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会计信息系统/张继德

会计信息系统/张继德

  • 字数: 68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继德
  • 出版日期: 2018-09-01
  • 商品条码: 9787302501039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444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在内容和结构上努力凸显以下特点: 1.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本书从会计人员和潜在从业人员的需要出发,既阐述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结构,也介绍目前多数企业使用的主流软件的一般使用方法,使读者在了解完整理论体系的同时,又能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 2.实用性。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各子系统的结构、使用方法、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等问题,使读者对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的问题有一个全面完整的了解。为了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结合企业实际学习本教材的内容,能够使读者将理论与实际更好的结合起来,每章都有学习提要与目标、每章末都有本章小结、关键词汇、小组讨论,以及本章推荐阅读资料等内容,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3.优选性:本书坚持了贴近企业应用实际、贴近会计信息系统的近期新发展这一基本宗旨,在各相关章节增加了近年来会计信息系统的近期新发展成果。突出强调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企业管理信息的能力和加强会计事前、事中控制能力。同时注重当代国际、国内优选管理思想及其相应管理信息系统的介绍,为消除信息孤岛、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4.系统性。本书的内容、层次安排强调系统性。从内容上,本教材系统阐述了信息时代的发展与会计信息体统的概念框架,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计划、设计、实施、运行与维护,会计信息化三流合一,账务处理与总账子系统,采购与付款子系统,销售与收款子系统,存货核算与管理子系统,其他业务核算与管理子系统,会计报表处理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与审计,会计信息化发展——大数据技术等内容,具有系统性。从层次安排上,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教材注重单一企业的系统管理、账簿、核算体系、报表系统、固定资产、工资管理等模块的设计和操作。本书在全面阐述财务业务一体化会计信息系统各模块内容基础上,加入面向决策集体企业的合并报表、全面预算、合并账簿、共享服务与企业报表等模块的分析与设计。 本书主要供高等财经院校会计、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师专门化、审计、经济信息管理等有关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以作为会计、财务人员以及采购、仓库保管、制造和销售等有关业务人员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培训教材和业务学习资料和参考用书。
内容简介
本书在详细介绍了信息技术发展与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施、会计信息化三流合一等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包括系统管理、账务处理与总账、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存货核算与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等其他业务核算与管理、报表处理、会计信息系统等子系统面向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会计信息系统,并诠释了内部控制与审计、会计信息化目前的大数据等近期新发展。最后归纳了涵盖合并报表、全面预算、合并账簿、共享服务等内容的面向集团企业(面向决策)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块概述、应用场景和初始准备。本书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旨在向信息时代会计相关专业人员提供一种基本原理、路径、技术和方法,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优选性、系统性与可读性。本书可以供高等财经院校会计、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师专门化、审计、经济信息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学习使用,使其能够学习、适应乃至领导会计信息化变革。
作者简介
