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师心语

从师心语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未无
  • 出版日期: 2019-04-01
  • 商品条码: 978720310723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17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段爱民老师散文随笔系列“经典散步丛书”之一。本书是作者读书生涯中,与诸多名家的隔空对话,虽不曾拜师门下,亲聆教诲,但却对这种的精神与思想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全书分为三部分,“叩访群师”“神会鲁迅”“野读《野草》”,以优美的散文笔触写出了在众多名家下的“从师心得”。
作者简介
未无,原名段爱民,长期流连于文哲史山山水水,并将此“山水”之游化为对人生的沉思。
目录
001 我读段爱民 001 自序 叩访群师 002 梵澄先生名下 008 归来兮顾先生 013 期许非凡的冯友兰先生 018 “诗者”顾随先生 025 挺身而出的闻一多先生 032 在微笑中思想的胡适先生 040 文采盈溢的王佐良先生 047 在叶圣陶先生的园地采摘 056 与胡风先生的梦中对话 065 如诗之美林徽因 074 日读赵鑫珊随记 086 我感觉到的周一良先生 096 空灵:许地山先生 105 色彩徐志摩先生 115 启发我长见识的启功先生 141 重读《李白与杜甫》 174 泰戈尔的神韵 186 歌德的学问 神会鲁迅 208 从序开始 210 “山莽”柔情 212 知味的幸福 214 惯心病 216 心软与望远 218 人心很古? 220 逼出来的文学 222 在语言里打拼 225 心安于现在 227 不自满 229 本质要求 232 远离残忍 234 阴暗的企盼 236 人类之幸 238 阎罗王的感悟 240 从天才说到“软骨病” 243 鲁迅应该微笑 245 鲁迅与孔子都有一个寂寞的灵魂 247 还是“所谓国学”的时代 249 连横与合纵 251 以“闲”遇“味” 253 鲁迅与钱锺书平行读 255 神会心契 258 对蔫读书的礼赞 260 做一个独立的人 262 为了今日之种种 264 从“银字儿”说开去 266 寻光的历程 268 “豁达闳大”应是国人的普遍气度 270 鲁迅的一个失望 273 他的顺手牵羊也是如此伟大 277 甘为泥土还不够 280 偏激才有艺术 282 鲁迅的示范之作 286 生在彼时与此时 288 “心神俱旺”左右看 290 同授而异路 293 《杂忆》之“杂” 296 反读“国骂”知多少 299 “节烈”幽灵 302 可怕的“本能” 304 蟹壳内外 306 “压缩饼干” 310 前后看看 野读《野草》 314 没有方向的臆说 ——我读《野草》 317 凝重的《题辞》 ——读《题辞》 319 不在一个月亮下 ——读《秋夜》 321 心“影” ——读《影的告别》 323 摆脱不开的求乞 ——读《求乞者》 325 超级求乞大盗 ——读《求乞者》外篇 327 还是为了爱 ——读《我的失恋》 329 盲目的大追求 ——读《复仇》 331 神也留恋未酬壮志 ——读《复仇(其二)》 333 用猫头鹰的耳朵谛听 ——读《希望》 335 “精魂”的真相 ——读《雪》 337 内疚的下游与上游 ——读《风筝》 339 在梦中飞旋的心动图 ——读《好的故事》 341 哲学的大观园 ——读《过客》 344 美的精魂 ——读《死火》 346 它们都比人更善解“狗”意 ——读《狗的驳诘》 347 烂下去的“破公司” ——读《失掉的好地狱》 349 不仅是“为文而深” ——读《墓碣文》 351 残忍的毒笑 ——读《颓败线的颤动》 354 “研讨会”记录 ——读《立论》 356 散发着腐气的冷漠 ——读《死后》 359 面向“无物之阵”的白刃战 ——读《这样的战士》 361 愚人不是奴才 ——读《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363 极短时的相对 ——读《腊叶》 365 叛逆的猛士横空出世 ——读《在淡淡的血痕中》 367 来自万米高空的报告 ——读《一觉》 369 野话《野草》 ——行走在《野草》里外 劳动教育 374 我的第一个老师 ——写在父亲系列散文前面 380 父亲的遗传 ——父亲系列散文五篇之一 389 父亲的美学思想 ——父亲系列散文五篇之二 400 父亲心爱的老头羊 ——父亲系列散文五篇之三 407 父亲的葬礼 ——父亲系列散文五篇之四 413 坟的慰藉 ——父亲系列散文五篇之五
