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机关功课51讲

机关功课51讲

  • 字数: 2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作者: 张传禄
  • 出版日期: 2019-04-01
  • 商品条码: 978722914014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2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刚刚拿到稿件,看到“机关”二字,以为要么和市面上的官场小说一般厚颜黑心,要么如理论一般让人昏昏欲睡,然而开篇一句话“做人当如篮球,谁都争,谁都抢,谁都喜欢你;而不能似排球,你打过来,我推过去,谁也不要你”不禁拍手叫好,勾起了我继续阅读的欲望。 “智慧型机关干部应该是‘上面有人调,下面有人要,领导喜欢用,测评得高票’” “有经验的机关干部,在接受领导交代的任务后,不是匆忙动手,而是首先把领导关于此项任务的真实意图搞清楚,把任务的性质、目的、要求搞清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 整整一下午,我如隔绝了尘世般沉浸在张传禄老师的机关之道中,有顿悟,有慨叹,有哑然一笑,更有醍醐灌顶。就这样,未见其人,先品其文,10课51讲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所思,有所悟,愿入其门,想探其道。我想,好书的魅力就在于此吧。 如果说为人处事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修行的功课,那么这本《机关功课51讲》就是给打算、即将或者已经进入机关单位工作的你量身制作的精神食粮。当然了,如果你是企事业单位员工,这本书里面的处事智慧依然适合你。 文字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好书共享,值得收藏,推荐你品鉴!
内容简介
《机关功课51讲》是一本写机关工作人员工作方法的作品。张传禄老师以自身30多年从基层到总部各级机关的亲身经历为线索,为我们讲述了做人做事的诀窍。基层看政绩,机关重素质,在作者看来,机关干部作为领导的助手,若不会与领导相处,就得不到领导的信任和重用,纵使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也必然陷入怀才不遇的沼泽而难以自拔。因此,既要密切联系领导、坚决服从领导,也要真诚尊重领导、竭力成就领导,更要虚心学、善于约束领导,这种纵横有道的相处哲学既能指导“新机关”尽快入门,又能帮助“老机关”全面提高。 除了与领导、同事相处的门道,《机关功课51讲》这本书还遍谈写文、办事、参谋的要领,内容详实,事例经典,全书没有假大空,拒绝厚黑学,让你在学习、思考的道路上堂堂正正地成为高层领导欣赏,中层领导提拔,基层领导喜欢的智慧型机关工作人员。
作者简介
张传禄,山东省临朐县人。曾任炮兵指挥学院政治部主任、防化学院政治部主任等职。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1次被评为“全军优秀党务工作者”。 2003年前,发表理论文章、新闻稿件、报告文学近千篇,在省(部)级及中央级单位组织的优质文章评选中诸多获奖。2004年以来,先后出版《机关的机关》、《机关的机关:升级版》、《机关的机关:高端讲座》《实用机关学》、《机关正能量:机关纪律与规矩》、《机关工作实务:办事办文办会》等专著,畅销不衰,创建图书市场《机关的机关》系列品牌。 近年应邀为国家(省市)党政军机关和清华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国防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和诸多企事业单位授课,广受好评。2010年被清华大学聘为荣誉班主任,2015年被航天指挥中心聘为客座教授。
目录
序  言 我把精品献给你 拒绝厚黑学,传递正能量 第一课  会与领导相处 第1讲  密切联系领导2 第2讲  坚决服从领导7 第3讲  真诚尊重领导11 第4讲  竭力成就领导21 第5讲  虚心学35 第6讲  善于约束领导43 第二课  掌握办事要领 第7讲  按领导意图办 52 第8讲  按规定程序办58 第9讲  按工作职责办 60 第10讲  大事要细办 62 第11讲  急事要慢办 65 第12讲  轻事要重办 70 第13讲  熟事要生办 74 第14讲  难事要易办 78 第15讲  生事要熟办 81 第16讲  特事要特办 84 第17讲  有事要快办 91 第三课  贵在能参善谋 第18讲 胸怀全局想问题 96 第19讲 抓住重点出主意104 第20讲 着眼实效搞谋划 111 第四课  练就生花妙笔 第21讲 笔杆子创奇迹 118 第22讲 把公文写成美文124 第23讲 做到精心起草 146 第五课   提高讲理水平 第24讲  把大道理讲小150 第25讲  把深道理讲浅154 第26讲  把老道理讲新157 第27讲  把空道理讲实161 第28讲  把冷道理讲热167 第29讲  把硬道理讲软170 第30讲  把歪道理驳倒173 第六课   创建人脉磁场 第31讲  会搞人际关系 180 第32讲  善于合作共事 186 第33讲  铭记协商二字 188 第34讲  警惕文人相轻 192 第35讲  谨防过河拆桥 195 第36讲  提升服务质量 198 第37讲  讲究协调方法 205 第七课  养成良好习惯 第38讲  守规矩的习惯 214 第39讲  善思考的习惯 217 第40讲  爱学习的习惯 222 第41讲  严保密的习惯 230 第八课   把握创新方法 第42讲  观察有新视角 238 第43讲  调研有新思路 249 第44讲  督查有新方法 256 第45讲  思维有灵活性 264 第九课   锤炼高尚品格 第46讲  做贤能不做小人 272 第47讲  做清官不做贪官 277 第48讲  做人才不做奴才 286 第十课   登上成功快车 第49讲  把单位当家建 292 第50讲  干一行精一行 295 第51讲  优化自己才能 301 后  记 310
摘要