张继德,山东潍坊人,管理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全国会计领军人才,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资金管理智库(CMTTC)协同单位首席专家,《中国会计研究与教育》编委,中央电视台CCTV证券资讯频道《公告质询》栏目财务分析专家、长期评论员。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体企业业绩承诺与金融风险的机制、后果与控制研究(18BGL064)”, 在《管理世界》《会计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发表论文103篇。出版《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实施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实施与操作》《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实施与操作》《中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热点问题审视》《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操作精要》《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研究》等多部专著。 现任职于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负责人。专门从事公司治理、基于信息化的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目录
第一编 会计信息系统基础 第1章 信息技术发展与会计信息系统 3 1.1 信息技术的发展 3 1.1.1 宏观环境 3 1.1.2 微观环境 5 1.2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6 1.2.1 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 6 1.2.2 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 7 1.2.3 网络技术发展 8 1.2.4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 9 1.2.5 系统集成技术发展 9 1.2.6 多媒体技术发展 9 1.3 对信息的再认识 10 1.3.1 数据 10 1.3.2 信息 10 1.3.3 知识 12 1.3.4 三者关系 12 1.4 信息系统概述 12 1.4.1 系统的基础认知 12 1.4.2 信息系统的内涵和功能 13 1.4.3 信息系统的分类 14 1.5 会计信息系统 16 1.5.1 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16 1.5.2 会计信息系统概述 17 1.5.3 会计信息系统构成 19 1.5.4 会计信息系统结构分类 21 1.6 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方案 25 1.6.1 财务应用方案 25 1.6.2 行政事业单位解决方案 25 1.6.3 工业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和应用方案 25 1.6.4 企业集团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 27 1.7 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 29 1.7.1 企业资源计划 29 1.7.2 客户关系管理 33 1.7.3 供应链管理 34 1.7.4 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集成到ERP系统 36 本章小结 36 关键词汇 36 小组讨论 37 本章推荐阅读资料 37 第2章 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实施 38 2.1 软件工程概要 38 2.1.1 软件危机和软件工程 38 2.1.2 信息系统开发模型 39 2.1.3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41 2.1.4 信息系统开发工具 43 2.2 会计信息系统分析 44 2.2.1 会计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 44 2.2.2 会计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45 2.3 会计信息系统设计 48 2.3.1 概要设计 48 2.3.2 详细设计 52 2.4 会计信息系统实施 54 2.4.1 物理系统实施 54 2.4.2 程序设计 54 2.4.3 系统测试 55 2.4.4 人员培训 56 2.4.5 数据准备与录入 56 2.4.6 系统转换 56 2.4.7 文档资料的建立 57 2.4.8 会计信息系统试运行 58 2.4.9 会计信息系统维护 58 2.4.10 系统评价 60 本章小结 60 关键词汇 61 小组讨论 61 本章推荐阅读资料 61 第3章 会计信息化三流合一 62 3.1 信息化对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和信息处理流程的整合 62 3.1.1 业务流程、管理流程、信息处理流程关系分析 62 3.1.2 管理流程是一种信息管理流程 65 3.2 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66 3.2.1 财务系统 66 3.2.2 购销存系统 68 3.2.3 管理与决策系统 68 3.3 大数据资源利用的影响 69 本章小结 70 关键词汇 71 小组讨论 71 本章推荐阅读资料 71 第二编 面向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第4章 系统管理 75 4.1 系统管理概述 75 4.1.1 账套管理 