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论语/古典名著普及文库

论语/古典名著普及文库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岳麓书社
  • 作者: 杨伯峻、杨逢彬注译,杨柳岸导读
  • 出版日期: 2018-10-01
  • 商品条码: 9787553810775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69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2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中国人的圣经”,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2.合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与杨逢彬先生《论语新注新译》而成,编校精良,值得珍藏。 3.增加章节导读,全文精心翻译,注释详尽,生僻字注音、释义,无需古文基础,全书阅读无障碍。 4.采用原文、译文双栏对照排版,注释紧跟其后,无需频繁翻页即可一览原文、译文与注释。 5.内文选用特制环保轻型纸,轻便易携,便于翻阅,随时随地享受阅读。 6.封面选用进口特种纸,设计典雅,开本适宜,锁线精装。
内容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也是弟子之间的谈话,是后人了解孔子以及儒家思想很核心的文本。它位列“四书”,是儒家基本经典之一,被尊为“中国人的圣经”,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作者简介
杨伯峻,语言学家,曾执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有名学者、语言学家杨树达之侄。 杨逢彬,曾执教于武汉大学,现为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树达之孙。 杨柳岸,哲学博士,执教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杨逢彬之子。
目录
●学而篇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优选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部分目录
摘要
    学而篇
     导读
     孔子思想的主轴,学者认为非“仁”即“礼”。杨伯峻先生认为,“仁”是《论语》的主轴,见中华书局本《论语译注?试论孔子》。“仁”既是孔子思想的主轴,即很重要的概念,是他所建立的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想要了解孔子的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仁”。作为《论语》首篇,《学而》恰恰对这一概念有重要论述,恐非巧合。
     在孔子之前,“仁”已见诸文献,但只是对某人品德的抽象赞美(大抵近似于现代汉语中的“高尚”),其内涵并不具体。《论语》是现存的部大规模讨论“仁”的著作,它赋予了“仁”新鲜的意涵。但“仁”在《论语》中没有准确的定义,或者说孔子给了“仁”过于丰富而模糊的意涵,因而我们阅读时,不能企图通过把握一两条语录了解“仁”,而是要通观全书,反复咀嚼,才能对“仁”有较为透彻的领悟。
     “仁”作为一种品德,首先是内在的,是可以感悟和把握的;但同时它又不是那种只能“居庙堂之高”而高不可攀仅可孤芳自赏的品质,它具有可实践性,是要经由具体的道德实践(在现实生活中践行道德信条)才能展开。要做一个真正的“仁人”很难,但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一点一滴地行善――实践仁德。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对文献和礼仪的学习,以及在日常具体事务上的历练,可以逐渐达到或者接近“仁”的境界。这样一来,一个人是否具备仁德,可以通过他的言语、行为、功绩来判断。孔子作为教育家,特别注意在具体的情境和道德实践中启发学生。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引用孔子的话:“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这是孔子思想性格的写照。《论语》是记载孔子与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本,恰好将情境的丰富性保留了下来,相比于抽象的说理,更利于读者深入历史情境之中,将自身置入孔门弟子的角色,去感悟和体会仁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1.3),是孔子从言行出发判断人是否具备仁德的有名例证。这条语录可能是孔子基于某一情境有感而发,但《论语》言简意赅,原来的时空已杳不可寻。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是孔子从个人德行方面对“仁”的论说。这倒不一定指在时间上一定要先尽孝然后行“仁”;也不是抽象的比较,说孝相对于“仁”更为重要。孝为“仁”的本源是从实践中观察得来的――仁德必然要通过道德实践的开展才能成熟,而家庭伦理是人伦治道很基本的一环,同时也就成为了从言行上评判某人是否具备仁德的很基本要素。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不能尽孝,那他怎么可能具备仁德呢?所以,在孔子看来,孝是“仁”的起点和前提。
     孔子历来被尊为“万世师表”。在《学而》中,孔子也特别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主体(个人)在社会上实现价值的需要,二是提升个人德行的条件。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传统政治秩序逐渐崩溃、瓦解,社会陷于无序状态。在现实关怀上,孔子向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16.2)而井然有序的西周盛世;在文化传承上,孔子推崇“郁郁乎文哉”(3.14)的西周礼乐文明,并一生致力于此。他先是在鲁国从政,而后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孜孜以求的是通过振兴传统文化来医治社会、政治的痼疾。期望复兴西周礼乐文明,就必须对这一文化传统有深切地体认,也要具备在相应的政治环境中实践它的资格与能力。所以孔子十分强调“学文”,通过在政治事务中运用西周礼乐文明所赋予的知识,来达到改良社会政治的崇高目标。
     P1-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