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明清江南文士治生研究

明清江南文士治生研究

  • 字数: 3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徐永斌
  • 出版日期: 2019-03-01
  • 商品条码: 978710113690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6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论述明清时期江南文士的治生活动、治生途径、治生用途及促使文士从事治生的原因。全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探讨文士的治生途径、治生的用途和治生原因,将江南作为一个整体,来综合考察文士的治生活动和特点,并用一些代表性的实例来加以说明和验证,并在相应篇章附以个案研究,选择的个案主要是处于不同时代从事不同治生行业的代表性人物的治生活动。上篇之所以用大量的篇幅详述了文士治生的这三个方面,是因为上篇综合论述江南文士的治生状况,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下篇着重考察和探讨文士在江南的几个重要区域,如南京、扬州、苏州、杭州、上海、徽州的治生状情况。因为这几个区域是文士从事治生很集中、很明显的区域,其中对文士在上海治生情况的考察,主要将焦点放在在晚清时期,因为虽然在晚晴以前,上海一带也存在着文士治生活动,但文士真正大规模地在上海从事治生活动则发生在晚清时期,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靠前外的形势密不可分,由此上海一跃成为文士治生之乐土,而且在上海出现了一些具有近代化特色的行业,对后世影响颇大。余论部分主要对文士治生与明清通俗文学的创作和传播的关系展开论述。文士治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明清文学艺术的创作和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无论在题材、艺术特色上,还是在思想文化内容上,都超越前代,迎来了明清文学艺术的辉煌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也产生了积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文士治生,特别是对明清江南文士治生状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侧面关照明清文学艺术的发展面貌。
作者简介
  
目录
序一
序二
引言
上篇 文士治生的途径、用途和原因
章 文士治生的途径
节 文士与教育市场
一、通过授徒获得束惰
二、谋职于书院以获得薪金
三、操选政
第二节 文士与艺术市场
一、文士与书画
二、文士与时玩、词曲、弈棋、园林修筑
第三节 文士与作文受谢
一、作文受谢的来源
二、作文受谢的种类及润笔的主动索求
第四节 文士从事刻书业
一、刻书中心的转移
二、书坊的蔚然
三、刻印内容及缘起
第五节 文士游食
一、文士游馆
二、文士游幕
第六节 文士与医卜、农事及杂作
一、行医问卜
二、从事农作和杂业
第七节 文士经商
第八节 两种或多种治生手段交互运用
第二章 文士的治生用途
节 家庭生计所需
第二节 交游所需
第三节 收藏、筑园或奢侈用度等所需
第四节 社会慈善、公益活动所需
第三章 文士的治生原因
节 家庭原因
第二节 自身原因
第三节 思想观念变化的影响
第四节 时局的影响
第五节 官员从事治生的原因
小结
下篇 文士治生的重要地域
第四章 明清时期文士在南京的治生状况
节 坐馆以治生
第二节 书院治生
第三节 以游幕、业农、经商或其他杂业为生
第五章 明清时期文士在扬州的治生状况
节 扬州的区位优势
第二节 依靠自身的一技之长治生自养
第三节 寄迹或依托于豪门富室
第四节 文士经商
一、佐人经商
二、亲自参与经商
第六章 明清时期文士在苏州的治生状况
节 以教授生徒为生
第二节 书院治生
第三节 以卖文为生
第四节 出售书画以治生
第五节 游幕为生
第六节 以刻书或撰稿治生
第七节 从事医卜、农耕或其他杂业以治生
第八节 文士经商与多种治生手段的交互使用
一、文士经商
二、多种治生手段互用
第七章 明清时期文士在杭州的治生状况
节 授徒以治生
第二节 谋职于书院
第三节 通过卖文、为人抄书、出售书画作品以治生
第四节 通过游幕、医卜、刻书、业农、杂业以治生
第五节 文士经商及多种治生手段互用
第八章 晚清时期文士在上海的治生状况
节 文士治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文士治生的途径
一、以授徒为生
二、谋职于书院
三、出售书画作品
四、做报刊专职编辑
五、行医为生
六、业农
第三节 文士经商与多种治生手段的交互运用
第九章 明清时期徽州文士的治生状况
节 以一技以自养
一、设帐授徒,获得束惰
二、书院治生
三、以卖书画、游幕、医卜、业农或其他杂业为生
第二节 文士弃儒经商及多种治生手段互用
一、佐人经商
二、独自经商
三、多种治生手段交叠运用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