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东眺西望/陈舜臣随笔

东眺西望/陈舜臣随笔

  • 字数: 120千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 作者: [日]陈舜臣
  • 出版日期: 2018-07-01
  • 商品条码: 9787514616934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8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东西南北,无论举目何方,历史人物均会浮现眼前。 东眺西望,环视四方,感怀历史,以史为鉴。 这是一本俯瞰“世界历史”之书。 人们在感到危机时,就会回顾历史,思考古今东西方人类的步伐,在世界范畴内进行思考。 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伊朗,以及中国、美国、俄罗斯…… 陈舜臣在捕捉古今东西、俯瞰世界历史的同时,探索人类行为,思考未来。“东方之光”“欧洲的光与影”“草原风暴”“亚洲的解放”“爱琴海的东与西”等20篇随笔轻松易懂。
内容简介
古今中外,人类上演着各种历史活动,文明的浪潮不断交替。陈舜臣先生的随笔,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可读性,还有双重文化的意蕴。在《东眺西望》中,他以优美的文笔描述了全球历史和文化,从大航海时代开始,到秦始皇陵兵马俑,再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文字清浅如水,读之顿觉眼口生香,如挹纸上。20篇随笔小文,均以全球视角审视过去,展望未来,探索人类睿智与历史印记。
作者简介
陈舜臣,日本著名作家,日籍华人,1924年出生于神户。1961年以《枯草之根》荣获第七届江户川乱步奖,开始在日本文坛崭露头角,四十多年来始终创作不辍,作品达一百七十多部,写作范围涉及推理小说、历史小说、现代小说、随笔游记等领域。
目录
目录 001  /  东方之光——亚洲大航海时代 015  /  追问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现代 028  /  茶叶改变世界——美国独立与茶叶 041  /  人类的步伐永无止境——“史前史”的厚重 054  /  无尽的宝库——“遗丘”和黏土板文字 068  /  光荣的起点与继承——从希腊、罗马至伊斯兰 081  /  神奇的魅力——印度史的源流 095  /  点与点之间——中国古代史之谜 109  /  塔什库尔干与阿拉穆特——两个伊斯玛仪教派 122  /  欧洲的光与影——不可思议的二重奏 135  /  分裂与断裂的背后——“大唐之春”前史 148  /  连接东方与西方——拜占庭与蒙古之后 161  /  草原风暴——游牧与定居的大戏 174  /  岁币的功能——填补文明的落差 188  /  通向南海之路——中国文献中的东南亚 202  /  近代欧亚——虚报风说书的背景 215  /  亚洲的解放——亚洲青春期的两位巨人 228  /  事件与信息传递——鸦片战争与日本开国 241  /  爱琴海的东与西——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意识 254  /  历史的节点——在现代史中生活 267  /  初版后记 271  /  文库版后记
摘要
    伊斯兰与伊比利亚半岛
     亚当?斯密说,15世纪末发现美洲和开辟绕过好望角前往东印度的新航线,是人类历史上伟大、最重要的事件。美洲大陆本有原住民,所以“发现美洲”这种说法确实明显带有欧洲中心主义色彩。不过,这两件大事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分。亚、非、美三大洲因此与欧洲连为一体,人们看到了他们各自所熟悉的“世界”之外的世界。
     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国――西班牙和葡萄牙,拉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正如瓦斯科?达?伽马在印度的那句话――“我们是来找基督徒和香料的。”――所指出的,驱使他们行动的,包含物质和精神双重动力。
     然而,大航海是有前史的。无限地向前追溯可能没有尽头,但1 5世纪初,明朝郑和前往西亚和非洲的大航海,无论如何都不容忽视。早在发现好望角航线9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就开始了。第七次,即最后一次出海,于宣德六年(1431)出发,宣德八年(1433)返回。如果从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算起,也要比西方大航海早60多年,或许应该将其视为大航海时代历史的一部分,而不是其前史。
     8世纪上半叶,伊比利亚半岛成为伊斯兰帝国版图的一部分,很长一段时间内属于伊斯兰文化圈。虽然伊比利亚半岛的伊斯兰帝国(欧洲多称撒拉逊)在蒙古西征之前已经开始分裂,但小君主国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5世纪,直到基督徒发动收复失地运动。有人认为,伊比利亚半岛向新世界扩张也是借了该运动之威势,所以他们的扩张才带有浓厚的传播基督教信仰的十字军式色彩。然而,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受伊斯兰文化影响长达800年之久的伊比利亚半岛的基督徒,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其他世界”的生活,因而即便是绕过好望角到达了印度,也知道应该如何与居于该地的异教徒打交道。美国对于他们来说的确是新世界,但东方的印度则未必如此。在那里,他们与他们熟悉的穆斯林商人之间,发生了火星四溅的商战.
     郑和下西洋
     瓦斯科?达?伽马炮击并占领的印度加尔各答,正是郑和自第一次下西洋开始就必经之地。这不禁让人想起郑和虽然是出生于云南的中国人,但同时也是穆斯林。人们发现了他父亲的坟墓,据墓志记载,他父亲姓马,字哈只。郑姓是明成祖(永乐帝)赐予郑和的姓氏,现在我们知道了他本来姓马。中国的穆斯林中姓马的占绝大多数,“马”是取“穆罕默德”的开头部分发音而来的。此外,郑和父亲的字哈只也并非特有的名字,而是授予有过赴麦加巡礼经历的穆斯林的称号“哈吉”的汉语音译。事实上,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虽然没有亲自去麦加巡礼,却从船队成员中选出七名穆斯林,命他们前往。
     如果将郑和下西洋算作大航海时代的前史的话,这部前史堪称辉煌。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南京宝船厂建造的宝船长44丈(约150米),宽18丈(约62米)。经专家计算,相当于如今8000吨级的船舶。这样的大船一共建造了62艘,载官兵27800多人。不过,有很多史学家对这个数字持怀疑态度,甚至这一数字夸大其实的说法已成通说。然而,1957年南京郊外的宝船厂遗址出土了巨大的船舵,从舵的大小来看,《明史?郑和传》中的记载应无夸张粉饰之处。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