆弱的体验  / 201恋爱关系中的危险信号  / 208写在最后  / 221第12章  “我一文不值”:自我缺陷陷阱  / 222自我缺陷问卷  / 224自我缺陷的体验  / 225写在最后  / 256第13章  “我觉得自己如此失败”:失败陷阱  / 257失败问卷  / 258失败陷阱的体验  / 260写在最后  / 276第14章  “我总是按你们说的做”:屈从陷阱  / 277屈从问卷  / 279屈从的体验  / 280愤怒的作用  / 285“我永不让步” :反抗者  / 287在工作中  / 298工作中的反抗者  / 301写在最后  / 314第15章  “永远都不够好”:苛刻标准陷阱  / 315苛刻标准问卷  / 317苛刻标准的体验  / 318第16章  “我可以得到任何我想要的东西”:权利错觉陷阱  / 338权利错觉问卷  / 340权利错觉的体验  / 341权利错觉的起源  / 346伴侣选择中的危险信号  / 350改变权利错觉  / 353帮助自己克服权利错觉问题  / 354写在最后  / 366第17章  改变的哲学  / 367七个基本假设  / 367给自己一个愿景  / 369用同情的方式正视自我  / 373争取他人的帮助  / 374选择治疗师  / 376参考文献  / 379
摘要
    第1章性 格 陷 阱你会反复爱上冷漠的人而不可自拔吗?你会觉得即使最亲近的人也不够关心或理解你吗?你是否感到你真实的自我是有缺陷的,如果别人真正了解你,就不可能会爱你或者接受你吗?你会总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首位,而常常委屈了自己,甚至搞不清自己想要什么吗?你是否害怕会有坏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以至于哪怕是普通的喉咙痛,都会让你担心患上更可怕的疾病?你是否发现,无论你得到多少公开赞扬和社会认可,你仍不开心、不满足或者觉得这不是自己应得的?我们将这些问题称作“性格陷阱”。本书将介绍 11 种最常见的性格陷阱,并向大家展示如何觉察到它们的存在、明白它们的起源,以及该如何改变它们。性格陷阱是一种开始于童年阶段、会影响一生的行为模式。它源自童年时家人或朋友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比如被抛弃、批评、过度保护、虐待、排挤或剥夺。最终,这些性格陷阱会内化成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哪怕已经离开原生家庭很久,我们仍旧会不断制造出让我们感到不公平、被忽略、贬低或者被控制的生活状况,并且,身在其中,我们根本没法达成自己最渴望的生活目标。性格陷阱决定了我们思考、感受、行动、交际的方式,也会引发强烈情绪,比如愤怒、悲伤、焦虑。哪怕我们似乎拥有了一切:社会地位、完美的婚姻、亲朋好友的尊敬、事业的成功,也仍然无法尽情享受生活,甚至不相信自己真的取得了这些成就。 杰德:39岁的证券经纪人,在事业上极其成功。他征服过很多女人,但是从来没跟对方真正建立过情感联结。杰德陷入了一个叫作“情感剥夺”的性格陷阱。发展出性格陷阱疗法以后,优选接受这种治疗的就是杰德。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患者,他的经历完美诠释了性格陷阱的自我伤害本质。杰德不停地换女朋友,坚称自己遇到的女人没有一个让他满意的,每一个最终都令他失望。杰德最接近亲密关系的体验是对激发他性欲的女人的迷恋。问题在于,这些关系从来都不持久。杰德无法和女人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结,他只想征服她们。一旦他征服了她们,一旦她们爱上了他,他就对她们失去兴趣了。 杰德:女人一旦变得黏人我就受不了。