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政治学原理(第2版)/邹静琴

政治学原理(第2版)/邹静琴

  • 字数: 36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邹静琴,阮思余
  • 出版日期: 2019-03-01
  • 商品条码: 9787030582034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44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政治学原理》由政治基础、政治体系、政治行为和政治变迁四部分组成。"政治基础"分为"政治与政治学""利益与政治"和"政治权力"三章;"政治体系"分为"国家""政党和政治制度"和"政治社团"三章。这两部分侧重于静态政治研究,主要阐述政治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各政治主体自身发展状况及相互之间的利益互动等问题。"政治行为"由"政治参与"和"政治沟通"两章构成;"政治变迁"分为"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两章。这两部分侧重于动态政治研究,着重分析政治行为、政治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各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特点。
目录
目录
章 政治与政治学 1
节 何谓政治 1
第二节 何谓政治学 13
第三节 政治学研究近期新进展 26
第二章 政治权力 38
节 权力与政治权力 38
第二节 政治权力的作用 42
第三节 政治权力的配置 44
第四节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48
第五节 阶级、阶层与政治权力 50
第三章 国家 56
节 国家的概述 56
第二节 国家的形式 65
第三节 国家机构 74
第四章 政党和政党政治 83
节 政党理论 83
第二节 政党制度 90
第三节 政党政治 97
第五章 政治沟通 105
节 政治沟通概述 105
第二节 政治沟通的媒介 110
第三节 民意测验与政治沟通 115
第六章 政治参与 122
节 政治参与概述 122
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主体 124
第三节 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129
第四节 影响政治参与水平的因素 133
第五节 政治参与的作用 135
第七章 政治冲突 140
节 政治冲突概述 140
第二节 战争 149
第三节 恐怖主义 157
第八章 政治文化 170
节 政治文化概述 170
第二节 政治文化构成 176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181
第四节 政治文化的现代化 184
第九章 政治发展 188
节 政治发展概述 188
第二节 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演进脉络 196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200
第十章 国际政治 207
节 国际政治学理论的主要流派 208
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 215
参考文献 231
摘要
    章政治与政治学
    政治与政治学,是我们讨论所有的政治问题的起点。我们既要搞清楚政治与非政治的区别,又要搞清楚政治与政治学的区别。就此而言,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或者说主要回答如下三个问题:何谓政治?何谓政治学?政治学研究很新进展有哪些?
    节何谓政治
    不管是接受过良好教育,还是没有上过大学或者只有中等文化水平,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罗大众,但凡涉及政治,人们都可以说得上话。可以说,政治是所有人都可以坐到一起谈论的“公共话题”。一个很好有趣的现象就是,那些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很多年的“老江湖们”总是喜欢考问那些涉世未深或者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尤其是文科大学生,更具体地说,是政治学类或者公共管理类的大学生——一个问题:何谓政治?你能帮我给政治下个定义吗?出人意料的是相当多的大学生被这一问题难倒了。希望在阅读本章之后,如果再遇到类似问题,你可以从容应答。尽管如此,如果真要对政治做深入研究,还是需要认真思索与政治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具体来说,本节将主要讨论如下内容:政治的概念、政治的主体、政治的边界、政治的逻辑。
    一、政治的概念
    民主是一个可以有多重修饰语的语词。例如,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参与式民主与代议制民主、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英国民主与美国民主、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等等。和民主一样,政治的修饰语也很多,有古代政治与现代政治之分,有前现代政治、现代政治与后现代政治之分,有理想主义政治与现实主义政治之分,有神权政治与世俗政治之分,有发达国家的政治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之分,有外国政治与本国政治之分,有区域政治、国家政治与世界政治之分,有民主政治与专制政治之分,有极权政治、威权政治与民主政治之分,有国家政治、地缘政治与靠前政治之分,有抗争性政治与支持性政治之分,有贵族政治与平民政治、精英政治与大众政治之分,有政党政治、议会政治与选举政治之分。关于政治的修饰语不一而足,每一种被修饰的政治背后都饱含着丰富含义。