75 4.1.2 年度账管理 76 4.1.3 操作权限的集中管理 76 4.1.4 设立统一安全机制 76 4.1.5 系统管理子系统使用权限 76 4.2 账套的建立和管理 77 4.2.1 建立账套 77 4.2.2 修改账套 78 4.2.3 输出和引入账套 78 4.2.4 年度账数据管理 79 4.3 操作员安全管理 79 4.3.1 工作权限划分原则 79 4.3.2 操作员及权限管理 79 4.3.3 系统运行安全管理 80 4.4 基础信息设置 80 4.4.1 设置方式 80 4.4.2 设置内容 80 4.4.3 设置顺序 81 本章小结 82 关键词汇 82 小组讨论 82 本章推荐阅读资料 82 第5章 账务处理与总账子系统 83 5.1 账务处理概述 83 5.1.1 账务处理的基本概念 83 5.1.2 账务处理的基本特征 83 5.2 账务系统处理的工作原理、流程分析和功能结构 84 5.2.1 账务系统手工处理方式及流程分析 84 5.2.2 账务系统计算机处理方式及流程分析 86 5.2.3 手工与会计信息系统财务处理流程的异同 87 5.2.4 通用账务系统基本的功能结构 89 5.3 总账子系统的总体设计 90 5.3.1 总账子系统的定义和确认范围 90 5.3.2 总账子系统的任务 90 5.4 总账子系统的初始设置 90 5.4.1 初始化设置概述 90 5.4.2 账套设置 90 5.4.3 会计科目设置 91 5.4.4 凭证类别设置 93 5.4.5 初始数据录入 93 5.4.6 人员权限设置 94 5.4.7 结算方式设置 94 5.4.8 会计科目辅助核算设置 94 5.4.9 其他有关设置 95 5.5 财务系统日常业务管理 96 5.5.1 凭证录入、审核和修改 96 5.5.2 记账 99 5.6 出纳管理 100 5.6.1 支票管理 100 5.6.2 银行对账 101 5.7 账务系统期末处理 102 5.7.1 期末的摊、提、结转业务 102 5.7.2 自动转账凭证的设置 103 5.8 账务系统报表输出 104 5.8.1 账务系统输出方式 104 5.8.2 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的输出 104 5.8.3 账簿输出 105 5.8.4 辅助核算信息输出 105 5.9 总账子系统的改进--财务业务一体化策略 107 5.9.1 从价值链管理的视角剖析传统会计核算模式的缺陷 107 5.9.2 消除“编制记账凭证”的策略:财务业务一体化核算模式的思考 108 本章小结 110 关键词汇 111 小组讨论 111 本章推荐阅读资料 111 第6章 采购与付款子系统 112 6.1 采购与付款子系统概述 112 6.2 采购与付款业务模式及业务流程分析 113 6.2.1 采购与付款核算和管理的特点 113 6.2.2 采购与付款业务模式 113 6.2.3 采购与付款业务流程 114 6.3 采购与付款子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116 6.3.1 采购与付款子系统的数据编码设计 116 6.3.2 采购与付款子系统的数据文件设计 116 6.3.3 采购与付款子系统的功能结构 118 6.4 采购与付款子系统的初始设置 119 6.4.1 初始建账 119 6.4.2 供应商档案设置 119 6.4.3 采购部门和采购人员档案设置 119 6.4.4 采购类型设置 119 6.4.5 结算方式设置 119 6.4.6 付款条件设置 120 6.4.7 期初数据设置 120 6.5 采购与入库管理 120 6.5.1 采购订单管理 120 6.5.2 采购入库处理 121 6.6 采购发票、采购结算与付款管理 121 6.6.1 采购发票管理 121 6.6.2 采购结算 122 6.6.3 付款管理 123 6.7 账表输出和统计分析 123 6.7.1 采购与付款子系统账表输出方法 123 6.7.2 采购与付款子系统主要报表及分析 123 本章小结 125 关键词汇 125 小组讨论 125 本章推荐阅读资料 126 第7章 销售与收款子系统 127 7.1 销售与收款子系统概述 127 7.1.1 销售与收款子系统的目标 127 7.1.2 销售与收款子系统的主要功能 128 7.1.3 销售与收款的核算 128 7.1.4 销售和收款的管理 129 7.1.5 销售和收款子系统小结 129 7.2 销售与收款业务模式及业务流程分析 130 7.2.1 销售与收款核算和管理的特点 130 7.2.2 销售与收款业务模式 130 7.2.3 销售与收款业务流程 131 7.3 销售与收款子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132 7.3.1 销售与收款子系统的数据编码设计 132 7.3.2 销售与收款子系统的数据文件设计 132 7.3.3 销售与收款子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 138 7.4 销售与收款子系统的初始设置 140 7.4.1 初始建账 140 7.4.2 文件结构定义 141 7.4.3 客户设置 141 7.4.4 销售产品设置 142 7.4.5 销售部门、人员设置 142 7.4.6 客户付款条件设置 142 7.4.7 交易方式设置 142 7.4.8 往来账龄区间设置 143 7.4.9 结算方式设置 143 7.4.10 其他期初数据设置 143 7.5 销售与收款业务管理 143 7.5.1 销售价格管理 144 7.5.2 客户信用管理 145 7.5.3 日常单据的输入 146 7.5.4 单据的审核、记账 146 7.5.5 往来核销 146 7.5.6 坏账处理 147 7.6 销售、收款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策略 149 7.6.1 定义凭证模板 149 7.6.2 生成记账凭证 149 7.7 月末结账与统计分析 150 7.7.1 汇总与结账 150 7.7.2 统计分析 151 本章小结 154 关键词汇 154 小组讨论 154 本章推荐阅读资料 155 第8章 存货核算与管理子系统 156 8.1 存货核算与管理子系统概述 156 8.1.1 存货核算概述 156 