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拒 兴隆场(1940-1941)

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拒 兴隆场(1940-1941)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作者: (加)伊莎白(Isabel Crook),(美)柯临清(Christina Gilmartin
  • 出版日期: 2018-11-01
  • 商品条码: 978752130485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1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拒——兴隆场(1940-1941)》是加拿大人类学家伊莎白(Isabel Crook)和国际有名汉学女性主义者、美国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柯临清(Christina Gilmartin)合著的关于兴隆场(今属重庆市璧山县大兴镇)的人类学调查专著。伊莎白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1939年,经晏阳初介绍,参加兴隆场的乡村建设实验,并进行人类学调查;1948年,应中共中央外事组邀请,参加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学院前身)的创建工作。
《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拒——兴隆场(1940-1941)》以抗战时期在兴隆场挨家挨户的调研、访谈为基础,全面、客观地记录了有关当地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婚姻、妇女、法律诉讼、民间信仰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保存了大量的鲜活事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术调研与分析,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
目录
序言/伊莎白
鸣谢/伊莎白
引言/贺萧韩起澜
上篇本地人
第一章场镇生活
兴隆场的早期历史
1940年的场镇
赶场
茶馆与社交
第二章靠山吃山:农业劳动
旧貌换新颜:从原始山林到密集耕种
田主与佃户:水田耕种概况
住房
衣食
家庭结构与分工
水稻种植
水牛
雇工
第三章家门口的生财之道
农村原始工业与手工制造
深陷危机的家庭
土匪和受害者
结语
第四章宗族、地主与地方政体
宗族和宗亲
地主:小池塘里的大泥鳅
大地主曹跃显
保甲制
第五章袍哥与民间势力
袍哥的源流和发展
袍哥如何进入兴隆场
旧军阀蔡云清
袍哥的组织结构
地下经济
下篇外来人
第六章战时改革家
行政改革
教育改革
平民识字运动
唤醒国民意识
协进会"下乡"
协进会的乡建计划
教育实验
结语
第七章公共卫生
四川公共卫生建设
传统中医
占卜
驱鬼
祷神
西医诊所
结语
第八章新旧并存的婚俗
缠足与早婚
大操大办
包办婚姻
童养媳
常见离婚形式
结语
第九章予取予求
税赋
营业税
包税人冯庆云的发迹史
屠宰税
征兵
抓壮丁
不情愿的新兵
壮丁队与民夫
改革呼声
第十章交锋
禁烟运动
禁赌风波
食盐合作社的兴衰
尾声
参考文献
附录
县各级组织纲要
作者、编者简介
摘要
    站在山顶远眺,1940年的兴隆场就像一个由挤挤挨挨的灰瓦房顶胡乱堆砌而成的杂货铺,充当屏障的是一道残破土墙和一座修建于一十年代末、用于防范土匪及军阀队伍前来打劫的嘹望塔。下山进入镇中,不难发现其规模已较以往大了不少,共有七十一座房屋排列在狭仄弯曲、二百二十六米长的鹅卵石主街两旁。房子一律青瓦覆顶、板条抹泥墙。临街房夜里关门,白天撤下门板,幽深黢黑的内部光景便暴露在路人眼前。史书中提到的黄桷树依然枝繁叶茂,主街南北两端各有一棵。村庙――当时己改称文庙,大概为了响应国民政府破除迷信的号召――无疑是所有建筑物中最醒目的。按照惯例,与之相对,在主街另一端矗立着供奉关公的武庙。文、武两庙加上一些古色古香的房屋、店铺给观者留下气派、富庶的印象,但与此同时,贫穷的迹象也一目了然。镇上三分之二的住户都没有土地,靠辛苦劳作谋生,比如做手工或摆地摊的寡妇、沿街叫卖或打零工的男人等等。年轻人要么加入民团、袍哥(详见后文),要么耍钱赌博混日子。那些接近没有生活来源的最底层人只能合挤在同一屋檐下,彼此仅用草帘隔开,污秽不堪。甚至有位老妪的栖身所竟是靠庙墙搭盖的一个破草棚。
     我们不久便注意到,兴隆场这座不起眼的场镇其实是为广大妇女撑起了一片天。无论贫富,她们都牢牢扎根于此,不必依靠男人就能找到各自的生存之道。街上五分之一的业主均是寡妇,大概从先夫手中继承来生意,因此成了一家之长。另外,沿街摆摊的也多为妇女,只有一对房客例外――那是两个外乡男人,因家庭破碎、穷困潦倒,来这里合租下一间屋子,每天一早门前出摊,傍晚收摊。单身住在庙墙边草棚里的是胡寡妇,其他妇女家中则多半有老弱病残需要照顾。如年轻寡妇向田氏的丈夫是个佃户,死在监狱里,甩下两个年幼孩子靠她独自抚养。再如五十岁的王大娘,也是寡妇,儿子差不多双目失明,什么也干不了,只能蹲在门口帮忙叫卖碗筷叉勺等日用品。还有寡妇吴曹氏,几个十几岁的儿子年纪轻轻就染上致命的肺结核,成天病怏怏的,偶尔出门拉点煤以贴补家用。总而言之,兴隆场生意兴隆很大程度上靠的是那些看似娇小、其实最能吃苦耐劳的本地妇女。
     主街两侧的房屋分属不同人家,没有一户财主或家族可以对这些房子形成垄断。钟氏家族曾为创建兴隆场做出过巨大贡献,但在1940年,其名下竟无任何临街住房或店铺。孙氏家族同为奠基者,也仅拥有几处临街房产而已,他们的屋宅及祠堂倒是就在附近。孙传武有一家糕点铺(16号房),孙宗尧母亲的侄子、侄女又在街上做着另外的生意。像这种分割家族共有财产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原本同一家族的九所房子现在就被好几户同宗瓜分,有些被出租出去,租金用于每年春天的祭祖扫墓活动。沿街总共三十五家房主,唯有曹姓名下的房产最多。哥老会创办的曲艺社用的是当地优选财主曹跃显的房子,镇上两家优选茶馆则分别归曹的远房姻亲曹魏氏和曹氏祭祖会所有。自从丈夫1930年跑买卖途中被土匪杀死,曹魏氏三十五岁开始守寡,跟现年十二岁的儿子住在茶馆后面的小屋里,靠收房租足够维持娘俩的生活。祭祖会的收入主要花在清明扫墓上。显然财大气粗的曹姓并没有把房子看成是有利可图的工具,更不要说其他房主了。
     P10-1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