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8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8

  • 字数: 468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 出版日期: 2019-03-01
  • 商品条码: 9787030599971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16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1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研究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研究,连续、动态地跟踪和度量北京科技创新发展的进展情况,分析影响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科学、客观、公正评价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成效,进而探索和完善建立一套具有"首都特色"的科技创新发展指数。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研究主要包括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和2005-2010年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指数测算两个部分。指数测算又分为纵向比较指标体系和横向比较指标体系。纵向比较测算了2005年至2010年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得分;横向比较是由两个层次指标构成的国际城市科技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作者简介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Capit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y,CISTDS)成立于2011年8月,由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发起,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为秘书长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承建,是立足首都、服务全国的新型智库。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旨在围绕“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不错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探索服务和利用首都智力资源的体制机制,为北京乃至全国城市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知识支持和战略支撑。
目录
目录
总论 3
指数篇
第一章 导论 11
第一节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体系及完善 11
第二节 新时代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数据、新数据、解数据 15
第三节 “三新”聚力,引领全国科技创新 17
第四节 五力齐发:推进新时代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21
第二章 创新资源 24
第一节 人才储备先降后升,R&D人员占比呈减少态势 25
第二节 创新主体中R&D人员占比止降转升 25
第三节 万名从业人员中高端人才数持续创下新高 27
第四节 R&D经费投入强度保持较高水平 28
第五节 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比先升后降 29
第六节 基础研究投入连创新高 30
第七节 企业R&D经费投入保持增长,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则呈减少趋势 31
第八节 每万名高校和科研机构R&D人员使用的企业科技经费额波动较大 32
第三章 创新环境 33
第一节 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34
第二节 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不断加速,创新活力加速迸发 34
第三节 人均科普专项经费不断上升,科普资源日益丰富 36
第四节 人均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创新高 37
第五节 城市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改善 37
第六节 地均城市轨道交通里程达新高,新技术提供智慧畅行新选择 39
第七节 国际技术转移不断增多,外资研发机构数创新高 40
第四章 创新服务 43
第一节 信息化指数先升后降 44
第二节 共享资源价值逐步增加,仪器资源实现开放共享 45
第三节 技术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接近2 000亿元 46
第四节 在孵企业数增长近三成,毕业企业创新高 47
第五节 独角兽企业占比稳居全国第一 48
第六节 创新创业热情持续高涨 49
第七节 金融服务不断加强,创业板上市企业接近百家 50
第八节 创业投资平稳上升,企业融资环境持续优化 52
第五章 创新绩效 54
第一节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直线增长,技术合同市场成交近4 000亿元 55
第二节 国家科学技术奖近八十项,北京再添一位优选奖得主 56
第三节 经济增长保持稳定,第三产业占比超八成 56
第四节 “三城一区”经济增量占全市比重稳定在27%以上 58
第五节 新经济成长迅速,供给侧改革深化 59
第六节 节能降耗目标完成,煤炭消费继续减少 59
第七节 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贡献颇丰 60
第八节 技术输出能力增强,着力服务外部市场 61
第九节 优质校企资源丰富,创新引领作用显著 63
附录1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指标解释及资料来源 65
附录2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测算方法 77
创新治理与实践篇
第六章 “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北京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研究 8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81
第二节 相关理论 82
第三节 数字经济驱动地区创新发展的模式研究 84
第四节 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现状测度 85
第五节 北京数字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分析 87
第六节 结论 88
第七章 大学城创新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90
第一节 大学城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 90
第二节 不错大学城建设标杆 93
第三节 大学城创新管理体系建设路径 97
第八章 “高精尖”产业培育: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点—线—面”产业服务体系 10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01
第二节 “高精尖”产业的两大特点及其发展的三大特征 102
第三节 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高精尖”产业培育路径 104
第四节 政策建议 108
第九章 北京基金小镇打造生态金融城的实践与探索 110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10
第二节 北京基金小镇建设举措 111
第三节 启示 115
第十章 特大城市功能变迁中产业疏解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117
第一节 北京存量产业调整疏解的困境与因素解析 118
第二节 新形势下北京产业疏解的风险识别 120
第三节 结合城市功能转型,破解北京存量产业调整退出困境的对策路径 122
第十一章 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政策问题与对策研究 126
第一节 北京科技创新政策制定情况与效果 126
第二节 北京科技创新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28
第三节 对策建议 130
第十二章 北京培育重量高端产业集群的路径机制研究 134
第一节 高端产业的界定 135
第二节 北京培育重量高端产业集群的基础与优势 136
第三节 推动北京打造若干重量高端产业集群的路径 139
协同创新与发展篇
第十三章 全球视野下的北京开放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145
第一节 国内外开放创新的近期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145
第二节 北京开放创新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原因 148
第三节 战略建议 155
第十四章 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的发展路径研究 158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58
第二节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概述 159
第三节 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的基础概况 161
第四节 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 165
第五节 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167
第十五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 169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69
第二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目标和指向 170
第三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宏观区域政策 173
第四节 主要结论 180
第十六章 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 182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82