要是她开始紧紧缠着我,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我就想赶紧跑。杰德在孤独中挣扎。他感到空虚、无聊,好像身体里面有个洞。他无休无止地寻找能填补那个洞的女人,但同时又认为自己永远找不到这样一个合适的女人。他觉得自己一直都很孤独,并且会一辈子孤独下去。杰德小的时候就经历过这种痛苦的孤独。他从没见过自己的爸爸,妈妈又冷漠、毫无温情。父母都没能满足他的情感需求。他在成长中受到了情感剥夺,在成年后仍持续重演着当时那种情感分离的状态。多年来,杰德在心理治疗中也无意识地重复着相同的行为模式,他一个接一个不停地换治疗师。他对每位治疗师在一开始的时候都充满希望,但最终又都无比失望。他从未真正与任何一个治疗师建立联结,反而总会找到一些致命瑕疵,并以此为借口停止治疗。每一次心理治疗的经历都让他更加确信:自己的生活并没有改变,甚至更加孤独。实际上,杰德的治疗师都温暖而富有同理心。问题并不在治疗师身上,而是在杰德身上,他总是找借口逃避亲密关系,因为那让他觉得既不熟悉也不舒服。对杰德来说,得到治疗师的情感支持是必要的,但仅仅有情感支持并不够。他还需要治疗师以一定的强度和频度来挑战他的自我伤害行为模式,然而,他之前的治疗师都没有做到。要想摆脱情感剥夺性格陷阱,杰德不仅必须停止挑别人的错,而且需要积极适应与他人亲近和接受他人呵护的感觉。当杰德最终来我们这里治疗时,我们反复地挑战他,每一次他的性格陷阱冒头的时候,我们就努力削弱它一点儿。我们让杰德明白我们真心同情他在与人亲密接触时的不适感,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考虑到他的父母是如此的冷若冰霜。然而,即便如此,当他坚称温迪不够漂亮、伊莎贝尔不够聪明、梅丽莎就是不适合他时,我们仍然会逼着他正视:他正再次陷入自己的性格陷阱,他是在通过挑别人的错来逃避温暖的感觉。在杰德的治疗中,我们一直都在平衡对他的情感支持和对他的挑战。终于在接受了一年的挑战(我们在挑战时充分注意对他的共情)以后,我们看到杰德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和温暖有爱的妮可订婚了!杰德: 我以前的心理治疗师真的都很通情达理,他们帮我更加理解了自己灰暗的童年,但却没能真正敦促我改变。我实在太容易掉回到过去熟悉的行为模式里了。但这个治疗方法不一样。我终于敢于承担维系亲密关系的责任了。我不想让自己和妮可的关系再次失败,而且我感觉她就是“那个人”。虽然我明白妮可并不完美,但我最终决定:要么真正和人建立联结,要么就心甘情愿地孤单一辈子。性格陷阱疗法需要我们不断地挑战自己。在本书中,我们将会教你怎样在性格陷阱现形的时候追踪它们,以及如何反复地发动有效反击,直到它们造就的行为模式不再困扰你。 海瑟:女,42 岁,具有很多潜力,但却由于严重的恐惧感而无法走出家门。虽然目前正服用镇静剂劳拉西泮,但她仍然被牢牢地困在一个叫作脆弱的性格陷阱中。某种意义上,海瑟毫无生活质量可言,她太害怕了,害怕到什么都做不了的程度。对她来说,生活中充满了危险,她情愿待在“安全”的家里。海瑟: 我知道,城里有很多好东西。我也喜欢去剧院,喜欢好餐馆,喜欢看望朋友。可是,那对我而言太难了。我享受不来,每时每刻我都在担心,老觉得可怕的事情随时会发生!海瑟担心会发生交通事故、桥梁坍塌、被抢劫、被传染上艾滋病之类的疾病,或花钱太多……那她当然会觉得进城没意思了。丈夫沃尔特对海瑟非常生气,他是想出门去享受生活的。他说,让他也这样与世隔离是不公平的——诚然如此。于是,沃尔特越来越多地自己出门,不带海瑟一起了。海瑟的父母对她保护得过度了。他们都是犹太大屠杀的幸存者,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集中营里度过的。