    (一)主要政治观
    从普通人到政治学家,从政治领域的新来者到老辣干练的政治精英,都喜欢给政治下定义。当然,每个人对政治的界定不同。正是这些不同的界定,丰富了政治的内涵和外延,也使得政治的概念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概括来说,政治的概念主要包括如下七个方面。
    1.公共政治观
    公共政治观将政治视为与公共领域相关,而不是与非公共领域,如私人领域(家庭内部、两性之间)相关。公共政治观强调如下观点:一是政治是与众人、多数人,而不是私人、少数人相关。二是政治强调公共事务,而不是私人事务。公共事务包括的范围很好广泛,如国家安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道路、交通、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等等。三是政治强调公共的参与、公民的参与,而不只是统治者、管理者任意为之的事。四是政治需要重视公共利益,而不是私人利益。五是政治强调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不是相反,尽管在实际政治运行中有可能是多数服从少数。就此而言,亚里士多德的“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一经典命题就是公共政治观的经典表达。
    2.权力政治观
    权力政治观将政治视为围绕权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政治活动,包括权力的获得、权力的维持、权力的运用、权力的争夺、权力的变迁、权力的再造,等等。具体来说,涉及如下几个问题:一是靠什么方式获得权力和实现权力的更替,是以战争的方式、谈判的方式,还是以选举的方式,抑或其他的方式获得权力?所谓“成王败寇”就是获得权力的经典模式。二是靠什么方式维持和运用权力,是靠恐怖主义、极权统治的方式,还是靠开明专制、威权统治的方式,抑或自由开放、民主统治的方式?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能体现不同的权力政治观。三是靠什么方式实现权力的初始配置和权力的再造。权力的初始配置主要指的是政治非常不错形成之初的权力设计。例如,美国建国之初,汉密尔顿、麦迪逊、杰伊等充分吸收法国政治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里的“三权分立”的思想,从而对优选国家权力做了总统、国会和优选法院这种“三位一体”的权力设计。权力的再造往往需要借助于具有改革抱负的政治家来实现。例如,英国撒切尔夫人在20世纪80年代所力主的权力下放和私有化改革,就是典型的对集中的国家权力进行再造的过程。
    3.冲突政治观
    冲突政治观,强调政治过程难免发生对抗、矛盾、纠纷与冲突,甚至出现激烈的战争。冲突政治观的主要观点有以下五点:一是政治过程到处都是对抗、矛盾和冲突。例如,官民矛盾,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矛盾,选举过程中不同的候选人及其所代表的政党之间的矛盾。这些都是客观事实,需要我们去正视、去面对、去解决。二是政治革命是不同政党、不同政治组织之间的矛盾难以化解的结果,很后只能诉诸“革命”这种很激烈的暴力冲突方式。三是政治改革的过程也是满足不同利益群体,解决不同利益诉求的过程,甚至还包括不同派系之间的斗争问题。四是靠前政治更是冲突不断。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不可能没有矛盾和冲突,有些矛盾冲突还很严重。很典型的就是“冷战”所形成的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大阵营、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冲突。五是政治制度化和政治文明得到发展。为妥善解决各种形式的矛盾和纠纷,就必须采取制度化的解决方案,以及更加文明的政治运作机制。例如,各国政府逐渐规范警察权力,反对滥用警察权力,严刑讯逼供、暴力执法;世界各国正在逐渐废除死刑,用终身监来取代死刑。诸如此类的做法,都是政治更加文明的体现。
    4.妥协政治观
    妥协政治观强调政治过程要避免你死我活、不共戴天,或者非此即彼、特别主义的思维,要寻求矛盾的妥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彼此换位思考,有所退步、有所妥协。虽然妥协并不一定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或者是达成某种很理想的政治方案,但是妥协至少可以避免矛盾的激化。之所以主张妥协政治观,是因为政治过程需要妥协,而且妥协是可能的。一是战争总是有胜负、成败之分,失败的一方必须向胜利的一方表示妥协,这样才能够避免更大的损失和灾难,因此才会有失败求和,放下武器,主动投降,签订停战协定的说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投降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却是典型的政治妥协。二是妥协是政治生活的常态。在竞选过程中,相互对立的候选人在竞选结果没有出来之前,彼此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一旦结果出来,就必须接受选举失利的现实,必须尊重选举结果、尊重对手,要向胜利的候选人表示祝贺。这也是一种妥协方式。三是靠前政治中,弱小国家往往只能向强大国家表示妥协,因为不妥协的结果就是遭受强国的制裁,甚至是残酷的军事打击。
    5.共识政治观
