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新红利 赢在下一个四十年

新红利 赢在下一个四十年

  • 字数: 16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作者: 滕泰,刘哲,张海冰
  • 出版日期: 2019-05-01
  • 商品条码: 978752070900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角度,剖析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原因,分析当前经济状况;结合新经济的兴起,提出软价值概念,探寻产业升级转型之道;分析如何正确认识和实施供给侧改革,并对未来中国经济状况做出展望。
第一部分着眼红利褪去后的中国经济,分析目前的复杂性与新特点。第二部分打破对互联网等新经济的质疑,提出再造新红利,必须认识到软价值、软产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提出,促进传统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借力新经济,发展软产业。第四部分总结供给侧改革在实践中的问题,提出改革要点。第五部分以万博新经济研究院的数据为依据,分析各省营商软硬环境,聚焦优势、短板,助力地方发展。第六部分分析中国经济未来的结构、风险与机遇等。
作者简介
  
目录
序言下一个四十年,中国经济的新红利在哪里/001
第一章红利褪去的中国经济/001
第一节中国经济的企稳与结构转型/003
一、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003
二、“去产能”扩大化扭曲供给结构/004
三、从“金融收缩”到“金融扩张”的时滞/005
四、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与风险点/007
五、经济阶段性企稳的前提条件/008
第二节中国会不会上演“失去的20年”/009
一、中国经济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009
二、会不会上演“失去的20年”关键看国内改革能否再造新红利/010
第三节中国经济会“滞胀”么/013
一、中国经济有“滞”无“胀”/014
二、原材料价格对物价的实际影响小于直观现象/014
三、成本上升若不冲击物价,必然冲击投资/015
第四节影响民间投资的深层次原因/017
一、企业的发展很难独立于宏观环境/017
二、各种成本持续上升/018
三、断贷与融资成本冲击/020
第五节当总需求刺激效应递减/022
一、需求管理的思想由来——从西斯蒙第到凯恩斯/022
二、中国的需求管理政策/023
三、总需求刺激效应递减/024
第六节中国经济周期的复杂性与新特点/027
一、新时期经济周期的复杂性与新特点/027
二、决定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是供给结构的变化/028
三、中国本轮经济下行的本质原因:供给结构老化/029
第二章再造新红利,观念先突破/033
第一节互联网和金融是否创造财富/035
一、新“大帽子”——子虚乌有的“虚拟经济”/035
二、新实体经济——从反击、防御到逃跑、出卖/036
三、软价值时代——切勿用昨天的理论管理今天/038
第二节软财富的新源泉和价值新规律/042
一、软财富的新源泉/042
二、如何衡量软价值/044
第三节把握新经济的软性特征,创造软价值/047
一、新经济的软性特征/047
二、有效价值投入因子:软价值的第一个创造阶段/048
三、传播群体广度和软价值乘数:软价值的第二个创造阶段/050
四、软价值实现的弯曲路径/051
第四节软资源——抢占全球价值创造制高点/053
一、新时代全球财富创造和分配的主导要素/053
二、如何培育软资源,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055
第五节以人民为中心,从国富到民富/057
一、福利原则:财富越向民营和家庭部门倾斜,人民福利越高/057
二、效率原则:利益越直接,财富增长效率越高/058
三、二战以前的全球财富结构:以民营企业和家庭所有为主/060
四、二战后国有财富的扩张及影响/061
五、以人民为中心,追求民富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063
第六节深化产权改革的认知前提/065
一、如果瓜分他人财富“天经地义”,谁还去创造新财富/065
二、不尊重私有财产权,必然陷入产权改革陷阱/068
第三章借力新经济,创造新红利,跳出传统经营困局/071
第一节软性制造——重新定义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道/073
一、软性制造:新时代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大趋势/073
二、制造业的商品软价值系数/075
三、软性制造:重新定义制造业,满足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076
四、实施软性制造战略:新时代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道/077
第二节软价值战略——美国从贸易逆差中赚取利益的秘密/079
一、中国只赚顺差,而美国公司赚钱/079
二、硬价值企业困难,软性制造赚钱/080
三、软性制造的两阶段/080
四、学习美国企业提升软价值/081
第三节软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选择/084
一、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不平衡性与产业结构的新特点/084
二、软硬产业的“八二定律”:挣脱自然资源束缚的经济发展新趋势/085
三、大力发展软产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长期必然选择/087
第四节软企业战略:以小米为例/092
一、先有公众价值,后有盈利模式/092
二、消费者也是价值创造者/094
三、通过弯曲、立体的路径实现价值/095
四、高度重视软资源/097
五、以“快”应对“不确定”/098
六、抓住核心人才这个“理想黑体”/099
