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鹤梦不离云/观天下散文

鹤梦不离云/观天下散文

  • 字数: 22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作者: 李舫
  • 出版日期: 2019-04-01
  • 商品条码: 978751155642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新世纪以来散文的风标,大奖得主的散文名篇精选; 形象、灵动的作家画像,贴切、传神的作家点评; 彩色印刷,随书附赠精美卡片
内容简介
本书甄选了新世纪以来各大报纸杂志副刊发表的精美散文,多为知名作家的散文名篇。本辑是世事卷,文化名人笔下的世间万象、风土人情。贾平凹、阿来、吉狄马加、冯骥才、李敬泽的文章悉收其中。他们的散文,在对世界凝望的同时,富含生命思索的意味,展示了新世纪散文的风貌。
作者简介
李舫,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中国人民大学文艺理论博士。现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文艺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代表作品有《春秋时代的春与秋》《苟利国家生死以》《能不忆江南——一座“天城”的前世今生》《大道兮低回——大宋王朝在景德元年》《在火中生莲》等;已出版著作有《重返普罗旺斯》(新星出版社)、《不安的缪斯》(澳门出版社)、《在响雷中炸响》(三联书店)、《魔鬼的契约》(商务印书馆)、《纸上乾坤》(人民文学出版社)、《自在独行,丰盛的灵魂终将相遇》(长江文艺出版社)。担任14卷中国文学“丝绸之路”大型名家散文文库主编(华文出版社)、14卷中国文学“丝绸之路”大型名家诗歌文库主编(商务印书馆),担任《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人》(商务印书馆)主编。
目录
阿来
士与绅的最后遭逢
陈晋
文章千古事
陈家兴
中华文化的格局与气度
陈耀辉
端午,包裹大地深情
冯骥才
意大利读画记
古耜
信仰缘何而美丽
贾平凹
鹤梦不离云
吉狄马加
通往生命之乡的那条小路
蒋勤国
钱锤书杨绛夫妇与李健吾的文学渊源
李敬泽
天翻地覆时
彭程
在母语的屋檐下
邱华栋
人的城
饶翔
一个人在岛上,胸怀着全中国
孙甘露
像奈保尔那样谈论奈保尔
王蒙
维吾尔人
武歆
瓦尔帕莱索的阳光
徐小斌
被遮蔽的影子美丽绝伦
萧歌
向死而生的飨宴
叶延芳
再谈废墟之美
叶舟
追梦的征程
郑欣森
短简小诗忆旧游
张晴
苏州的多重时间
摘要
    士与绅的很后遭逢
     阿来
     今天我来谈谈李庄,谈谈对李庄的感受。因为我知道宜宾市里和区里正在做李庄旅游的开发,其中很基础性的工作,就是研究李庄文化。那么也许我的这些感受,就可以作为一个案例,可以作为一个游客样本,作为有文化兴趣的游人的样本,看他来到李庄,希望看到什么,或者说,他来到了李庄,有关中国文化所产生的一些联想,所有这些也许都可以作为当地政府对李庄旅游开发跟文化开掘的参考。我不是旅游规划专家,所以,我作为一个有文化的游客,只是希望在这一点上对你们有所启发,这就是我愿意来此谈谈李庄的原因。
     其实我这次也只是第二次来李庄。两个月前吧,还来过一次,那是次。听说这个地方好多年了,读这个地方有关的资料、书籍,尤其是读我们四川作家岱峻的非虚构作品《发现李庄》,也有好多年,但不到现场,这种感受还是不够强烈。因为过去我们老是想,来到李庄的那些知识分子,如傅斯年、董作宾、李济、梁思成等这样一些人,他们是跟中国新文化运动相始终的这样的一代知识分子,如果只是讲他们如何进入到一个谁都没有预想到过的地方,在这个地方艰难存息,而且继续兢兢业业地从事使中国文化薪火相传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尤其是在抗战时期,中国文化面临巨大存续危机的时代――这样的工作更是具有非凡的意义。次我来李庄时,便忍不住说了四个字――“弦歌不绝”。这是一个有关孔子的典故。《庄子》上说:“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绝。”这种精神当然是很伟大的。这一部分事迹,在今天李庄文化的开掘中,已汇集了相当丰富的材料,也有了较为充足的言说。
     但我觉得,这并不能构成李庄文化的全部面貌,因为抗战时期,不同的学术机构、不同的大学,辗转到不同的地方――到桂林,到贵阳,到长沙,到昆明,到成都,到重庆……但在那些地方并没有产生像今天李庄这样有魅力的故事,那就说明这样的一种局面的形成情况并不是一个单向度的问题。就像今天讲在昆明的西南联大,怎么讲呢,大多还是像今天我们讲李庄那些外来的大知识分子的故事一样,讲他们如何在困难的条件下专注学问,如何在风雨飘摇的时势中不移爱国情怀,却很少讲出昆明跟西南联大――这个地方跟联合大学互相之间产生交互作用的过程。这也情有可原,因为那些机构大多在大的地方,在相对中心的城市,中央政府政令相对畅通的地方,所以与地方交互的故事,并不是那么多,尤其是他们跟当地民间各个阶层相互交往关系的故事并不是特别多。
     这其中好些地方我都去过。比如西南联大所在的昆明翠湖边,也曾在湖边曲折的街巷中怀想那些消逝了的一代知识分子的背影。
     但为什么独独是李庄,一下子就在这么小的一个地方,来了这么多学术机构,而且,至少同济大学的到来,是由李庄的大户人家,也就是过去所说的有名望的乡绅们联名主动邀请来的。我觉得这里头一定是包含了某种有意味的东西,这个过程体现了某种特殊的价值,有特殊的意义存在。那这样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次来过李庄后,回去我就老在想这个问题。
     当时我就有个直觉,可能我们今天谈李庄的时候,谈外来的学术机构尤其是那些学术机构当中在中国乃至在全世界的不同学术领域都有显赫地位的知识分子,讲他们的故事讲得特别多。他们的故事应不应该讲?当然应该!但是在讲这些故事的同时,我们可能遮蔽了一些事实,那些被遮蔽的事实就是:当地人如何接纳这些机构,使得这些知识分子得以在这里度过整个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李庄人做了什么?更为重要的是,完成了这一义举的为什么是李庄?不是赵庄不是张庄?那么,这在当地它有一个什么样的道德传统,什么样的文化氛围,可以使得当年在李庄这个半城半乡的地方,由这些当地的士绅邀请这些下江人来到李庄,而且来到李庄以后,又给他们提供那么多的帮助,提供那么多的方便?那这其中一定还有很多湮灭在政治运动和漫长时光中的故事,等待我们的打捞与讲述。只有把这双方的故事都讲述充分了,才是一个真实的李庄故事,完整的李庄故事,更有意义的李庄故事。所以我觉得将来的李庄故事,一定是一个双向的挖掘。
     寄住者的故事和接纳者的故事的双向挖掘。
     那么,这个故事的双向挖掘的意义又在哪里?
     P6-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