    共识政治观强调不仅要重视政治过程,而且要重视政治结果。政治结果以达成某种约定、协议、一致性为目的。而且,共识是政治行动和政治行为的基础和准则。之所以强调共识政治观,主要基于如下四点考虑:一是政治过程充满着矛盾、紧张,要化解这些矛盾和紧张,必须达成某种共识。例如,解决朝鲜核问题,解决叙利亚巴沙尔危机问题,确实需要寻找某种共识。二是现代社会冲突不断,矛盾丛生,优选的理想不一定能够实现,但是大力度优惠限度的共识可以达成。例如,国家要谋求统一而不是分裂、民主而不是专制、国家繁荣而不是国力衰败、人民幸福而不是人民遭殃,等等。这些都是很基本的共识,不应该存有争议。三是靠前社会交往的准则就是基于共识政治的原则而建立起来的。例如,中国、美国之间存在种种分歧,但是可以有一些基本的共识,这就是经济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保证不能中断,否则只能两败俱伤。四是民主理论发展越来越强调共识民主。在民主理论方面,阿伦?利普哈特用共识性民主理论取代在民主理论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多数民主理论,尤其是过分强调竞争性的民主理论。1999年,美国政治学家利普哈特出版《民主的模式:36个国家政府的形式和政府绩效》一书。在该书中,利普哈特(2006)针对流行的强调竞争性、排他性和对抗性的多数民主理论,提出了以包容性、交易性和妥协性为特征的共识民主理论。总之,很大限度地化解矛盾和分歧,尽很大努力寻求官民共识、朝野共识,应该成为现代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思想。
    6.权益政治观
    权益政治观强调政治过程应该重视政治主体、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利益。权力行使的过程也是一个尊重权利、重视和调整利益的过程。只要权利没有兑现,利益没有满足,政治冲突就在所难免。之所以强调权益政治观,主要是基于如下考虑:现代政治冲突的背后越来越多的是尊重权利和满足利益的问题,而不是夺取权力、推翻统治的问题。相当多的社会政治矛盾,往往都是因为权益得不到满足,而爆发更大的矛盾和纠纷,进而导致种种社会冲突和政治冲突。
    7.分配政治观
    分配政治观强调政治权力持有者应该重视的是各种社会政治资源的分配,即资源是如何分配的,持有者是在什么情境下及通过什么方式得到的。这就是拉斯韦尔(1992)在其经典著作《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一书中所要阐述的经典问题。如果说权益政治观主要是来自社会对掌权者的压力,要求兑现其权力和利益的话,那么,分配政治观则强调掌权者、主事者如何运用手中权力和非常不错进行各种资源的分配。一个社会的富人与穷人之间争议不休的问题,大都关涉分配正义的问题,即国家如何通过向富人征税,以扶贫、援助、救济等方式解决穷人的生存问题。美国有名政治学家罗尔斯(2009)的《正义论》就是分配正义的经典之作。
    (二)本书观点:“权力-分配-共识”政治观
    综上所述,不同的政治学家眼中的政治概念当然不尽相同。诚然,从任何一个方面揭示政治的本质,都很好深刻,引人深思。但是,我们希望引导读者去做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可以适应不同政治情境的思考,这就需要我们综合上述各家观点,对政治做一个更加完备、综合的界定。综上所述,本书将政治界定为:政治就是围绕诸如权力问题、权益问题、分配问题等大众关心的公共性问题,经由冲突各方必不可少的谈判、协商、交流、妥协,很后达成某种政治共识的过程。因此,我们提出一个“权力-分配-共识”三位一体的政治观。
    ,政治的核心问题仍然是权力问题。谁拥有权力,谁赢得权力,谁失去权力,谁远离权力核心,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说明,权力依然是政治的核心问题。其他一切政治问题,基本上都是围绕权力而展开的。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与焦点,其他一切问题都属于权力的派生问题。可以说,离开了权力,我们无法讨论政治。
    第二,政治的表象问题是权益问题、分配问题。如果权力问题是政治的核心问题的话,那么大量的权益问题、分配问题则是权力问题的衍生问题,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政治的表象问题。掌权者会关心权益问题、分配问题,然而,对权益问题、分配问题的关注很为热切的人主要还是利益相关者、普罗大众。他们很关心的并不是谁掌握权力或者谁失去权力,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他们得到了什么,或者他们失去了什么;为什么是这种分配方案,而不是那种分配方案;何种行动逻辑、分配方案对自己更为有利,或者很为有利。
    第三,政治的过程是一个从冲突走向妥协的过程。政治的过程难免会发生种种冲突,但是,冲突之后需要交流、对话、谈判、协商、妥协。冲突是政治生活的常态。事关权益问题、分配问题,往往难免发生冲突。当然,要真正解决这些权益问题、分配问题,要真正实现从交流到很终达成妥协,往往也很艰难。
    第四,政治的结果是谋求共识。追求共识而不是分歧,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解决争端而不是漠视争议,这是政治所要努力实现的结果。上述从冲突走向妥协的过程,也是一个努力寻求共识的过程。妥协不是目的,妥协之后依然需要共识。因此,妥协之后往何处去?各方能够接受什么样的共识?这就涉及共识本身。当然,谋求共识绝非易事,往往很好艰难。
    二、政治生活的主体
    政治生活的主体指的是在政治生活中扮演各种政治角色,对政治生活、政治过程和政治决策等产生巨大影响的各种政治组织、公民个体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政党、政府、官僚精英、政治派系、利益集团、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组织、利益相关者、公民个体。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长期以来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