海瑟说父母把她像瓷娃娃一般对待,不停地警告她各种理论上可能,但实际上很少会发生的危险:比如,她可能会得肺炎、会被困在地铁里、会被淹死,或者会遇到火灾……所以,毫无疑问,海瑟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令人痛苦的焦虑状态下,试图确保自己所在的环境是安全的。与此同时,几乎所有令人快乐的事都从她生命中消失了。在向我们寻求帮助前,海瑟在3年内尝试了数种抗焦虑药物。(药物是最常见的抗焦虑治疗方法。)最近,她去看了一位精神科医生,医生给她开了劳拉西泮。她每天服用,症状确实得到一些缓解。她感觉好多了,不那么焦虑了,生活也因此变得更有乐趣。知道自己手里有一种可以缓解焦虑的药物后,海瑟就觉得自己能更好地应对各种事情了。然而,即便如此,她仍旧避免走出家门。她丈夫抱怨说,吃药专享的作用,就是让她更开心地在家待着。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海瑟觉得自己开始依赖劳拉西泮。海瑟: 我感觉自己这辈子都得一直吃这个药了。“不吃药”这个想法太可怕。我不想再回到那种时时刻刻都在害怕所有事物的状态。哪怕有时海瑟明明是依靠自己调节了压力,她也会觉得那都是药物的作用。她没能建立起掌控感,即一种觉得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处理问题的感觉。(这也是患者在停药后容易复发的原因,这一点在焦虑治疗中尤为常见。)海瑟在性格陷阱的治疗过程中进步神速。一年之内,她的生活就显著变好了。她开始逐步挑战让自己更加焦虑的情境。她已经能够出门,去看望朋友,看电影,并且最终决定去做一份需要乘公交上下班的兼职工作。作为海瑟治疗的一部分,我们帮助她学着更客观地评估坏事情发生的概率。我们反复向她证明,她是如何夸大无害场景中发生灾难的风险概率,同时也向她展示,她过度高估了自己在家门以外的环境中的脆弱和无力感。海瑟最终学会了对危险保持合理的警惕性,不再反复向丈夫和朋友寻求安慰。她的婚姻质量提升了,生活中的乐趣也变多了。复发的讽刺杰德和海瑟的案例分别体现了 11 种性格陷阱中的两种:情感剥夺和脆弱。我们会继续通过其他案例展示另外9种性格陷阱:屈从、不信任和虐待、遗弃、自我缺陷、权利错觉、依赖、失败、苛刻标准、社交孤立。你可能会在自己身上看到不止一种性格陷阱的影子。精神分析疗法的核心洞见之一是人们总是反复重演童年的痛苦经历。弗洛伊德把这种过程称作强迫性重复。酗酒者的孩子长大后,和酗酒者结婚。遭受虐待的孩子长大后,和施虐者结婚,或者自己变成施虐者。受到猥亵的儿童长大后,成为卖淫者。被家长管控得太严的孩子长大后,容易被别人操控。这种现象令人困惑: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要人为地重演自己的痛苦,延长自己的苦难?我们为什么不从这样的模式中逃脱,去创造更好的生活?几乎每个人都会以自我损害的方式,重复童年时养成的负面行为模式。这正是心理治疗师试图对抗的诡异现实。成年的我们总会设法创造出与童年时的痛苦经历相似的情形。性格陷阱,就是我们重建这些行为模式的方式。描述性格陷阱的专门术语叫作图式(schema)。图式的概念来自认知心理学,指的是我们在童年时形成的对于自我和这个世界的根深蒂固的坚定信念。这些图式对自我认知非常重要。放弃图式中的信念,就等于是放弃我们从“自己是谁”和“世界是什么样”这两个明晰的认知中所获得的安全感。所以哪怕图式会给我们带来伤害,我们也会固守不变。这些早期形成的信念带给我们一种可预期感和确信感,让人觉得宽慰和熟悉。在某种奇怪的意义上,它们让我们觉得自在。这就是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图式(或者说性格陷阱)特别难改变的原因。现在,我们来看看性格陷阱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爱情生活。 帕特里克:男,35 岁,建筑承包商。他的妻子弗朗辛越是出轨,他越是渴望她。