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雨过天青/陈舜臣随笔

雨过天青/陈舜臣随笔

  • 字数: 100千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 作者: [日]陈舜臣
  • 出版日期: 2018-07-01
  • 商品条码: 9787514616958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7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雨过天青云破处,梦幻般的窑,梦幻般的名品,一切都只能依托人们的想象,这是种快乐的想象。” 陈舜臣以创作推理小说、中国历史小说叱咤日本文坛,与东野圭吾同为获得江户川乱步奖、直木文学奖和推理作家协会奖的“三冠王”,但是其文化随笔的价值却常常被忽略。 本次是陈舜臣随笔集首次在国内出版。陈舜臣的随笔笔触生动而又富有哲思,文风儒雅;独特的视角可让读者在琐碎日常中发现中日文化的诸多差异,感受不同视角及不同文化观照下的中国历史。 全套系随笔可以多角度、立体全面地展现作者对历史、对文化、对中日关系的思考和感悟。
内容简介
这部随笔集收录了华裔日籍作者陈舜臣先生的81篇随笔,有茶的故事、桥的故事、姓名的故事、珍品的故事,如此种种,听作者娓娓道来。陈舜臣善于挖掘中日文化在琐碎日常中的诸多差异以及背后深刻的渊源,并将其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文风儒雅,笔触生动而又富有哲思;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可读性,还有中日双重文化的意蕴。目前已出版的“陈舜臣随笔集”有《麒麟之志》《随缘护花》《桃李章》《1964年的便笺》《披蝶而舞》《爱唠叨的幸兵卫》《雨过天青》《三灯书斋》《仙药与鲸》《东眺西望》《九点烟记》《史林有声》。
作者简介
陈舜臣(1924—2015),以创造推理小说、中国历史小说叱咤日本文坛五十余载,但是其文化随笔的价值却常常被忽略。他善于挖掘中日文化在琐碎日常中的诸多差异以及背后深刻的渊源,并将其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文风儒雅,笔触生动而又富有哲思。其随笔展现了不同视角及不同文化观照下的中国历史,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目录
001  /  第一部分 002  /  1.故宫文物 005  /  2.东之桃源乡——有关徐福 008  /  3.牧歌期的终焉 011  /  4.关帝庙的由来 016  /  5.气之运行 022  /  6.二羊图 027  /  7.青瓷色 031  /  8.曲笔史官 033  /  9.埋头 038  /  10.吴越 045  /  第二部分 046  /  1.十八世纪的酒馆、茶馆、客栈 049  /  2.茶馆和茶文化 055  /  3.茶故事——茶的礼节 057  /  4.茶故事——水和茶 059  /  5.茶故事——英国茶 061  /  6.茶故事——茶里加冰 063  /  7.茶故事——乌龙茶 065  /  8.茶故事——俄式茶壶 067  /  9.话说麹子 070  /  10.待春 077  /  第三部分 078  /  1.桥的故事 082  /  2.威尼斯和桥 087  /  3.鹊桥 091  /  4.查理大桥 095  /  5.首里城的故事 101  /  第四部分 102  /  1.驴的价钱 104  /  2.金钱之恨 106  /  3.陪购随想 108  /  4.汽车社会 110  /  5.同名同姓 112  /  6.海尔比 114  /  7.羊 116  /  8.女性的名字 118  /  9.夫妇别姓 120  /  10.白菜 122  /  11.义战 124  /  12.常识 126  /  13.袈裟 128  /  14.红白 130  /  15.升田氏的木屐 133  /  16.典礼问题 135  /  17.文字 137  /  18.萨拉丁 139  /  19.命名 141  /  20.乌鸦 143  /  21.俘虏的命运 145  /  22.伸缩 147  /  23.