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民神护身符/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图说

民神护身符/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图说

  • 字数: 24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 作者: 徐丽慧 著
  • 出版日期: 2019-03-01
  • 商品条码: 9787547429921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11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流传着创世之神、英雄祖先、名工巧匠和圣贤豪杰的故事和传说。人们崇拜他们,将其作为精神寄托,并将民神形象与各类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赋予其吉祥福瑞的含义,以反映辟邪禳灾的民族心理和人们追求福祉安康的美好愿望。
目录
漫说民神
灶神
门神
八仙
观音
农业神
海神妈祖
镇鬼神石敢当
造字神仓颉
路神
山神
天神
漫说护身符
符咒护身符
压胜钱护身符
玉佩护身符
荷包护身符
金饰护身符
宝物护身符
服饰护身符
虎符
如意护身符
桃木护身符
葫芦护身符
数字护身符
五色护身符

作品赏析
主要参考书目
摘要
    民间信仰中,人们崇拜那些创世之神、英雄祖先、名工巧匠、圣贤豪杰和爱国志士,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千百年来,信仰习俗一直支配着人们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的进步,有些迷信的陋俗与行为,有的在变化,有的被淘汰。但是,传承历史久远的民俗文化,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想信仰、灵魂敬畏或是精神寄托,其存在对于人们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人都怀有良愿,希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信仰习俗无一不体现着这个主旨。
     中国民间信仰的神灵,大致分为两类:本土的和外来的。具有原发性质的民俗信仰诸神与道教诸神构成了前者;后者则主要指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佛教中的佛、菩萨和罗汉等。
     神仙是什么?按《辞海》中“神”的条目:神也叫“神仙”“神灵”“神道”。神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是人们不能理解和驾驭自然力量及社会力量时,这些力量以人格化的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反映。因此,神大致有三种类型,即神话神、宗教神和民间神祗。
     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是对世界的起源、创造、初始事件以及神的典型行为的宗教性的叙述。在某一特定的社会里,人们相信神话,认为是太古时代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并以神话为自己的信仰。中国神话中的神祗,通常形象为半人半兽,如炎帝人首牛身,西王母虎齿豹尾等。这些形象,在经典名著《山海经》中都可以看到。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神话逐渐与历史、传说互相渗透融合,加上在民间口口相传时的种种增益,神话由一粒小小的种子逐渐长成果实累累的参天巨树。《山海经》也成为具有时空穿透力的文化经典,极大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神话中的人、物、灵、兽形象丰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充满浪漫瑰丽的想象。
     神话类神祗可分为自然神、创世神与始祖神。其中,自然神有风、雨、雷、电等自然力神和日月、山川、动植物等。创世神与始祖神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创造人类的女娲、华夏民族始祖炎帝与黄帝等。
     宗教类的神祗主要指道教和佛教中的人物。道教是一个多神的宗教,它产生于汉代,源于古代的巫术和秦汉时代的神仙信仰,是上古民间信仰的整合与发展。其中仙的来源有以下几种:其一,道教根据不断扩大的体系的需要虚构而出。如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四御(玉皇大帝、北极大帝、勾陈大帝、后土皇帝祗)等道教尊神。其二,承袭、改造原始神话中的部分神祗,例如将东王公、西王母演化成掌管男女名籍的神仙领袖。其三,修饰以前道家、仙家及后来道教中的有名人士,如张道陵、吕洞宾、庄子,成为道教各路仙真与各门派的祖师真人。其四,附会历史上的名人,如汉武帝、东方朔,使之也加人了庞杂的道教神仙阵营。
     “佛”这个字在世俗人心目中是一个吉祥的字眼,所谓“心中有佛”是也。佛的哲学含义是积德行善,让人解脱苦难,其实佛教人生观所昭示的就是纳福祈祥。例如自唐代以来,对观音菩萨的信仰日盛一日,正是因为其方法之简单,所以深入人心。据说遇难的人只要口念“观音菩萨”,观世音便会前来解救。在民间传说中,观音经常以种种化身解救众生,《大智度论》中便说她“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与一切众生苦”。
     民间还根据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创造了大量的神道。人们出于祈财运、求吉祥心理而膜拜的福禄寿三星,奉祀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门神、灶君、城隍土地以及婚姻、生殖之神,加上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祖师神,民间传说包括小说笔记里任意虚构的山精水怪、散仙异人,组成了极其庞大复杂的民间信仰的神祗群。
     P3-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