帕特里克陷入了遗弃性格陷阱。帕特里克极不快乐。他的妻子不断和其他男人传出绯闻,每当她出轨时,他都伤心绝望。帕特里克: 只要能挽回她,我愿意做任何事。我受不了这种感觉,我知道,要是失去了她,我会崩溃。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忍受这一切,好像越是知道她要离开我,我就越是爱她。我开始想,只要我能变得更好,她就不会再出轨了;只要我能变得更好,她就会留在我身边了。我真的承受不了这种不确定感。弗朗辛总是发誓会忠贞不贰,每次帕特里克都选择相信她。但是,每一次他的希望都会破灭。帕特里克: 我不敢相信,她又这么对我。我没法相信,她又要逼着我再次经历这一切。上一次之后,我确定她不会再这样了。我是说,她亲眼看到了她对我的伤害,我差点自杀。我无法相信,她会又出轨。帕特里克的婚姻就像过山车。他坐在上面,接近失控,从巨大的希望落到绝望,忽升忽降,反反复复。帕特里克: 对我来说,最难过的就是等待,即使知道她又在背叛,还是在等着她回家。有几次,我等了好几天。我就坐在那儿等,等着她回家。在等待的期间,帕特里克时而抽泣,时而暴怒,反复循环。当弗朗辛最后回到家的时候,场面会很难堪。有那么几次,帕特里克打了她,紧接着又乞求她的原谅。他想从她那辆过山车上下来,想要稳定和宁静。然而,这就是遗弃陷阱的辛酸之处:弗朗辛越变幻莫测,他在深层次的情感上就越离不开她。他觉得,当她威胁说要离开他的时候,他感受到的吸引力就更大。帕特里克的童年充满了失落和不可预测感。他两岁时,爸爸抛弃了家庭,他和两个姐妹是被酗酒的妈妈抚养长大的。妈妈一喝醉,就忽略了对他们的照料。他很熟悉被抛弃和忽略的感受,与弗朗辛结婚、忍受她的不忠,让他成功地重演了相同的感受。帕特里克曾接受过为期三年的(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治疗,每周见他的治疗师三次,每次50分钟,花费可观。帕特里克: 我会走进去,然后在长沙发上躺下,谈论随便什么我突然想到的事。对我而言,那很美妙。我的精神分析师在这整整三年里很少说话。即使我痛哭或者冲他吼叫,他通常也不会说什么。我觉得,他好像并不是真的在那儿。他讲了很多童年经历,也讲了很多自己躺在长沙发上的感受。他说他开始对精神分析感到抓狂,因为进展太慢。他虽然更加明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但却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仍旧在那儿。(这是对精神分析疗法常见的怨言之一:仅仅是洞察问题并不足够。)他想要一种更快、更直接的心理治疗,他想要更多的引导。针对性格陷阱的治疗方法为帕特里克提供了他所需要的指导。我们采用了与他共同合作的态度,而不是精神分析师那种疏远、中性的态度。我们帮助他切实地理解自己的模式是怎样的,以及应该怎样打破它。我们教他更谨慎地选择女朋友,并警告他,虽然具有破坏性特质的伴侣会更吸引他,但沉溺于这样的恋爱关系对他而言很危险。他被迫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和很多人一样,他爱上了一个强化他性格陷阱的伴侣。经过一年半的图式治疗,帕特里克决定结束和弗朗辛的婚姻。因为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他已经给足了弗朗辛机会。他努力纠正自己破坏亲密关系的行为,那些在不经意间把她越推越远的做法。他已经不再试图控制她,给了她更多的自由。当弗朗辛对他不好时,他也已经能坚守自我了。然而,虽然经过了这么多努力,弗朗辛依旧没有改变。事实上,情况变得更糟了。当我们初次问他有没有想过离开弗朗辛时,帕特里克坚持说,他怕自己会崩溃。但是,最终离开弗朗辛、结束婚姻时,他并没有崩溃。相反,他变得更加冷静和自信了。他认识到,生活中没有弗朗辛也没关系。我们认为,结束这段自毁性的婚姻是正确的。