    认真分析一下文字材料的历史,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无论是实用文章,还是文学作品,有的写出来后影响非常之大,甚至流传千古,成为千古绝唱。从典型材料来看,如写祖逖的“闻鸡起舞”,写孟子母亲的“孟母择邻”,写匡衡的“凿壁偷光”,等等,这些故事虽已流传了几千年,家喻户晓,但还是会不断地流传下去。就从“建议”类的公文说,如李斯的《谏逐客书》、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等,都是历史上的名篇,一两千年流传不息,代代相传,其中蕴含的思想到现在人们还在引用。 当然,也有一些文章,写出后没有引起人们的任何重视,甚至一出手就无声无息了。很多人都去过故宫,故宫墙上写了许多万寿无疆赋,那是给慈禧太后祝寿时写的,仔细看一看那些赋,文字写得非常华丽,对句非常工仗,写得也非常好。又写在墙上,那么多人到故宫去,应该说广告面是很广了,可是到现在为止,却从没有听到哪个人说,故宫里的万寿无疆赋有哪一篇写得好。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我们认真研究就会发现,文章反响大小、影响远近的根源,关键看是不是触及了问题,是不是针对一定的问题去写。凡是触及问题的,影响就大,流传就远,反之则无病呻吟,有的只是华丽的词藻,有的只是庞杂的材料。不针对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人们读过之后,根本不知道作者在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没有思想,没有观点,没有灵魂,就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所以,我们要把公文写成美文,就要敢于触及问题。 首先,触及的问题越尖锐、越突出,引起的影响就越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一项工作或一个社会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很突出,矛盾很尖锐,大家觉得迫切需要改变,需要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人针对这一问题拿出好的经验,提出好的办法,马上会使人豁然开朗。而且触及的问题越尖锐,针对的问题越突出,引起的影响就越大。比如,一段时间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对领导作风,对领导机关的工作作风,对文风、会风、话风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意见很大,甚至深恶痛绝。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研究制定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把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等原则要求具体细化,使上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并率先垂范,付诸行动。在国内国际引起强烈反响,获得高度赞扬。 其次,触及的问题涉及范围越广泛,引起的反响就越强烈。实践证明,一篇文章触及的问题如果是针对某个人的,只能引起当事人的反应;如果是针对某个单位的,就会在这个单位引起反应;如果是针对一个行业的,就会在这个行业引起反应;如果是针对整个社会的,就会在整个社会引起反应;如果是针对人类普遍存在的,就会对整个人类产生影响。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出现了两种思想倾向,一种认为我们能够迅速地消灭敌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对抗日战争的进程抱着盲目乐观的态度,这一种倾向被称为“速胜论”;另一种认为敌我力量悬殊,武器装备、资源对比太明显,我们不可能战胜敌人,硬拼是会亡国的,对前途充满了悲观,这一种倾向被称为“亡国论”。面对这两种主张,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对各方面的力量进行了对比和客观分析,明确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的持久的人民战争,但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我们的!这就是有名的光辉篇章《论持久战》。 据程思远回忆,的《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是克敌制胜的优选战略方针,并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介石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参见程思远:《我的回忆》,华艺出版社1994年版)。《论持久战》这篇光辉文章,使全国人民认清了形势,明确了我们的优势,更加清楚了敌人存在的劣势,懂得了如何利用我们的优势打击敌人的劣势,扭转战争的形势,化不利为有利,为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鼓舞了人们的士气。举国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抗战八年,终于取得胜利,使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 再次,触及的问题越难解决,在历史上反复的次数越多,影响越长远。有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流传已经一千多年了,到现在还在传诵,为什么它有那么强的生命力?因为这首诗针对的有些人不珍惜劳动人民汗水的现象还广泛存在着。正因为“舌尖上的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心痛,所以人们还经常举出这首诗来教育大家。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