第二节 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构建与测度 183
第三节 京津冀协同创新能力水平评价与问题分析 186
第四节 京津冀协同创新优化对策 191
第十七章 欧洲研究区对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启示 193
第一节 欧洲研究区推动创新主体跨区域创新协同的机制 193
第二节 欧洲研究区建设之不足 197
第三节 欧洲研究区经验对京津冀地区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启示 198
第十八章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北京的未来发展 202
第一节 研究背景 202
第二节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03
第三节 北京市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现状 207
第四节 北京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关键要素 209
第十九章 制造业推动包容与可持续工业发展概述 21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211
第二节 新的需求视角 212
第三节 工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创造收入、需求多样化及消费大众化 214
第四节 从需求中创造收入 218
第五节 保持持续的良性循环 220
创新评价与探索篇
第二十章 北京在全国城市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作用与不足 227
第一节 研究背景 227
第二节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的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 228
第三节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测算结果 229
第四节 主要研究发现 237
第五节 北京在全国城市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作用与不足 248
第二十一章 北京市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253
第一节 研究背景 253
第二节 “高精尖”经济结构内涵及内在逻辑关系 254
第三节 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258
第四节 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监测指标体系的测算 261
第五节 北京市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启示 263
第二十二章 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企业创新主体分析 265
第一节 北京企业技术创新的“531”结构特征 265
第二节 北京企业创新主体发展的两大挑战 268
第三节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科创中心建设的建议 270
第二十三章 2017年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情况分析 274
第一节 2017年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概述 274
第二节 2017年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特点分析 282
第二十四章 2017年众创空间发展情况分析 289
第一节 2017年众创空间发展概述 289
第二节 2017年众创空间发展特点分析 296
第二十五章 主流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对比及启示 300
第一节 营商环境的概念内涵 300
第二节 主流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300
第三节 设计思路 302
第四节 计分方法 303
第五节 数据渠道 304
第六节 衡量营商环境的核心要素分析 304
摘要
    总论
    按照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三步走”方针,到2020年,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全国,形成全国高端引领型产业研发集聚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核心支撑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支撑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此发展目标的引领下,北京市应充分发挥高端人才集聚、科技基础雄厚的创新优势,统筹利用好各方面的科技创新资源,突出重点,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国家急需的领域取得突破,全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为了积极响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号召,更好地服务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确定《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8》的主题为“高质量发展下的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本书将关注“人”在科技创新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强调高质量发展的最终检验者是“人”,从“以人为本”的视角来探讨如何建设北京科技创新中心。
    一、高质量发展下的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首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落实中央重大工作部署的要求,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适应北京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要求,深化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开辟了广阔的新空间,我们必须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坚定不移地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当前,北京市委、市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围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把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到首都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取得了积极进展。面向未来,科技创新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下北京发展的根本要求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内涵,是新时代经济工作的行动纲领和实践指南。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们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①,2017年12 月18 日至20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了“将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②,2018 年4 月23 日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提出了“要支持各地区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途径”③。这些要求为北京市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从主要经济体的发展历程看,高收入经济体都经历了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的过程,并根据所处发展环境和自身特点打造出各具特点的发展模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也要看到还有更多的国家因为没有实现高质量发展而未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今日的中国正靠前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靠前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更要深刻认识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和迫切性。与其他省市相比,北京市在经济增速换挡、产业结构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等方面更早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也更早遇到了强约束,迫切需要进一步吸收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努力适应新常态,推动首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40 年的快速发展,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突破2.8 万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接近7 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5 000 亿元,北京市在高速增长阶段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北京仍然存在,如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城乡发展存在不协调、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存在不合理、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存在不充分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发展质量不高的具体表现,必须要靠推动高质量发展来解决。