帕特里克慢慢地开始和其他女士约会。最初,他约会的对象跟前妻特别像——情绪不稳定,不能支持他。看上去他仿佛是以快进的速度绕了一个圆圈,又转回到了原点。然而事实上,我们逐渐帮助他学习做出更加健康的选择,哪怕这样的伴侣对他没有那么强的吸引力。他现在已经和心理稳定、值得信赖、深爱着他的西尔维娅同居六个月了。虽然西尔维娅没有弗朗辛那么有魅力,但这是帕特里克这辈子第一次开始学着满足于一段稳定、充满关爱的感情。当你明确了自己的性格陷阱类型,针对性格陷阱的治疗方法就会明确地告诉你,哪些关系是健康、值得追求的,哪些关系是需要避免的。一般来说,这并不容易。就像帕特里克,你可能不得不做出在短期内令人非常痛苦,甚至违背内心感受的决定,但是,只有这样才能逃脱可能困扰你一辈子的泥淖。 卡尔顿:30岁,跟着父亲经营家族纺织品生意。他不太擅长管理人,更喜欢做其他工作。卡尔顿陷入了叫作“屈从”的性格陷阱。卡尔顿是个讨好者。他把所有人的需求都置于自己的需求之上,当别人问他的意见时,他总说“我不介意,你决定就好”。卡尔顿努力让妻子高兴,所有妻子说的或想要的,他都说“好的”。他也努力讨孩子喜欢,从来不对他们说“不”。他尽力让父亲开心,尽管非常不喜欢做生意,但仍然去家族企业里工作。讽刺的是,尽管卡尔顿如此努力地去讨好每个人,大家却经常被他惹恼。他总是自我牺牲。妻子很生气,认为他没骨气;尽管他的纵容让孩子们得了便宜,可在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他无法设定边界也让孩子们恼火;父亲也总是很生气,因为他觉得卡尔顿太软弱,工作手段太温和,尤其是在管理员工的时候更是如此。卡尔顿甚至不知道他自己内心深处其实也很愤怒,他为长期以来一直无视自己的需求而生自己的气。这一切都是他幼年时习得的行为模式。卡尔顿的父亲是个暴君,喜欢颐指气使、控制别人。所有事情都必须按照他的方式来。小时候,如果卡尔顿不同意父亲的意见或者与父亲争辩,父亲就会对他大打出手,并出言贬低讥讽,而母亲在家里一直处于绝对的消极被动状态,大多数时间都很抑郁。卡尔顿常常还得照顾她,努力让她感觉好过些。所以,卡尔顿根本无从满足自己的需要。在来到我们这里之前,卡尔顿做过两年体验性的格式塔治疗。他的治疗师鼓励他活在当下,去感受自己当下的情绪。比如,治疗师会让他做假想性的练习,想象父亲的模样,练习对父亲回嘴。这种治疗方法有一定的帮助,他开始感受到自己有多愤怒了。问题是,这种疗法缺乏明确的导向,并没有一个持续的焦点。每一次治疗时,卡尔顿都只是在探索自己在当时当下最为突出的情绪感受。很自然地,他对那些挚爱之人的愤怒不断浮现,可是他既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也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治疗师没能帮他把所有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去思考和理解,也没能教会他具体的技巧来克服屈从行为。针对性格陷阱的治疗方法为卡尔顿提供了一个简单、直接的理论框架。从中他不仅明白了“屈从”是贯穿他人生的基本主题,还学到了改变的方法,所以,他进步神速。我们发现,打破屈从这一性格陷阱的用时通常是最短的。卡尔顿获得了更强的自我感。他更加了解和注意自己的需求和情绪,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自我压抑。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见和偏好。面对父亲、员工和妻儿,他也能更加坚定自信地表达自己。他还特别学习了如何表达愤怒的情绪,学会了用平静、克制的方式陈述自己的需要。虽然刚开始妻儿在意识到自己正失去权力时,有一点儿排斥,但是很快就习惯了。事实上,他们更喜欢这样的卡尔顿,他们希望他更强势。卡尔顿与父亲的角力更加艰难一些。