第五节站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新起点——以中美竞争背景下的信息产业发展为例/101
一、站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起点的中美信息产业竞争/101
二、放松技术供给抑制,加大技术驱动力/103
三、中国信息产业的结构升级之道/105
第四章只有推进真改革,才能再造新红利/109
第一节不能用供给侧管理代替供给侧改革/111
一、“去产能”扩大化及其影响/111
二、“去产能”扩大化的本质——刀刃向外、层层加码的供给管理措施/112
三、衡量供给侧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13
第二节深化制度改革,发掘供给潜力/115
一、制度改革是经济增长的条件/115
二、如何形成富有财富活力的制度供给/115
三、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制度潜力/117
第三节加快产权改革,释放制度红利/121
一、改革如何突破既得利益者的障碍/121
二、改革必须突破保守思想和旧价值观/123
三、不能把产权结构视为分配机制/124
四、理想的产权关系形成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角色/125
五、多元化的市场化改革和市场化交易是产权改革的关键/126
第四节全面减税激发企业活力/128
一、临界税率的影响因素/128
二、中国税负是否接近了“临界税率”/130
三、若减税力度的进度低于预期,经济效果会打折扣/131
四、大力度减税,提升经济持久动力/132
第五节按要素边际报酬分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134
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增长/134
二、要素占有及要素报酬分配的公平性与中等收入群体扩大/135
三、以“要素贡献和边际报酬”为核心的收入分配机制/138
第六节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重在疏经络、降成本/141
一、金融体系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141
二、金融去杠杆的反思:监管政策也要选择合适的时机/143
三、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疏经络、降成本/144
第七节深化民生领域供给侧改革,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以医疗产业为例/147
一、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147
二、医疗供给质量偏低,供给价格形成机制扭曲/148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医疗行业难题/149
四、构建“三维医疗评价体系”和医疗行业退出机制/153
五、围绕医护人才培养,多举措激发医者活力/154
第五章找准新时代地方政府定位,发力营造新红利的营商环境/157
第一节既要重视硬环境,更要在软环境上实现新突破/159
一、软环境:中国的新区、高新技术区要向硅谷学什么/159
二、软环境建设:老工业区转型的关键/161
三、在软环境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的政策建议/162
第二节中国营商环境全景透视/165
一、各省级行政区的营商环境呈现出显著差异/165
二、各省级行政区硬环境的差距在缩小,软环境的差距有拉大趋势/166
三、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技术、人才三大软环境优化是关键/167
四、东部领先省级行政区营商环境竞争激烈,不日进则日退/167
五、中部崛起具备了一定的营商环境基础,龙头效应已显现/168
六、西部地区呈现“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169
第三节聚焦营商环境的优势与短板,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发展/170
一、东北振兴:艰难转型中的营商曙光/170
二、能源重化省份:由硬到软的蜕变/171
三、硬资源配合软环境,沿边省级行政区的后发优势有望显现/171
四、河南、海南独特优势未充分发挥,改善营商环境,“两南”经济有望实现质的突破/172
五、云贵高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软硬环境均大有可为/173
六、沿海地区硬环境更具优势,闽津鲁软环境改善仍有潜力/174
七、西部龙头陕川渝,营商环境提升在行动/175
第四节优化营商环境,需直面企业的关切点/176
一、因地制宜,补齐硬环境短板/176
二、精准施策,提升软环境/176
三、改善政策环境,提升营商便利度/177
四、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企业优选的定心丸/178
五、全面、客观、科学评估营商环境,补短板精准施策/179
第五节31个省级行政区营商环境指数排名/180
第六章前景展望/185
第一节中国经济展望:风险、结构与未来/187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联系是割不断的/187
二、我们处于周期的哪个阶段/188
三、房地产这头“灰犀牛”还在我们身边/189
四、传统工业化的“列车”越开越慢/192
五、下一班列车是那些新经济和软产业/194
六、深化改革后,有望企稳的经济增速水平/195
第二节产业升级与城市未来/197
一、新时代城市发展中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197
二、未来,城市是一个逐渐软化的过程/200
三、新经济与城市未来/203
第三节后工业化时代就业新特点/207
一、后工业时代是一个软价值时代/207
二、后工业时代的就业“大迁移”/208
三、新技术革命下就业的软性特征/210
后记后工业化时代的经济理论创新——为了下一个四十年/215
附录新供给主义宣言/223

摘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