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百年梅香:家史钩沉

百年梅香:家史钩沉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 作者: 王曦
  • 出版日期: 2019-02-01
  • 商品条码: 978754266352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059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3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百年梅香》收录和评述了王、吴两个联姻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在过去170年里的文字史料。由于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一个特殊时间段,这部家史著作所包含的信息不仅量大,而且质重。翻开它,犹如走入了一个有关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展览馆。对于任何一个关心晚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读者,这部著作一定会引起严肃思考并激起思想火花。 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鉴别出不同的价值(政治的、历史的、文学的……),读出不同的味道(甜的、苦的、快乐的、悲伤的……)。因此,这部著作具有比较重要的史学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部关于晚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小百科书。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王、吴两家家史的范围。随着时光流逝,它的价值会与日俱增。
作者简介
王曦,湖北武汉人,祖籍襄阳,法学博士。原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攻环境法、美国环境法、国际环境法。主要学术主张:改进制度,以法律规范和制约有关环境的政府行为,减少或消除环保领域里的“政府失灵”。
目录
1
摘要
    第一章 王泰和
     王曦按(2016年12月29日):
     高祖王泰和(字号与生卒年月不详。假设其20岁得子,据其子、我的曾祖王源海(字纳川)的生年(1876,清光绪二年)推算,其出生年份当是1856年(清咸丰六年)左右。因此,高祖王泰和生活的年代是十九世纪后半期。在这个时期,西欧和北美的工业和资本主义高速发展,而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有关高祖王泰和身世的专享文字
     王曦按(2017年2月2日):
     以下这段文字摘自父亲晚年亲笔所写的材料“家世回忆”(编号:家史?吴?1.14)。父亲曾说过,我家祖辈系从湖北麻城迁往襄阳一带。假设王泰和兄弟数人于25岁迁往襄阳,当时应当是1881年即清朝光绪七年。是年共同垂帘听政的慈安皇太后病逝,慈禧皇太后一人垂帘听政。当时清朝政府对内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方兴未艾;对外与英法媾和,有一段短暂的安定时期。但从总的趋势上看,国运仍在衰微之中。
     王泰和兄弟数人为什么从湖北麻城迁往襄阳?有待查考。从他们能够在襄阳城南开店铺来看,他们应当是出自殷实之家,且襄阳当地对年轻人来说有发展空间。
     “曾祖父王泰和,弟兄数人,在襄阳城南60里的下王家集开个什么店铺。”(摘自“家史?吴?1.14”,第1段)
     第二章 吴湘泉
     吴湘泉(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孚年63岁)
     百年“聚安和”
     吴锦海
     王曦按(2016年10月5日):
     此材料是关于母亲家世的极其宝贵的史料。我每每读到此文,都为吴家先辈的奋斗精神感叹不已!
     感谢吴锦海(我母亲吴锦琛的堂兄,我的堂舅)写下此材料。这份材料的原件是Word文档,上面有吴锦海和我母亲的少许更正。母亲在材料的第一页下方注“2010?3?16收到99 9在材料的末尾注:“以上为党员吴锦海的记叙,他土生土长于竹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竹山中学语文老师,现已去世。吴锦琛2010.3.19”。
     从这份材料可见,在十九世纪下半期,尽管国家总的趋势是走弱,但在湖北的麻城、竹山一带,乃至整个湖北和中国,有过一段短暂的安定,因而社会的底层人士通过勤劳可以致富,读书人通过读书也可有上升之途。我的高祖王泰和和外高祖吴湘泉,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幸运的,赶上了改善命运的上升之车。然而,由总的衰微之国运所决定,他们的上升之路必然走不远。念此不由感叹!
     我家原籍为湖北麻城。曾祖父湘泉公于咸丰年间由麻城县中驿王集上夹洲迁至竹山至今已历六世。湘泉公在竹山从事经商贸易。创办了“聚安和”商号。业务发展下至武汉,上至陕西,发展之盛,声名远播。事业之繁荣,资金之雄厚一时成为竹山第一家。历经百年,不仅祖辈早已亡故,至上世纪五十年代父辈诸公亦先后逝世,“聚安和”百年历史后人知之甚少。余(吴锦海)今已年届八十,对曾祖艰难创业历史虽有知,但知之不详。我虽已年老体衰,记忆大为减退,但这一承上启下的历史责任自然落在肩上,现勉力为之,把这一段历史记叙下来留给后世子孙。
     寻根
     湖北荆州武昌郡是隋唐时期吴姓的故里,吴氏居当地九大姓之首。吴季子的四十一代孙于南齐时迁至武昌,隐居耕读。其子孙人丁兴旺。到南朝梁时出了个大将军、大司马吴盾,吴盾死后其家族迁至江陵。盾的儿子吴奎,隋文帝时任中书令,吴奎的孙子吴若远,唐太宗时中进士及第,任中书舍人,后升户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吴若远的儿子吴世伟,娶唐太宗之女为妻,拜司法都尉,封新封侯,赠普国公。吴世伟的儿子吴可博唐时进士及第。宋代有名铁御史吴中复迁居武昌,为武昌吴氏之始祖。武昌吴氏在全国吴氏十二大宗中属“字”宗。其子孙繁衍昌盛。后有部分吴氏族人迁居麻城县中驿王集上夹村。清咸丰年间吴湘泉携妻儿迁至湖北竹山为吴氏宗族中又一分支。一九八?年麻城老家寄来“锦”字辈以后二十代宗谱,现附录于后:建树思光显,崇修在立承;敬宗登孝友,继庶庆昌荣。
     “聚安和”
     竹山县为鄂西北的大山区,境内高山险阻,文化闭塞。明崇祯时张献忠曾两次攻占县城。罗汝才、郝摇旗曾长期占据竹山。经过明朝政府长期镇压,大肆杀戮,田园一片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文化、商业受到破坏。清同治、光绪时期社会秩序逐渐稳定。湘泉公正在此时来到竹山。湘泉公在麻城老家,少年时入私塾上学,青年时边从事田间劳动边攻读学业。但累试不中,常受到社会嘲笑,加之弟兄不和,因而发愤离开麻城老家。走时挑着担子,一头是儿子复初,一头是行李。偕同郑太夫人,来到不为人知的大山区竹山创业。临离家时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抱着一个大石头,丢在门前水塘里,表示石头不浮起来不回老家。石头自然不能浮出水面,因此终生没有再回到麻城老家。
     P5-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