虽然父亲试图碾碎卡尔顿的抵抗,坚守自己的统治地位,但是,卡尔顿发现,事实上他对父亲的影响力远比想象中更大。当他威胁说,如果父亲不能给他更平等的地位,他将退出家族生意时,他的父亲让步了。现在,卡尔顿开始接手许多父亲的职责,父亲准备退休了。卡尔顿也发现,他的父亲对他产生了一种新的尊重。这个案例表明,在探索情感以外更进一步很重要。许多所谓的体验性心理疗法,比如与自己心灵深处的孩子对话,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把现在的日常生活和童年的感受联结起来。但是,这些治疗方法基本都不够深入。治疗参与者常常觉得结束治疗面谈或者工作坊之后好转了不少,可很快又会回归自己的固有行为模式。与此不同,针对性格陷阱的治疗方法可以提供结构化的行为治疗家庭作业,并持续挑战来访者的性格陷阱,让治疗中取得的进步得以巩固。认知疗法革命针对性格陷阱的治疗方法是认知疗法的衍生物。认知疗法是阿伦·贝克(Aaron Beck)博士于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我们把这种疗法里的很多内容都融合在了性格陷阱疗法之中。认知疗法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对生活事件的思考方式(认知)决定了我们对事件的感受(情绪)。而有情绪问题的人倾向于扭曲现实。举个例子,海瑟在她妈妈的教导下,把诸如坐地铁这样的日常行为当作危险的事。性格陷阱导致我们以不恰当的方式看待某些特定的情境,激活我们认知偏差的开关。认知治疗师相信,如果我们能够教会患者更准确地解读情境,就可以让他们感觉好些。如果我们能够向海瑟证明,她可以自己出行且不会有多少危险,那么她就不会那么害怕,并且可以重新开始正常生活。贝克博士提出,我们要检视自己的想法是否符合逻辑。当我们感到沮丧不安时,我们有没有夸大事实,有没有把事情想得过于针对自己,有没有灾难化现实等行为?我们的想法真的有道理吗?是否可以从其他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另外,贝克认为我们应该通过一些小实验来检验自己的消极思想。比如,我们请海瑟在冬天的街区里独自散步,让她明白她并不会受到伤害,尽管她之前十分确信,自己一定会生病或者被抢劫。认知疗法已经获得了广泛认可。大量且持续增加的研究证据表明,它对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障碍非常有效。它是一种主动的治疗方法,教导患者通过控制自己的想法,来控制自己的情绪。认知治疗师通常会综合运用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行为技术可以教会来访者一些新的实用性技巧,比如放松练习、坚定的自我表达、焦虑管理、问题解决、时间管理以及社交技巧。然而,近年来,我们逐渐意识到,认知和行为的方法固然非常重要,但仍不足以改变贯穿来访者人生的行为模式。因此,我们研发出针对终身问题的图式治疗方法。图式疗法把认知和行为技术与精神动力学、体验性技术相结合。玛德琳,我们在这一章要讨论的最后一位来访者,向我们显示了仅仅使用认知技术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玛德琳:29岁,演员、歌手,曾被继父性虐待,一直挣扎在这件事带来的影响中。玛德琳陷入了不信任和虐待的性格陷阱。玛德琳从未与异性有过长期亲密关系。相反,她一直游走于两个特别:要么接近避免跟男人接触,要么滥交。在上大学以前,玛德琳一直回避男孩子,从不与异性约会,也没有交过男朋友。玛德琳: 我从没让任何男性接近过我。我记得第一次被一个男孩子亲过之后,我跑开了。当我感觉到男生喜欢我,我会表现得很高冷,直到他离开。进入大学的最初两年,玛德琳开始喝酒、吸毒。那段时间,她和超过30名男性发生过性关系。她说:“对我来说,那些男人什么都不是。”