8.1.2 存货的管理 157 8.1.3 存货管理子系统概述 157 8.2 存货子系统业务模式及业务流程分析 157 8.2.1 存货子系统的特点 157 8.2.2 存货子系统的业务流程和业务环节 158 8.3 存货子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159 8.3.1 存货子系统的数据编码设计 159 8.3.2 存货子系统的数据文件设计 160 8.3.3 存货子系统的功能结构 163 8.4 存货子系统的初始设置 163 8.4.1 初始建账 164 8.4.2 存货资料管理 164 8.4.3 仓库、部门、收发类别的设置 164 8.4.4 供应商设置 164 8.4.5 客户设置 164 8.4.6 出入库类型设置 164 8.4.7 初始化数据设置 165 8.5 存货子系统日常核算 165 8.6 存货账表输出与存货分析 166 8.6.1 账表输出 166 8.6.2 存货分析 166 8.7 购销存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168 8.7.1 从业务处理看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168 8.7.2 从初始设置看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169 本章小结 169 关键词汇 169 小组讨论 170 本章推荐阅读资料 170 第9章 其他业务核算与管理子系统 171 9.1 人力资源管理与工资管理子系统 171 9.1.1 人力资源管理业务过程及目标 171 9.1.2 工资核算与管理子系统概述 172 9.1.3 工资管理子系统内部结构分析 173 9.1.4 工资管理子系统的数据编码及数据文件设计 174 9.1.5 工资管理子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 176 9.2 资产核算与固定资产管理子系统 178 9.2.1 资产管理业务过程及目标 178 9.2.2 固定资产管理子系统概述 178 9.2.3 固定资产管理子系统的内部结构分析 179 9.2.4 固定资产管理子系统的数据编码及数据文件设计 180 9.2.5 固定资产管理子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 180 9.3 生产业务核算与成本管理子系统 182 9.3.1 生产管理业务过程及目标 182 9.3.2 成本管理子系统的特点 182 9.3.3 成本管理子系统的内部结构分析 182 9.3.4 成本管理子系统的主要数据文件设计 182 9.3.5 成本管理子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 183 9.4 人力资源、资产、生产业务与财务一体化 184 本章小结 185 关键词汇 186 小组讨论 186 本章推荐阅读资料 186 第10章 会计报表处理子系统 187 10.1 会计报表处理子系统概述 187 10.1.1 会计报表概述 187 10.1.2 会计报表软件简介 188 10.1.3 会计报表系统的基本概念 189 10.1.4 会计报表系统的处理流程和主要功能 191 10.2 会计报表日常工作处理 192 10.2.1 报表的编制 192 10.2.2 报表输出 193 10.2.3 会计报表的汇总 193 10.2.4 报表的维护 193 10.3 会计报表的分析 194 10.3.1 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 194 10.3.2 会计报表分析的数据来源 194 10.3.3 会计报表分析的功能设计 195 10.3.4 如何利用电子表软件Excel进行会计报表分析 196 10.4 账表一体化应用 196 本章小结 197 关键词汇 197 小组讨论 198 本章推荐阅读资料 198 第11章 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与审计 199 11.1 内部控制概述 199 11.1.1 内部控制的发展 199 11.1.2 内部控制的定义 200 11.1.3 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202 11.1.4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202 11.2 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 204 11.2.1 组织控制 204 11.2.2 操作控制 205 11.2.3 硬件控制 205 11.2.4 软件控制 205 11.2.5 数据安全控制 206 11.3 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 206 11.3.1 输入控制 206 11.3.2 处理控制 207 11.3.3 输出控制 208 11.4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概述 209 11.4.1 信息系统审计的定义和功能 209 11.4.2 信息系统审计的理论基础 210 11.4.3 信息系统审计业务范围 210 11.4.4 信息系统审计师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210 11.5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方法 211 11.5.1 审计流程 211 11.5.2 基于风险的审计方法 212 11.5.3 审计抽样概述 212 11.5.4 控制测试中抽样技术的运用 213 11.5.5 实质性测试中抽样技术的运用 213 11.5.6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214 11.6 审计软件 215 11.6.1 审计软件的概念 215 11.6.2 审计软件的发展史 215 11.6.3 审计软件的分类 216 