云仙 149  /  24.信息化社会 151  /  第五部分 152  /  1.关于二十年 155  /  2.改变视角 157  /  3.船之眼 159  /  4.琉球馆客商信局 161  /  5.紫禁城的甲胄 164  /  6.苦瓜琐记 167  /  7.奇谈怪论 169  /  8.酒铺泡盛屋 171  /  9.新米利特组织 174  /  10.清明 177  /  11.布哈拉的劝酒文化 181  /  第六部分 182  /  1.械斗 185  /  2.重温旧作 188  /  3.落成的来历 191  /  4.我未成名时 195  /  5.三十年 198  /  6.重逢之旅 201  /  7.又一跋——《中国历史》开笔之时 203  /  8.凝视“人” 205  /  9.杂谈书库 208  /  10.学生之花甲 212  /  11.闲谈中药 216  /  12.吉川的《三国志》和我 218  /  13.史籍无载 224  /  14.认识自身 227  /  第七部分 228  /  1.托普卡帕宫珍品展 232  /  2.漫步卡帕多西亚 241  /  3.勋章 245  /  4.清代工艺 247  /  5.生前交代 250  /  6.药 252  /  7.向往慈悲 256  /  原载一览
摘要
    黄屋瓦鳞次栉比、红墙万里的紫禁城一转身成为故宫博物院。
     ――紫禁城。唯有让人毛骨悚然的梦魇。与黑洞洞的夜空相比只剩下那令人恐惧的噩梦。
     这是芥川龙之介描写紫禁城的名句,不禁仅让人浮想联翩,仿佛这世间就如巨大鬼神一般。
     明成祖永乐帝修建的这座紫禁城迄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1644年清王朝入主中原并迁都北京,把明朝的紫禁城摇身变为自己的皇家居所。历经战乱、火灾而严重受损的承天门改名为天安门,明清两代王朝的中枢都居于此。
     辛亥革命后中国从此便无皇帝,因此紫禁城这座皇家宫殿便只保留宫殿之意,改名为“故宫”。据史料记载,因“故”字容易让人有思慕故乡、故国之意,有人认为应避讳此义而改名为“废宫”。无奈“废”字又给人荒废、颓废的印象,最终紫禁城更名为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所藏文物多是明清两朝皇帝的珍藏品,当然还收藏了一些古代文物。但皇帝们的收藏品却未必是那个时代至高无上的精华。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学者多数认为明代并不是绘画的时代而是一个工艺繁盛的时代。对此我也有同感,当时特别是宫廷画家颇为不济,明代绘画可圈可点的怕是只有以苏州为中心的民间画家。虽生气盎然,但有时又因充满生气而略显俗气。色彩运用上秉承元代的染色技术,因此诞生出绚烂夺目的五彩陶瓷(彩瓷)。
     文物的艺术造诣可以让我们察知当时政治上的腐败程度。到了政治混乱的明末,文物也开始落寞凋零。这种连锁反应在制作工艺品中尤为突出,如明末景德镇陶瓷的颓败之象几乎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清代作为前明的继承者勉强地维持着传统,又因政治稳定呈现一副复兴者的姿态。景德镇也得以再兴,藏应选、年羹尧、唐英这些优秀的督陶官受皇帝委派制造出了出类拔萃
     的官窑作品。
     处于黄金期的清王朝不惜重金制造名器,不仅是景德镇的官窑,紫禁城内还设置了制作漆器、玻璃器、珐琅器、家具、玉器等的工房。虽然是制造宫廷生活所需之物,但这一小撮宫廷人竟是如此奢华,不禁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抵触感。这些高超的技艺逐渐渗透到宫廷之外,给民间匠人带来积极影响。因此不要把宫廷接近看作另一世界,毕竟制作器物的主要还是那些生活在宫廷外的匠人。为匠人们提供充分的资金和时间让他们在创意上下功夫,我们窥视到故宫文物背后的当时社会的富裕。清代文物的特点是追求很好精致,前代单纯明快、倜傥的特点逐渐黯淡失色,过于追求工艺化,虽精巧却欠缺力量,不久便隐现颓败之色。
     接触故宫文物可以让我们遥想当时宫廷生活的神秘与特殊,还能够领略历史巨涛,感受那个时代匠人的气息,俯首便能聆听到文物对我们的无言诉说。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