摘要
    梵澄先生名下
     不知是前生有缘还是今生已曾在书中遇到过徐梵澄先生,总之。他身上的许多东西距离我并不遥远。然而,当我想真切地想起他的时候,当时的梵澄先生好像既未在我的“思路”上停留,更未在我心灵田野的树枝上筑窝,所以只能对他隔雾而望,在他名下有所感想。
     杨之水笔下的《梵澄先生》,是她的日记摘抄,这日记竟然使梵澄先生在我心里活起来,以至如师如友,梦里梦外与我如影随形了。然而,又觉得仍然有一层淡淡的水雾相隔,所以,所谓对他的感觉恐怕仍然是隔雾相望而已。
     梵澄先生早年师从鲁迅,是鲁迅的弟子与朋友;继而自费留学德国,归国后在战乱中卖文为生。他一生独身,兴会全在学术上。这在一些人看来,是纯粹为学术为思想而生而死的一生;在又一些人看来,是孤独枯寂甚至死寂的一生。然而梵澄先生自己也就这样在学术和思想中充实而平静地过来与过去,而且好像很惬意于“孤独枯寂”的生活。这“孤独枯寂”对他而言好像有着常人不可理喻的恬适、开阔和博大。
     不知是由于翻译名著与名家打交道,还是由于钻研高深精密的宗教哲学与佛界交往较深的缘故,他很早就“沾染”上了随和、温厚、幽默、风趣。他在孤寂中随和、温厚、幽默、风趣。他就是这样孤独着,这样随和、温厚、幽默、风趣着和奉献着。
     他的随和、温厚、幽默、风趣,不是普通的随和、温厚、幽默、风趣,而是在思想深处的隧道里溢出来的随和、温厚、幽默、风趣。他是我国最早的尼采思想翻译者和研究者,是将《五十奥义书》翻译到中国来的先驱者,还是印度三圣之一室利?阿罗频多思想的翻译者和研究者。我原来有一本《奥义书精编版》,好像不太深奥难懂。近日搜求到梵澄先生译的《五十奥义书》,知道此书至今仍有百余种,五十种尚不是全译。尽管先生说,“皆无所谓深奥之意也”,但我仅略翻,已经奥义深重地感觉到其精深与博大。由此更强烈地感受到梵澄先生的精深博大的随和、温厚、幽默与风趣。
     梵澄先生曾居留印度十年,给一位法国老女人开办的教育中心打工,名为“高级职员”,却只有生活用度而没有工资。他著了书,出版了,却得不到分文稿费,甚至连样书也不能得到一本。就在这样“无所不至”的压迫下,也因他的随和、温厚、幽默、风趣的底蕴和献身学术的精神,在如此“水深火热”之中,不仅与备色人等友好共事,而且幸福地生活着,他留下的“佳话”和“美好”的回忆尤其使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随和、温厚、幽默与风趣绝不是表面性的“创作”,而是与生俱来性的修养。
     梵澄先生或者也沾溉了鲁迅先生的深刻、通透甚至峻急和“偏激”吧,他说过圣人就差不多等于神经病。他没有想过当圣人,只是这么普普通通地随和、温厚、幽默、风趣地生活与工作着。而且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靠向“伟大的人格”。或者说,他的“伟大的人格”是与生俱来的,就像人人身上有佛性一样与生俱来,只是他已跨入了高僧的行列,寻常人只能在山下或半山腰望着他。他在《五十奥义书》上的题字是:“圣之吾不能,我学不倦,而教不厌也。”他年轻时就由衷地热爱鲁迅的伟大人格,对于鲁迅的文字、话语,乃至喜怒哀乐,皆多方领会,反复揣摩。加之师生二人气性相投,又都具备甚高的鉴赏力,多有同感,多有共鸣,方能“鼓宫宫动,鼓商商应”,同声相合,同气相应。直至先生的晚年,只要提到鲁迅,仍是一脸的圣洁,一心一意的敬佩。由此,又让人觉得,梵澄先生的随和、温厚、幽默、风趣,还流淌鼓动着鲁迅先生的风脉。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