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天下在河上:中国运河史传

天下在河上:中国运河史传

  • 字数: 23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蔡桂林
  • 出版日期: 2018-08-01
  • 商品条码: 9787567588202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6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中外有名江河史传丛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历史书或地理书,也不是旅游指南,而是以中外有名江河为“传主”,以跨学科的视野,系统地呈现中外江河活态历史。在历史的进程中,江河与人类发展有着普遍而深刻的联系,重新认识和理解它们也即重新认识和理解人类自身的发展历史。中国运河比巴拿马运河、基尔运河、苏伊士运河、莱茵河-多瑙河运河、南运河、伊利运河全部加在一起还要长,比有“运河之王”之称的土库曼运河长400多公里,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运河之冠。《中国运河史传》凝望中国运河的大开大阖,倾听中国运河的大喜大悲,呈现中国运河的大壮大美,是一部全方位记录中国运河开凿、发展、演变的史记,是一篇宽视角展现中国运河文化生成、升华的纪实,是一幅多维度描绘中国运河磅礴壮观的画卷。
内容简介
“中外江河史传丛书”第一辑拟于 2018 年年底前推出《长江史传》、《黄河史传》、《运河史传》三册。《运河史传》拟分为“运河源头”、“大河横流”、“国之根本”、“横空出世”、“鼎盛年代”、“渐退渐远”、“至真千里”几大板块。
作者简介
蔡桂林,文学硕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著有《文学的当代思考》、《炎黄天梦——中国航天 40 年纪实》等,先后获得第五届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优秀成果奖、2004 年中国新闻奖、2004 年度《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等。韩建民,教授,理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专业博士。著有《中国科学技术通史》、《晚清科学图书出版研究》等。
目录
引言 九州水网梦
第一章 运河源头
第一筐土
挖过长江去
战神的翅膀
大河助统一
赭衣血泪
万人穿漕渠
第二章 大河横流
“广通”出关中
二百五十万亡灵
炀帝下扬州
运河五千里
功过葬雷塘
第三章 国之根本
水上博览会
事去唯水留
天下在河上
河市乐
第四章 横空出世
河覆南宋
决战会通河
短暂的海运
京杭大运河
第五章 鼎盛时代
功漕神
水上漂来北京城
苏禄国王
心忧在河
利玛窦的体验
第六章 旷世绝响
文化之光
代变风移
鸿爪一痕
一腔无声血
波浪为程
水孕京剧
第七章 渐退渐远
风雨飘摇
最初的断航
步步消退
心中的痛
永远的怀想
第八章 至珍千里
淮海论要地
灵性江南
苏为大
天堂水
摘要
    第一筐土
     隆冬。一个没有月亮的深夜,两个黑黝黝的影子闪出了渭水中游以北的周王城东门,骛骛疾奔,??碎跑,消失在黑暗中。
     这两个黑黝黝的影子正是周王古公直父的两个儿子。
     伟大的母亲姜原在野外踩巨人脚印后受孕所繁衍出的周人传十二代至古公直父,占据岐山一带。这里土地肥沃,适宜耕种,连苦涩的野菜也如饴糖一样甜。古公直父在这方土地上开良田、设官吏、筑城邑、营宫室,逐渐强大起来,被尊为周太王。
     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随着古公?父的老迈,继位问题被提上了周王室的议事日程。
     周王朝吸取商代“九世内乱”的教训,确定了父王死后嫡长子承位的礼制原则。但长子太伯认为三弟季历更贤达、更全面、更出色,由他继承周国王位是周国之幸,也是黎民之福。可是,这不合神圣不可动摇的礼制。太伯几次向父王恳请,都被父王否定了,而且绝无商量余地。无奈之下,太伯想到了出走。
     太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二弟,仲雍欣然:“我跟长兄走。让小弟了无牵扯,一心治理好他的王国。”
     仙风道骨的长子太伯、兰心蕙性的次子仲雍选择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躲过卫士和宫廷所有人的注意,直奔向东。
     他们一路向东,然后向南、然后再向东,长风浩浩,衣袂飘飘,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奔走了两个多月,他们在一片接近不同于周部落景象的荆蛮之地停下了奔走的脚步。
     太伯停驻的“荆蛮”是哪里?司马迁在《史记》中只给出了一个大概――泛指东南地区。东汉的赵哗第一次做了确认:“太伯祖卒,葬于梅里平墟。”(赵晔:《吴越春秋》)。赵哗带出的新问题是“何处是梅里”。《皇览》做出了精准的确认:“太伯冢在吴县北梅里聚,去城十里。”《后汉书》中说得更清楚:“无锡县东皇山有太伯冢,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旧宅、井,犹存。”
     平原和湖湾上生长着茂密的绿色植物,河流随心所欲地在低处徜徉,在朝霞中苏醒的动物们引颈长鸣。雨过天晴后,又有新的生命睁开清纯的眼睛……梅里,一切自在,一切生机勃勃。
     这片动植物充裕的土地上生活着古越族的一支,他们赤身裸体,断发文身,以巢为居,以洞为室,与中原的信仰和风俗大不相同。
     入乡随俗。太伯、仲雍与土著人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周人是农耕技术一流的部落,先祖后稷“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之”(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帝尧任命他为“农师”。太伯兄弟将地处黄河流域的周部落的优选生产力和优选农耕文化带到梅里,几年间就使梅里谷丰户殷了。
     接着,他们组织殷实起来的梅里人开始最初的城镇化建设――筑城(称“吴城”)。他们按照记忆中周王城的布局形制、民居格式来建房造屋。于是,梅里的土著人逐渐走出了巢穴和土洞,成了吴城居民:“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赵晔:《吴越春秋》)
     太伯和仲雍赢得了梅里土著的信任,太伯被一致推举为君长:“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吴勾,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就这样,吴国在中国的历史上横空出世,在太湖之滨诞生。有了吴国,以梅里为中心的这块土地凝聚起了日后影响华夏历史的巨大力量。看起来是两个周人的偶然到来,事实上却是流淌在中华大地上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历史性相遇。这样的相遇一定会结出非同凡响的硕果。
     梅里地势低洼,一遇小雨就容易内涝;逢大雨则吴城遭淹,成泽国。如果有一条泄洪渠道,在大雨时将积水排人太湖,在干旱时引太湖水来梅里,以备民之旱涝,行舟楫之便利,梅里一定会更昌盛。
     P7-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