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戒了吧.拖延症

戒了吧.拖延症

  • 字数: 21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者: 吕楠、李志丹
  • 出版日期: 2019-04-01
  • 商品条码: 978755962932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2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拖延和犹豫是失败的原因,行动和速度才是制胜的关键!进入互联网社会后,难以量化的工作特点和现代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正在不断加剧拖延行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被拖延所困扰,拖延的时候虽然内心饱受煎熬却又很难从中脱逃。本书正是为拖延症患者们准备的一剂“苦口良药”。在这本书里,从拖延症的行为模式到拖延的危害,再到拖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我们为你解了这些谜底。而如何战胜拖延症,书中也给出了详细且全面的策略。
目录
摘要
    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几乎所有的人都向自己或别人问过这个问题。
     又是一年过去,你也许在认真回顾,给自己订的一年计划并未如期完成,没有完成的真正原因,就是时间在不觉中就已过去。而一年来,自己似乎每天都在忙碌,没有时间学习,每天有做不完的工作,甚至没有时间坐下来喝杯咖啡??
     事实真的如此吗?多数人很轻易地相信自己“真的没时间”,不过他们也容易被自己的谎言所欺骗,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把大量时间都浪费在拖延上。对于拖延带来的时间损失,就连有些历史名人也懊悔不迭。
     达芬奇就是这样一个人。这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天才,同时涉足了建筑、解剖、艺术、工程、数学等领域,如今他传世的6000多页手稿见证了这位艺术天才的惊人才能。通过这些手稿,人们得以确认达芬奇是历目前个人形机器人的设计者、个绘制子宫中胎儿和阑尾构造的人,而这些手稿中的绘画创作方案更是不计其数。
     达芬奇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画了四年,另一幅名画《很后的晚餐》画了三年。实际上,达芬奇的传世画作不超过20幅,并且其中有五六幅到他去世时还压在手里没能完成。直到他去世两百年后,有关绘画的手稿才被后人整理成书。而更多科学方面的想法与设计至今仍隐藏在那些草图中,成为天才的遗憾。
     达芬奇对自己也有所反思,在一则笔记中他写道:“告诉我,告诉我,有哪样事情到底是完成了的?”这种自责感,与当今我们所体验到的拖延症困扰是多么相似。
     人一生的两笔财富是你的才华和你的时间。才华越来越多,但是时间越来越少,我们的一生可以说是用时间来换取才华。如果天过去了,我们的时间少了,而才华没有增加,那就是虚度了时光。
     虽然多数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但不少人依然对“拖延”情有独钟。每当我们感到疲倦和懒惰时,就能立刻找出乃至创造出一堆不去做某件事的借口。
     于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让工作和生活中困扰很多人的拖延现象并来消减。美国和加拿大的统计数据表明,七成大学生习惯于拖延学业,两成以上的普通人每天都会出现拖延行为。
     人们习惯在时间找借口掩盖自己的拖延行为。都说“时间去哪儿了”“请再给我两分钟”,但起床拖延症、工作效率低等症状愈加普遍。
     王琳琳正在读研究生,她一直想利用大段空闲时间完成一篇专业论文。在寒假前就制订好了计划。王琳琳回到家后,先是和老家的同学天天聚在一起:滑雪、吃饭、唱歌、逛街。反正写论文的事不差这几天嘛!一个多星期过去了,她的计划只是放在心里,晚上睡前想一想,叹息一声。
     过了几天这样的日子后,王琳琳下决心在微信圈里留言:从明天开始静心写论文。两周后,朋友打电话问她论文完成得怎么样。王琳琳的回答是“没有”。 朋友奇怪:“那你每天在家干吗?”王琳琳回忆了下说:“好不容易放假,得睡到自然醒吧。起床后吃了早饭就打开电脑,正准备写,但一时间又找不到写论文的思路,想着不如等等,听会儿音乐,抱着手机跟朋友聊聊微信、刷刷朋友圈,上网在淘宝上看看衣服。结果到了晚上,论文也没开始写。然后,心里想着,等明天再重新开始吧。”
     像王琳琳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总是习惯性地拖延,时光当然在天的拖延中白白浪费了。当时间过去,拖延者不自觉地认同“时间是幻觉”的概念。他们生活在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严重冲突中,并一直在其中挣扎。因为人们往往会急于去做即时的事情,而不做对未来很重要的事情。这体现了人类的某些天性,也是拖延对人的影响会这么大的原因。
     可以说,没有别的什么习惯比拖延更能使人怠慢。拖延是可怕的敌人,是时间的窃贼,它会破坏人的品格,失去好的机会,夺去人的自由,使人变为它的奴隶。
     “病态”的悠闲:还有明天
     “拖延”一词很早出现在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于1942年出版的书里。“拖延”的拉丁原文“Procrastinatus”,意为“推迟至明天做”。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曾这样说:“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很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地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的确如此,人们习惯拖延,这是不少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倾向。在拖延患者眼中,明天就是一种幻象、一个可以充满无限遐想的时间。
     “今天不想做了,不是还有明天吗?”
     “等明天再说吧,我今天实在有点累了。”
     “明天还有大把的时间,这点事花不了多少时间。”
     …………
     如此种种,“明天”的借口无处不在。正是借助于这样的幻想,“明天”就成为拖延者很好、安全的藏身之地。与此同时,“明天”出入各种场合,攻占着人们的思维漏洞。难怪有人这样说:“毁灭人类的方法很好简单,那就是告诉他们还有明天。因为告诉他们还有明天,他们就不会在今天努力了。”
     于是,办公桌上堆叠的资料总不愿意去整理,直到找不到想要的东西才不得不去收拾;面对堆积如山的待做项目,总想着等等再开始;该打的电话,常常要等到一两个小时以后才打;这个月该完成的报表,有时要拖到下个月??
     很多人习惯性地把今天要解决的事拖到明天,或许是今天做了太多的事情,或许今天情绪不佳,或许今天做事总是出错,总之今天就不是一个好日子。在拖延者眼里,明天是心中所期待的未来,他们对明天充满了无限憧憬。
     我们不妨看看普通人小李的工作轨迹:
     小李是公司策划部主管,他工作认真、积极,但拖拉的毛病连自己都烦恼不已。
     星期一,小李在上班途中就已经下定决心,当天要着手草拟下一年度的部门预算。小李9点整开始工作,但他需要整理一下办公环境,顺便浏览一下新闻。半个小时之后,办公环境已经焕然一新,并且他还泡上了自己爱喝的咖啡。
     正当他准备埋头工作时,电话铃响了,原来是一位顾客的投诉电话。小李连解释带赔罪地花了20分钟的时间才说服对方平息怒气。
     此后,又有几名员工来请示工作,等安排完下属的工作后,他一看表,已经10点45分了,距离11点的部门例会只剩下15分钟。他想,反正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也不太适合做比较庞大耗时的工作,干脆把草拟预算的工作留到明天做吧。
     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