    进入新时代,首都发展开启了新的征程。我们需要摆脱过去依靠聚集功能、加大增量的外延发展模式,转变为通过合理控制区域发展规模、科学划定开发边界来实现区域的内涵式发展、集约型发展的模式,要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为核心,在城市空间结构、产业选择、资源配置上更加注重与首都功能相适应,不断提高“都”与“城”的契合性,通过减量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建设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不错的和谐宜居之都。
    (二)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有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战略谋划和实施力度靠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启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我国科技创新发生了整体性、格局性、历史性重大变革,着力催生新动能,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其全国科技创新龙头作用,支撑和引领我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是摆在北京面前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而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建设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相得益彰,彼此会产生化学作用,推动北京市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而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接近替代或部分替代传统资源、改变组合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放大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大大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和效率;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建立起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为核心内容的新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在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的同时,实现产业升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科技创新满足了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要求。
    迈向高质量发展正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会窗口,能不能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关键靠创新。创新是我国实体经济的优选短板,相当多的企业创新能力低、创新动力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效率、信息化水平和产品质量效益等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因此,需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等的投入,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掌握核心技术和主动权;需要提高创新效率,建立与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富有活力的创新体系;需要促进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等各种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催生新经济增长点,形成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改革开放后,国家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战略决策,并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路线。20世纪90 年代初,国家又制定了快速、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方针,特别是制定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注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问题,开始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五”计划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各地在实践中大都还是把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更是把“人民”摆在中心位置。新发展理念把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其重要体现。
    北京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而“人”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只有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才会迸发更多的科技创新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高质量发展对“人”也会产生反作用力,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因此,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8》的主要内容
    一直以来,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都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新的时代背景条件下,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是被提升至靠前的高度。在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将“人”的观念贯穿其中,《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8》的主题将围绕“高质量发展下的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展开,主要分为指数篇、创新治理与实践篇、协同创新与发展篇、创新评价与探索篇。每一篇分别围绕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研究层面为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一)指数篇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研究构建了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体系,连续、动态地跟踪和度量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进展情况,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了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成效和趋势。指数篇共分为导论、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创新绩效五个章节的内容。从数据上看,2005~2016 年,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增长态势明显,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总指数得分从2005 年的60 分增长到2016 年的114.44 分,总体增幅达54.44 分,年均增长4.95 分。
    从测算结果来看,2016 年北京市创新资源得分74.39 分,相比上年下降0.82 分,同比下降1.1%;首都创新环境指数大幅增长,创新环境发展良好,得分从2012 年的104.58分增长到2016 年的119.81 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创新服务得分2012~2016 年呈现上升的趋势,该指标从2012 年的91.54 分上升到2016 年的105.27 分;创新绩效得分逐年提高,已从2012 年的98.04 分攀升至2016 年的136.37 分,年均提升7.67 分。
    (二)创新治理与实践篇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推陈出新的周期不断缩短的今天,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模式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我们应遵循新发展理念,创新城市发展模式,这不仅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方式,也是提高城市宜居性和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该篇汇聚了数字经济、大学城、高精尖产业、特色小镇、产业疏解、高端产业集群等城市发展中的热点话题,系统梳理了北京市在进行科技创新发展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共分为七个章节内容。
    第六章通过对北京数字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进行测算,探索了北京发展数字经济的产业模式和路径。第七章在借鉴波士顿大学城、硅谷园区、牛津剑桥大学城以及筑波大学城的基础上,从人才、产业、平台、环境等角度对北京构建大学城创新管理体系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第八章以北京市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为例,系统梳理了管委会在培育“高精尖”产业方面的成功经验。第九章分析了北京基金小镇在建设过程中绿色规划、服务创新、保护文化以及坚决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举措,并总结了其在聚焦发展特色产业、产业与区位选择和规划建设方面可供建设特色小镇借鉴的经验。第十章以非首都功能疏解背景下北京市城六区68 家调整退出企业为案例进行实地调研,对特大城市功能变迁中产业疏解的困境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十一章梳理了自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