11.6.4 审计软件的工作原理 216 11.6.5 审计软件的运行机制 217 11.6.6 审计软件的产品介绍 218 11.7 信息系统审计准则 218 11.7.1 COBIT审计指南介绍 218 11.7.2 ISACA信息系统审计是准则 220 11.7.3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相关法规 220 11.8 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 222 11.8.1 信息系统审计在国际上的发展 222 11.8.2 信息系统审计在国内的发展 222 本章小结 223 关键词汇 223 小组讨论 223 本章推荐阅读资料 224 第12章 会计信息化目前的发展——大数据 225 12.1 大数据概述 225 12.1.1 大数据的定义和特点 225 12.1.2 大数据的处理流程 225 12.1.3 大数据的用途 226 12.2 大数据兴起对会计信息化的影响 226 12.2.1 大数据对会计信息化资源共享的影响 226 12.2.2 大数据对会计信息化成本的影响 227 12.2.3 大数据对会计信息化效率的影响 227 12.3 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信息化的风险因素 228 12.3.1 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的现状 228 12.3.2 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的安全性风险 229 12.3.3 会计信息化标准和法规的缺陷 229 12.4 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信息化风险控制的战略 230 12.4.1 会计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的自主建设 230 12.4.2 会计信息化的网络防火墙 230 12.4.3 会计信息化系统标准及安全法规 231 本章小结 231 关键词汇 232 小组讨论 232 本章推荐阅读资料 232 第三编 面向集团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 第13章 合并报表 235 13.1 合并报表概述 235 13.1.1 编制程序 235 13.1.2 合并范围 236 13.1.3 信息披露 237 13.1.4 信息系统架构 238 13.1.5 合并报表会计信息系统价值 238 13.2 合并报表应用场景 239 13.2.1 数据采集 239 13.2.2 个别报表调整 241 13.2.3 对账与抵销 245 13.2.4 合并报表生成 257 13.2.5 调整业务 258 13.2.6 数据汇总与整体抵销 259 13.2.7 逐级合并 263 13.2.8 多级次管理 267 13.2.9 内部交易表的支持 269 13.2.10 外币折算 269 13.2.11 监控台执行 271 13.3 合并报表初始准备 272 13.3.1 管控模式设定 272 13.3.2 动态组织管理 274 13.3.3 合并报表项目使用 275 13.3.4 方案建立 275 13.4 合并报表操作指南 277 本章小结 277 关键词汇 277 小组讨论 278 本章推荐阅读资料 278 第14章 全面预算 279 14.1 全面预算概述 279 14.1.1 全面预算的内涵 279 14.1.2 预算管理的本质 280 14.1.3 全面预算的作用 280 14.1.4 信息系统名词解释 281 14.1.5 系统模块概述 282 14.2 全面预算初始准备 284 14.2.1 构建预算体系 284 14.2.2 管控模式 288 14.2.3 控制策略 291 14.2.4 预算档案 292 14.2.5 预算模型设置 292 14.2.6 审批流 297 14.2.7 预算套表设计(Excel端) 300 14.2.8 设置控制规则方案 308 14.3 全面预算应用场景 316 14.3.1 预算编制 316 14.3.2 预算调整 342 14.3.3 预算分析 345 本章小结 351 关键词汇 352 小组讨论 352 本章推荐阅读资料 352 第15章 合并账簿 353 15.1 合并账簿概述 353 15.2 合并账簿应用场景 354 15.2.1 合并模式 354 15.2.2 调整业务 356 15.2.3 合并账簿抵销业务 359 15.2.4 账表查询 367 15.2.5 合并报表 370 15.2.6 期末处理 371 15.3 合并账簿初始准备 372 15.3.1 管控模式 372 15.3.2 动态组织管理 373 15.3.3 子公司公允价值备查簿 374 15.4 合并账簿操作指南 374 本章小结 374 关键词汇 375 小组讨论 375 本章推荐阅读资料 375 第16章 共享服务 376 16.1 共享服务概述 376 16.1.1 财务共享服务背景 376 16.1.2 信息系统的特点 377 16.1.3 实施价值 378 16.1.4 战略组织结构 380 16.1.5 战略职能规划 381 16.1.6 适用企业 382 16.1.7 业务范畴 383 16.2 会计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384 16.2.1 NC财务共享服务概述 384 16.2.2 整体解决方案架构 385 16.2.3 会计信息系统价值 387 16.3 共享服务应用场景 391 16.3.1 组织建模 391 16.3.2 作业处理平台 397 16.3.3 报账业务 403 16.4 操作指南 417 本章小结 417 关键词汇 417 小组讨论 417 本章推荐阅读资料 417 第17章 企业报表 418 17.1 企业报表概述 418 17.1.1 企业财务报表概述 418 17.1.2 会计信息系统概述 419 17.1.3 会计信息系统价值 419 17.2 企业报表应用场景 420 17.2.1 直报不含确认 421 17.2.2 直报含确认 429 17.2.3 层层上报 431 17.2.4 任务个性化、催报、审批、数据批量操作 433 17.3 企业报表初始准备 438 17.3.1 管控模式 438 17.3.2 企业建模平台 438 17.3.3 企业绩效管理 439 本章小结 444 关键词汇 444 小组讨论 444 本章推荐阅读资料 444
