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管理者的工作必须要卓有成效。推敲起来,“使某项工作产生效益”(to effect)和“完成某项工作”(to execute),可视为同义词。身为管理者,不管是企业主管、医院主管、政府机构主管、工会主管、学校主管,还是军事机构主管,首先必须要按时做完该做的事情。换言之,管理者做事必须有效。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担任管理职位的人中,真正卓有成效者,殊不多见。一般来说,管理者普遍才智较高、想象力丰富,并具有很高的知识水准。但是一个人的有效性,与他的智力、想象力或知识之间,几乎没有太大的关联。有才能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他们也不知道,一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相反,在每一个机构中,总会有一些极为有效的勤勉人士,当别人忙得晕头转向的时候(许多聪明人常误以为这是有创造力的表现),那些有效的勤勉人士却像龟兔赛跑中的乌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率先到达目的地。
智力、想象力及知识,都是我们重要的资源。但是,资源本身仅是性因素,只有通过管理者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
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上文所述,听起来都是理所当然的。在当今这个时代,有关管理者任务的专著和论文已是汗牛充栋,却很少有人关注管理者的有效性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就是“有效性”只是“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的一种特殊技能,而知识工作者直到最近才逐渐增多。
对“体力工作”而言,我们所重视的只是“效率”。所谓效率,可以说是“把事情做对”(to do things right)的能力,而不是“做对的事情”(to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的能力。体力工作的成果,通常可以用数量和质量来衡量,例如制成了多少双鞋子及其质量如何。近百年来,对如何衡量体力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我们已有相当的研究,现在我们已经能够运用测定体力工作效率的方法,来促使工作者的产出大为增加。
在过去,一个机构的组成多以体力工作者为主体,例如操作机器的工人,或前线打仗的士兵,所以,关于有效性的需要不太迫切,问题也没有今天严重。位居高职的管理者只不过是下达命令,要求下属执行而已,而且管理者的人数,也只占全部工作人数中一个极小的比例。所以,不管是否站得住脚,我们暂且假定他们都是卓有成效的。在那样的情形下,我们不妨接近信任管理者的天赋,认为他们已具备了一般人所不容易具备的能力。
这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企业和军队中。100年前,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政府”只由极少数人组成,这对今天的人来说简直是难以理解的。林肯时代的战争部只有不到50个文职官员,其中绝大多数人既不是“管理者”,也不是决策者,仅是通信报务人员。20世纪初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时期的美国联邦政府,其全部机构人员,可以在今天国会大厦前的任何一座办公楼之内享有宽敞的办公空间。
医院也是一样。从前的医院,并没有所谓X光及化验技术员、营养师、治疗专家以及社会工作者等。而今天美国的医院,平均每100位病人,就需要各类医务人员250人。从前的医院,除了几位护士,只需雇用几名清洁工、厨师和杂工即可。那个时候,只有医生才是医院中的知识工作者,而护士是他们的助手。
总而言之,在从前的机构中,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听命于人的体力工作者的效率。知识工作者在从前的机构中并不占多数。
实际上,早期的知识工作者中只有极少一部分人在机构里工作,大部分人都是自行开业,最多雇用一位助手。因此,他们的工作是否有效,只会对他们自己产生影响。
而今天,由知识工作者构成的组织比比皆是,而且都颇有规模。现代的社会,是一个由组织化的机构形成的社会。其中的每一个机构,包括军事机构,都在把重心转向知识工作者,他们在工作中需要使用更多的智慧,而不是发达的肌肉或灵巧的双手。那些受过教育,懂得使用知识、理论和概念的人渐渐取代仅有体力技能的人,成为组织里的主力,他们只有对组织真正做出贡献,才能算是有效。
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再想当然地假定,凡是管理者都一定是有效的。有效性的课题已不容忽视。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