玛德琳: 大学期间的我很疯狂,随便跟男人上床。学校里有个兄弟会,里面所有成员都跟我睡过。我觉得很痛苦,感觉自己低贱、肮脏,觉得自己被利用了。可我就是没办法拒绝。即使在跟男孩子出去玩之前,我承诺自己不会跟他上床,可最后还是会这样做。我想,男孩子之所以愿意跟我出去玩,专享的原因就是他们想跟我上床。我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那么做。那段时间,我就好像失控了一样。被继父性虐待的经历,摧毁了她对性的认知和与男性亲密接触的能力。她无可避免地把性与虐待混为一谈。现在,玛德琳又回到了回避所有男性的状态。她已经好几年没有约过会了,担心自己永远都不能结婚生子。玛德琳最初尝试的是传统的认知疗法。她的治疗师把注意力集中在玛德琳当下对男性的回避上,治疗中很少谈到玛德琳童年的经历。相反,她和治疗师把两次治疗之间的家庭作业设计成发起与男性的谈话,或者去参加聚会。治疗师让她列举她所认识的、体贴女性且渴求亲密关系的男性,以纠正她扭曲的认知,例如“男人约我出去只是为了性”。持续治疗了几个月以后,玛德琳又开始约会了,然而,她被虐待女性的男性所吸引。虽然她之前认识到,很多男性是体谅、照顾女性的,但她自己与男性交往的经验并不是这样。玛德琳意识到,要改变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她需要更多的帮助。玛德琳: 我觉得我的治疗师想让我在并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情况下就做出改变。我的意思是,我知道自己必须按照她说的那样改变。我必须学会信任男性,不再回避亲密接触。但是,我回避男性是有原因的,我需要理解为什么。玛德琳变得对有意追求她的男性很愤怒。她能理解到,这种愤怒是她扭曲的思维的产物,但这改变不了她仍旧感到愤怒的事实。玛德琳必须要把她愤怒的矛头对准其真正的对象:继父。她需要表达并肯定自己愤怒的情绪。在玛德琳接受针对性格陷阱治疗的头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们通过意象法帮助她发掘受虐的记忆。我们督促她宣泄自己对继父的愤怒,当面指控继父,鼓励她参加乱伦幸存者的互助小组。我们还指出,她是如何通过选择有虐待倾向的男友,来持续不断地重演自己受虐的模式的。玛德琳慢慢地重新开始约会。虽然她依然会被有虐待倾向的男性所吸引,但她在我们的坚持下跟这样的人保持距离,转而去注意愿意尊重她的男性,哪怕相比之下和他们的爱情化学反应没那么强烈。她学习主动要求获得尊重,而不是等着别人给她尊重。她还在学习向他人说“不”。大约一年以后,她爱上了本,一个温柔、感情丰富的男人。不过,即便是和本在一起,玛德琳仍然有严重的性压抑的问题。本愿意和她一起接受治疗,克服她在性方面的障碍。现在,她正在考虑结婚。在第 16 章里,我们会提供许多纠正不信任和虐待的性格陷阱的具体建议。然而,我们要强调,许多性格陷阱,尤其是不信任和虐待这种,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来改变,并且应该去寻求心理治疗师或者互助小组的专业帮助。从玛德琳的治疗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针对性格陷阱的图式治疗方法保留了一部分认知和行为疗法的关注点:它教授应对技巧,着眼于改变。但是,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短期的行为纠正,还关注影响来访者一生的重要问题,尤其是两性关系、自尊和事业方面的障碍。我们既要纠正行为,也要改变来访者体验情绪和经营人际关系的方式。下一章开头将会有一份问卷,可以帮助你发现自己的性格陷阱。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