摘要
    | 第2章 | 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实施 建设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项耗资不菲、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软件和硬件设备的大量投资,又需要人力、物力、智力的投入,需要做长期艰苦的工作。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是对会计信息系统总体可行性的研究,前期的开发、计划与分析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成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受到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更是复杂,需要大量智力和物力的投入,应严格按照前期要求进行开发,对开发人员要求较高。系统的优化与改善同后期的运行与维护密不可分,是一项持续改进、永无止境的工作。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能够: * 掌握软件危机的内涵、表现及产生原因,掌握软件工程的要素及主要的模型。 * 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内容、步骤及成果。 * 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2.1 软件工程概要 2.1.1 软件危机和软件工程 1. 软件危机 1)软件危机的内涵 人们发现,开发软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后,有时结局却不是很如意。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使用、维护过程中遇到的难以回避、很难解决的问题,称为软件危机。 2)软件危机的表现 软件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软件开发成本的失控、软件开发进度的失控、用户友好性失控、软件开发质量失控、软件的适用性失控等。 3)危机产生的原因 软件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软件面临的问题空间很复杂。软件技术涉及面很广,包括信息技术的全部。人们对软件所面对的软件项目(系统)的复杂性估计不足。软件工程的需求很难测试其正确性和完整性。 产生软件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的发展速度滞后于软件应用层面的拓展速度。目前计算机硬件的体系结构仍属于冯·诺依曼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征是:顺序执行程序指令;按地址访问线性的存储空间;数据和指令在计算机内采用统一的表示形式,只能完成四则运算和部分双值逻辑运算。冯·诺依曼体系计算机的初衷是为数值计算服务,然而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扩大,所面临的问题90%以上是非数值计算。正是因为把以科学计算为基础的冯氏计算机应用在非数值计算的数据处理中(会计信息系统属于此类处理),所以也把危机转嫁到软件上。 当然,产生软件危机还有很多其他原因,如系统开发者与用户沟通不够,对用户习惯、想法、行为规范等了解不够;管理软件涉及很多管理体制、结构、思想和社会环境等社会因素;管理软件是一个人机会话系统,在维护、使用阶段人的行为规范影响其使用水平;为赶进度采取一些权宜之计;对软件本身质量体系认识不清,有关理论技术研究不够深入;虽有质量体系,不能坚持实行。 4)危机解决途径 软件危机解决途径:首先,解决软件危机的理想办法是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的智能化,支持神经网络化;其次,引入软件工程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学来研究如何尽量克服软件危机。 2. 软件工程 1)软件工程内涵 软件工程是指软件工程项目在开发、维护中使用工程科学实施和管理的概念、方法、模式和技术。具体地讲,把信息系统开发视为有良好组织、严密管理各类人员协同作战的过程,遵循软件系统的开发模式、方法、规范来支持软件的开发、维护,此时软件不再是个人发挥技艺的产品。 2)软件工程目标 软件工程要达到几个主要目标:完备的软件功能,实用、优选的软件性能,结构合理,较低的开发成本,软件容易移植,较低的维护费用,能按时完成各阶段开发任务,及时交付使用。 3)软件工程要素 根据软件工程的定义,软件工程包括三个要素:模型、方法、工具。 (1)模型。模型就是过程,指将软件工程方法和工具综合起来以及时地、合理地、快速地实现优选目标而设计的软件开发过程、步骤及每个步骤当中应完成的任务,包括开发阶段、开发顺序、要求交付的文档,为保证质量和协调需求变化所需要完成哪些管理及各个阶段应完成的子目标,它还反映了软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如何划分阶段,如何采用工具验收管理的一种过程管理。 (2)方法。软件工程中的方法指的是软件开发中提供如何做的技术。 (3)工具。工具为软件工程中具体的方法和技术提供了半自动的支撑环境。软件工具用于辅助开发方法的实施,使开发过程中的具体工作能够自动或至少是半自动地完成。 开发方法和开发工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方法是主导,工具是辅助。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